《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四 (9)
卷四 (9)
1. 太陽經證治上九十五條
又曰: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又曰: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耳。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問曰:營氣既和,何為自汗出也?雍曰:平人營衛之氣,常自和也。設衛中於風,而營不中於寒,是衛有邪氣,而營無邪氣也。有邪氣者強,無邪氣者弱。一強一弱,故營不得與衛氣諧和而獨和。則衛氣無所依,以慓悍無所依之氣,又以邪氣濟之,兩氣盈溢,溪谷不能容。營深而衛淺。
故衛氣於皮膚間,不得內合於營,而外見隙穴,則出為自汗也。用桂枝解其肌,則衛之邪氣去。衛無邪氣,則其氣自衰,自然還內與營和而汗止矣。
仲景曰: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又曰: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又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不可與之。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常器之云:或疑其誤也。設鬚髮汗,當用麻黃湯;不然,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取其小小汗出而已。雍曰:仲景書,桂枝無治衄法,麻黃有治衄法。
故此一證,常氏疑其有誤而改用麻黃也。設若頭不痛,則不衄;不衄則不可用麻黃,故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取小汗而已。更宜以有汗無汗決之。仲景書安得無傳寫之誤也?
又曰: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其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雍曰:須言半日許者,以過此而復煩,即屬勞復,不用桂枝湯也。
又曰:凡病,若發汗、若吐、苦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雍曰:言凡者,不止謂傷寒也。若傷寒未和者,少待其和,或須藥。可柴胡桂枝湯少與之,不必用小柴胡也。
又曰: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者,必自愈。雍曰:不必更以藥利其小便,自待其通則愈。
又曰: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常氏曰:素無熱人,可與芍藥附子湯;有熱人,可與黃耆建中湯。
又曰: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又曰: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又曰: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主之。
又曰: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又曰: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經病症的治療方法(上)第九十五條
又說,脈象浮而緊,浮是風邪的表現,緊是寒邪的表現。風邪會傷害衛氣,寒邪會傷害營氣。當營氣和衛氣都生病時,就會出現骨節煩躁疼痛的情況,這時可以發汗治療,適合使用麻黃湯。
又說,如果病人常常自己出汗,這是因為營氣調和。營氣調和卻出現外表不協調的現象,是因為衛氣不能與調和的營氣保持一致的緣故。因為營氣在脈管中運行,而衛氣在脈管外運行。如果再次發汗,使營氣和衛氣都調和,病就會好。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桂枝湯。
有人問:營氣已經調和了,為什麼還會自己出汗呢?雍氏回答說:正常人營氣和衛氣的運行總是調和的。假設衛氣受到風邪的侵襲,而營氣沒有受到寒邪的侵襲,這就說明衛氣有邪氣,而營氣沒有邪氣。有邪氣的一方強盛,沒有邪氣的一方虛弱。一強一弱,導致營氣不能與衛氣協調,而單獨調和。這樣一來,衛氣就失去了依附。原本就慓悍的衛氣,又受到邪氣的加持,兩股氣都充盈滿溢,使得身體的空隙都無法容納。由於營氣深藏在內,衛氣淺表在外,
所以衛氣在皮膚之間,不能與營氣融合,只能從皮膚的空隙中外泄,就形成了自汗。使用桂枝湯來疏解肌肉,就可以去除衛氣的邪氣。當衛氣沒有邪氣時,它的氣勢自然會減弱,自然會返回體內與營氣調和,汗也就會停止了。
仲景說,病人臟腑沒有其他疾病,只是時常發熱,自己出汗,並且一直不好,這是衛氣不調和的緣故。在發病時發汗就能治好,適合使用桂枝湯治療。
又說,傷寒病脈象浮而緊,不發汗的話,可能會導致鼻子出血。這種情況適合用麻黃湯來治療。
又說,傷寒病如果六七天不大便,並且頭痛發熱,應該用承氣湯來治療。如果小便清澈,說明病邪不在體內,還在表層,不能使用承氣湯,應該發汗。如果頭痛,必定會鼻子出血,適合用桂枝湯治療。常器之說,有人懷疑這個說法是錯的,如果必須發汗,應該用麻黃湯。不然的話,就用桂枝和麻黃各一半的藥方,使其微微出汗就可以了。雍氏說,仲景的書中,桂枝並沒有治療鼻子出血的方法,而麻黃有治療鼻子出血的方法。
因此,這個病證,常氏懷疑是錯誤的,所以改用麻黃湯。假設如果頭不痛,就不會鼻子出血。不鼻子出血就不能用麻黃湯,所以適合用桂枝和麻黃各一半的藥方,使其微微出汗而已,更應該以有沒有汗來判斷。仲景的書,怎麼可能沒有傳抄錯誤的地方呢?
又說,傷寒病發汗後,病症有所緩解,過了半天左右,又開始煩躁,脈象浮數,可以再次發汗,適合使用桂枝湯來治療。雍氏說,這裡說“半天左右”是有原因的,如果超過這個時間才再次煩躁,就屬於勞復,不適合用桂枝湯了。
又說,凡是生病,無論是發汗、嘔吐、瀉下、失血或者消耗津液,如果陰陽之氣能自行調和,病自然會好。雍氏說,這裡說的“凡”不僅僅指傷寒。如果是傷寒病還沒有調和,就稍作等待使其調和,或者需要用藥,可以用柴胡桂枝湯少量來幫助,不一定非要用小柴胡湯。
又說,大便瀉下之後,又發汗,小便不利,這是因為體內的津液耗損的緣故,不要治療它,等到小便通暢了,病自然會好。雍氏說,不需要用藥來幫助小便,只要等待它自己通暢就會好。
又說,瀉下之後又發汗,必定會感到寒顫,脈象微弱細小,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體內體外都虛弱的緣故。常氏說,平素沒有發熱的人,可以用芍藥附子湯來治療,有發熱的人,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
又說,瀉下之後又發汗,白天感到煩躁不能入睡,到了晚上卻安靜下來,不嘔吐也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微,身體沒有高熱,適合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又說,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遲,適合使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的新加湯來治療。
又說,發汗後,不能再用桂枝湯,如果出現出汗和喘氣,但沒有發高熱,適合使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來治療。
又說,發汗後,如果病人肚臍下有悸動的感覺,這將要出現奔豚病,適合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治療。
又說,如果發汗過多,病人用手捂著胸口,感到心悸,想要按壓,適合使用桂枝甘草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