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3)

1. 病可水八條

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後。若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眠。其人慾得飲水者。當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

又曰。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又曰。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風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為醫下之也。若其不下。病人不惡寒而渴者。為轉屬陽明。小便數者。大便則堅。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又曰。寸口脈洪而大。數而滑。洪大則營氣長。滑數則胃氣實。營氣長。則陽盛怫鬱。不得出身。胃實則堅難。大便則乾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發其汗。陽氣不周。復重下之。胃燥蓄熱。大便遂燥。小便不利。營衛相搏。心煩發熱。兩眼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齒黃焦。

故大渴。過經成壞病。針藥所不能制。與水灌枯槁。陽氣微散。身寒。溫衣覆令汗出。表裡通然。其病即除。形脈都不同。此愈非治法。但醫所當慎。妄犯傷營衛。

又曰。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豬苓散。飲水亦得也。千金亦曰。必思煮餅。急思水者。與五苓散飲之。(余同)

又曰。霍亂而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多飲水者。屬五苓散。

龐氏曰。病人水藥入口則吐。或渴而嘔者。或汗後脈尚浮而煩渴者。或下利渴而小便不利者。或嘔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皆主之。或因渴。停水心下。短息者難治。

又曰。若頭痛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神不與人相當。勿以火導之。但以豬苓散方寸匕服之。當連飲新水三升。即令指刺喉中吐去之。病隨手愈。若不能吐者而強與水。水停則結心下也。當以藥吐之。不爾。更致危病。若當吐。不時以豬苓散吐之。其死殆速矣。亦可針之佳。水飲膈實難治。此三死一生也。(千金之文)

2. 病不可火十一條

仲景曰。太陽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雍曰。宜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五苓散

又曰。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此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雍曰。發熱惡寒。宜小柴胡湯。心下痞者。生薑瀉心湯。火逆。宜救逆湯

又曰。陽脈浮。陰脈弱。則血虛。虛則筋急。其脈沉者。營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營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煩躁也。雍曰。和營衛。宜柴胡桂枝湯。因燒針煩躁者。宜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也。

又曰。傷寒脈浮。醫以火劫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屬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又問曰。得病十五六日。身體黃。下利。狂欲走。師脈之。言當下清血如豚肝乃已。後如師言。何以知此。師曰。寸口脈。陽浮而陰濡。陽浮為風。陰濡為弱。為少血。(一作虛)浮虛受風。少血發熱。惡寒灑淅。項強頭眩。醫加以火熏。郁令汗出。惡寒遂罷。客熱因火而發。

怫鬱蒸肌膚。身目為黃。小便微難。短氣。從鼻中出血。而復下之。胃無津液。泄利遂不止。熱瘀在於膀胱。蓄結成積聚。狀如豚肝。當下不下。心亂迷憒。奔走赴水。不能自制。蓄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醫所為。他無禍患。微輕者得愈。重極者不治。雍曰。宜犀角地黃湯

有熱如狂者。加黃芩

又曰。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雍曰。宜救逆湯。

又曰。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雍曰。宜犀角地黃湯

又曰。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常氏云。可茵陳湯、五苓散。

又曰。陽明病。其脈浮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體重。發汗則躁。心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雍曰。宜桂枝甘草龍牡蠣湯。若誤下者。梔子豉湯。龐氏曰。脈浮緊。不可下。恐變風溫。宜詳之。

又曰。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是謂被火氣劫也。故小便必難。為強責少陰汗也。常氏云。宜用救逆湯解其火氣。五苓散通其小便。

又曰。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大汗出。火氣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其人慾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大便已。其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雍曰。大便堅及煩躁譫語者。宜調胃承氣湯以和其胃。不得小便者。宜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