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太陽經證治上九十五條

則證象陽旦者,小便不利,則用桂枝加附子湯;小便數,則用甘草乾薑湯、芍藥甘草湯。惟以小便為準耳。龐氏曰:「兩脛攣,小便數,仍汗出,為津液少,不可誤行桂枝湯,宜補虛退熱,用芍藥甘草湯通治。」

又曰:「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又曰:「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一云:「用葛根茯苓黃連湯,方未見,疑即葛根黃芩黃連湯。」)

又曰:「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千金云:「葛根湯中加半夏半升。」

又曰:「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又曰:「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又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

又曰:「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問曰:「太陽病論有言至七日以上,有言十日已去,若此之類,未知傳經與不傳經也?」雍曰:「究其意,義雖可見,又當以脈證辨之。且如七日以上自愈者,謂六日傳經已遍而無變異也。十日已去,設有胸滿脅痛者,是傳陽明也;其脈浮而無他證者,只在太陽不傳,故仲景猶用麻黃也。」

所以朱氏言寒邪中人,不必皆始於太陽,兼有首尾止在一經,或間傳一二經,不可以一理推,但據脈與外證治之。若過日多,脈大浮數,按之不足者,尚責太陽,發汗而愈。此即仲景十日已去脈但浮者,服麻黃湯之意也。有汗者何如?曰:「詳證於諸桂枝湯中選用之。」朱又云:「不必皆始於太陽者何如?」曰:「雍雖未之見,在理應有之,須證脈可辨。如感疾頭不甚痛,即非太陽也,蓋感病之變異者也。如巨陽先受邪,則世俗謂之正傷寒也。」

仲景曰:「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雍曰:「中風而脈浮緊,是中風見寒脈也,故可服;若脈微弱,則非寒脈,又汗出惡風,亦皆中風證,故不可服。設服之,則汗漏不止,筋惕肉瞤而死,筋惕肉瞤者,以亡陽故也,其詳別見可汗門中。」

又曰:「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雍曰:「傷寒而脈浮緩,是傷寒見風脈也。少陰里證,大青龍發表藥,故無少陰證者可服。少陰,口燥舌乾而渴是也。」龐氏云:「當作無太陰證,且仲景於不可發汗證中,已言少陰病不可發汗,況用大青龍湯,尤為不可,則此用少陰字為無疑。而龐氏因脈證相似,乃云當作太陰證,雖龐氏之誤,然太陰病亦不可發汗,三陰皆不可服,特少陰最為緊急耳。仲景大青龍湯,惟此兩證,以其汗出亡陽太暴,善醫者復不敢用,往往臨時審證,以他藥代之,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亦好,惟是力緩。」

白話文:

如果病症表現像陽旦(指陽氣初生的狀態),出現小便不順暢的,就用桂枝加附子湯;小便次數多的,就用甘草乾薑湯或芍藥甘草湯。判斷依據主要看小便的情況。龐氏說:兩條小腿抽筋,小便次數多,而且還出汗,這是因為津液不足,不可以誤用桂枝湯,應該用補虛退熱的方法,用芍藥甘草湯來普遍治療。

又說,太陽病,脖子和背部僵硬,沒有汗且怕風的,用葛根湯治療。

又說,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的,一定會腹瀉,用葛根湯治療。(有人說,用葛根茯苓黃連湯,但這個方子沒見過,懷疑是葛根黃芩黃連湯。)

又說,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沒有腹瀉,只有嘔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千金方》說,在葛根湯中加入半夏半升。

又說,太陽病,出現桂枝湯證,醫生反而用了瀉下的藥,導致腹瀉不止,脈搏急促的,說明表證還沒有解除,如果出現喘氣和出汗,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

又說,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怕風,沒有汗而且喘氣的,用麻黃湯治療。

又說,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出現喘氣和胸悶的,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應該用麻黃湯治療。

又說,太陽病,過了十天,脈象浮細而且喜歡睡覺的,說明表證已經解除了。如果出現胸悶肋痛的,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只是浮的,用麻黃湯。

有人問:太陽病的論述中,有說到七天以上的,也有說到十天以上的,像這種情況,不知道是傳經還是沒有傳經。雍氏說:研究它的意思,道理雖然可以看出,但還是要通過脈象和症狀來判斷。例如七天以上自己好的,是指六天已經傳遍各經但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十天以上,如果出現胸悶肋痛的,是已經傳到陽明經了;如果脈象浮但沒有其他症狀的,只是停留在太陽經沒有傳到其他經絡,所以張仲景仍然用麻黃湯。

所以朱氏說,寒邪侵入人體,不一定都從太陽經開始,也有可能從頭到尾只停留在一個經絡,或者間隔地傳到一兩個經絡,不能用一個道理來推斷,只要根據脈象和外在的症狀來治療就行。如果病程過了很久,脈象又大又浮又快,按下去卻感覺不足的,還應該考慮是太陽經的病,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好。這就是張仲景說的,過了十天,脈象只是浮的,服用麻黃湯的意思。如果已經出汗了,又該如何呢?應該詳細觀察各種桂枝湯的症狀,選擇合適的方子使用。朱氏又說:

不一定都從太陽經開始是怎麼回事呢?雍氏說:我雖然沒有見過這種情況,但從道理上來說應該有這種情況,需要通過症狀和脈象來判斷。比如,如果感冒時頭不是很痛,就不是太陽經的病。這是感冒發生的變異情況。如果巨陽經先受到邪氣,那麼世俗就稱之為正傷寒。

張仲景說,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沒有汗而且煩躁的,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脈象微弱,出汗怕風的,不可以服用,服用後會出現厥逆(四肢冰冷),筋脈顫動、肌肉跳動,這屬於錯誤用藥。雍氏說:中風但脈象浮緊,是中風出現了寒脈的表現,所以可以用這個方子。如果脈象微弱,就不是寒脈,而且又出汗怕風,也是中風的表現,所以不可以使用。如果勉強服用,就會導致汗液流失不止,筋脈顫動、肌肉跳動而死亡。筋脈顫動、肌肉跳動是因為陽氣耗損。具體詳情可以參見《可汗門》中的內容。

又說,傷寒,脈象浮緩,身體不疼,只是感覺沉重,有時會稍微感覺輕鬆一點,而且沒有少陰病症狀的,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治療。雍氏說:傷寒而脈象浮緩,是傷寒出現了風脈的表現。少陰是身體內部的病症,大青龍湯是發表藥,所以沒有少陰症狀就可以服用。少陰病的症狀是口乾舌燥而且口渴。龐氏認為:應該寫作沒有太陰病的症狀。而且張仲景在不可發汗的病症中,已經說過少陰病不可以發汗,更何況是用大青龍湯呢,更加不可以。因此這裡用少陰的說法是沒有疑問的。而龐氏因為脈象和症狀相似,就認為應該是太陰病,雖然龐氏有誤,但太陰病也不可以發汗,三陰病都不可以服用。只是少陰病最為緊急而已。張仲景的大青龍湯,只有這兩種情況可以使用,因為它發汗作用太過強烈,容易耗損陽氣,所以好的醫生也不敢輕易使用,往往是臨時根據病情來判斷,用其他藥來代替。如果用桂枝和麻黃各一半的方子,也是可以的,只是藥力比較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