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四 (6)
卷四 (6)
1. 太陽經證治上九十五條
又曰: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又曰: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常氏曰:可服類要芍藥地黃湯。雍曰:見膿血而後可服。
又曰: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千金云:桂枝湯加附子一個炮即是。龐氏曰:若小便數,切不可行此湯,宜用芍藥甘草湯。若誤行桂枝加附子湯攻表,則咽乾煩躁,厥逆嘔吐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陽氣。
若厥愈足溫,更與芍藥甘草湯,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微溏則譫語止。雍曰:此仲景治自汗小便數之法;龐氏以治發汗漏不止小便數,其證實一也。
又曰: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又曰: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又曰: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雍曰:仲景云:「太陽受病,上連風府。」故治傷寒以風府為要穴,風池次之。然風府近腦戶,或疑不敢刺,在法又禁灸;風池則灸刺皆無禁也。
又曰: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又曰: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又曰: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千金云:不可發汗。
又曰: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又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見九卷)
仲景問曰:「證象陽旦。(陽旦即桂枝異名)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 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雍曰:此一段問答,重解釋前段誤用桂枝加附子之證。「按法治之」,謂令服桂枝湯也。以此推之。
白話文:
太陽經證治上九十五條
有人說,如果是有喘息症狀的病人,使用桂枝湯時,加入厚朴和杏仁會更好。
還有人說,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出現嘔吐的,之後一定會吐出膿血。常氏認為,可以服用類似芍藥地黃湯的方子。雍氏認為,必須等到見到膿血後才能服用。
又說,太陽病,如果發汗後汗液不止,病人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稍微僵硬,難以彎曲伸展,這時應該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千金方》說,桂枝湯加上一個炮製過的附子就是這個方子。龐氏認為,如果小便次數多,絕對不能用這個方子,應該用芍藥甘草湯。如果誤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攻表,會導致咽喉乾燥煩躁,手腳冰冷,嘔吐,這時要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
如果手腳冰冷的狀況緩解,腳開始溫暖,再給予芍藥甘草湯,腳就會伸直。如果腸胃不適,出現胡言亂語,稍微服用調胃承氣湯,輕微腹瀉後胡言亂語就會停止。雍氏認為,這是張仲景治療自汗且小便次數多的方法。龐氏則用來治療發汗後汗液不止且小便次數多的情況,兩者的病症其實是一樣的。
又說,太陽病,如果排泄後出現脈搏加快、胸悶的情況,應該用桂枝去芍藥湯來治療。如果稍微怕冷,則在桂枝去芍藥湯中加入附子來治療。
又說,太陽病,如果發病八九天,症狀像瘧疾一樣,發熱怕冷,發熱時間長而怕冷時間短,病人不嘔吐,大便正常,一天發作兩三次,脈搏稍微緩和,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如果脈搏微弱且怕冷,這是陰陽兩虛,不能再發汗、瀉下或催吐。如果臉色反而發紅,代表病還沒好,這是因為不能順利流汗,身上一定會癢,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
又說,太陽病,剛開始服用桂枝湯後反而出現煩躁不適,這時要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就會好轉。雍氏認為,張仲景說太陽病會影響到風府穴,所以治療傷寒時風府穴是重點穴位,風池穴次之。然而風府穴靠近腦戶,可能有人不敢針刺,而且根據規定不能灸。風池穴則沒有灸刺的禁忌。
又說,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脈搏洪大,應該繼續按原來的方法服用桂枝湯。如果症狀像瘧疾,一天發作兩次,出汗後一定會痊癒,應該用桂枝二麻黃一湯來治療。
又說,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但還是覺得煩躁口渴,脈搏洪大,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又說,太陽病,如果發熱怕冷,發熱時間長而怕冷時間短,脈搏微弱,這是陽氣不足,不能發汗,應該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來治療。《千金方》說,這種情況不能發汗。
又說,服用桂枝湯或者瀉下後,仍然頭頸僵硬疼痛,稍微發熱,沒有汗,胸悶,稍微疼痛,小便不暢,應該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來治療。
又說,傷寒脈搏浮,自己出汗,小便次數多,心煩,稍微怕冷,腳抽筋,反而用桂枝湯來攻表,這是錯誤的做法。這樣會導致手腳冰涼,咽喉乾燥,煩躁嘔吐,這時應該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如果手腳冰冷的狀況緩解,腳開始溫暖,再用芍藥甘草湯,腳就會伸直。如果腸胃不適,出現胡言亂語,稍微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再次發汗,又用燒針的方法,應該用四逆湯來治療。(參見第九卷)
張仲景問道:病症看起來像陽旦(陽旦是桂枝的別名),但按照方法治療反而加重,出現手腳冰冷,咽喉乾燥,兩腿抽筋且胡言亂語。醫生說半夜手腳就會溫暖,兩腿也會伸直,之後真的如醫生所說。醫生是如何知道的?回答說:寸口的脈搏浮而大,浮代表有風邪,大代表虛弱。有風邪就會有輕微發熱,虛弱就會導致兩腿抽筋。病症看起來像桂枝證,所以加入了附子來幫助陽氣,又增加桂枝的用量來發汗。附子是用來溫暖經脈的。
因為陽氣耗損所以導致手腳冰冷、咽喉乾燥、煩躁。陽明內部積熱,所以出現胡言亂語和煩躁不安。再喝甘草乾薑湯,半夜陽氣恢復,兩腳就會發熱。腿還是稍微抽筋,再服用芍藥甘草湯,腿就能伸直。再用承氣湯稍微腹瀉,就可以停止胡言亂語,所以知道病可以治好。雍氏認為,這一段問答重點解釋了前面錯誤使用桂枝加附子湯的病症。按法治療,指的是服用桂枝湯。由此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