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 (1)
卷十 (1)
1. 不可下四十七條
仲景曰。脈濡而弱。弱反在關。(龐云關下三分也)濡反在巔。(關上三分也)微反在上。(寸脈也)澀反在下。(尺部也)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龐氏以氣血俱不足。用小建中湯。常氏云。下後心下痞硬。用增損理中丸。
白話文:
仲景說:脈搏濡緩而無力,濡緩反之在關部(關下三分處),濡緩反之在巔部(關上三分處),微弱反之在上部(寸脈),澀滯反之在下部(尺部)。微弱則陽氣不足,澀滯則無血。陽氣反之於微弱,會中風汗出,且煩躁不安。澀滯則無血,會厥冷怕寒。陽氣微弱,不可用瀉法,否則心下會痞硬。龐安時認為氣血俱不足,可用小建中湯治療。常氏認為,瀉後心下痞硬,可用增損理中丸治療。
又曰。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龐氏以咽燥鼻乾。宜竹葉湯。
白話文:
另外還說到,如果在右氣脈運行的時候,不應該服用瀉下的藥物。服用瀉下的藥物,就會導致津液內竭,咽喉乾燥、鼻子乾澀,出現頭暈、心悸等症狀。而龐安時認為,咽喉乾燥、鼻子乾澀,應該服用竹葉湯。
又曰。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龐常皆云先服乾薑甘草湯。後服小建中湯。
又曰。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常氏云。宜小建中湯。
白話文:
又說:如果病症在左側,不要用下法治療。如果用下法治療,就會導致腹內拘急,吃不下東西,病症會更加嚴重。即使有發熱的症狀,躺下來也會想要蜷縮。龐常都說,先服用乾薑甘草湯,之後再服用小建中湯。
又曰。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龐氏云。心下痞。宜半夏瀉心湯。
白話文:
另外還說:陽氣在身體下方,不可以再用洩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用洩下的方法治療,就會讓腹部脹滿,如果突然起身會頭暈,如果進食後會洩下未消化的食物,或者會出現心口下的位置感到噎塞。龐安時說:心口下的位置感到噎塞,應使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
又曰。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常氏云。咽中閉塞。可烏扇煎。下利。宜四逆散。
白話文:
又說:咽喉閉塞,不能下嚥。如果勉強下嚥,就會導致上虛下實,水米難以下嚥。躺著就會想蜷縮身體,身體急劇疼痛。大便溏瀉,每天數十次。常氏說:咽喉閉塞,可以用烏扇煎來治療。大便溏瀉,應該用四逆散來治療。
又曰。諸外實者。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亡脈厥者。當臍握熱。雍曰。宜服去白朮理中湯。以術利腰臍間血故也。
又曰。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大渴。求(一作引)水者易愈。惡水者劇。雍曰。宜小建中湯。
白話文:
又說,凡是外感實證,不可服用瀉下藥。服用瀉下藥會引起微熱,脈象虛弱無力,腹部會有溫熱感。雍氏說,這時應該服用理中湯,因為白朮能通利腰臍之間的血脈。
又說,凡是虛證,不可服用瀉下藥。服用瀉下藥會導致口渴,渴飲者容易痊癒,厭惡水者病情會加重。雍氏說,這時應該服用小建中湯。
又曰。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微則為咳。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
白話文:
另一種說法是,脈象濡弱,弱脈反倒在關脈,濡脈反倒在趺脈,弦脈反倒在寸脈,微弱反倒在尺脈。弦脈屬於陽運,微脈屬於陰寒。上部實,下部虛,意圖想得到溫補。微弦脈是虛脈。虛脈的人不可往下瀉。微脈則會咳嗽,咳嗽就會吐痰。往下瀉的話,咳嗽會停止,但腹瀉卻無法止住。腹瀉不止的話,胸中就會像有蟲子在啃咬,吃進去的粥馬上就排出,小便不通暢,兩脅拘急,呼吸困難,脖子和背互相牽拉,手臂失去知覺。
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此名除中。(一云消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雍曰。此不治之證。故諸家無治法。龐氏云。諸脈濡弱微虛細相搏。俱不可下。
白話文:
-
寒極則反汗出。
-
身體冷得像冰塊一樣。
-
眼睛看不清。
-
口不停地說話。
-
飲食進得多。
-
這種情況叫做「除中症」(也稱「消中症」)。
-
口裡雖然想說話,但舌頭不能往前伸。
-
雍氏說:這是不能治好的證候。所以各家醫家都沒有治療的方法。
-
龐氏說:各脈又細又弱虛浮相搏,都不可以治療。
又曰。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亡血。浮為虛。數為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振寒而慄。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於脅。振寒相搏。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
白話文:
又說,脈搏濕潤而微弱,弱則反在關脈,濕潤則反在頭頂,浮則反在上焦,數則反在下焦。浮脈代表陽氣虛弱,數脈代表失血,浮脈代表虛寒,數脈代表熱證。浮脈代表虛寒,自汗出並且怕冷,數脈代表疼痛,發抖怕冷,脈搏微弱在關脈,胸下則代表急症,喘不過氣並且出汗,呼吸急促,疼痛在脅肋,發抖怕冷互相交替,症狀像瘧疾一樣,醫生卻反過來用下行的治療方法,所以導致脈搏數而發熱,神志不清,狂躁,看見鬼魅。
心下為痞。小便淋瀝。小腹甚硬。小便則尿血也。常氏云。可小柴胡湯、鵲石散、延胡索散。
白話文:
心腹部有痞結。小便不暢,並且帶有膿血。小腹非常硬,小便時會出現血尿。常氏說:可以用小柴胡湯、鵲石散、延胡索散來治療。
又曰。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營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營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為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裡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
白話文:
另外說。脈搏濡滑而緊斂。濡滑說明衛氣微弱,緊斂則表示營血中有寒邪。陽氣微弱,衛氣虛弱,招致風邪侵襲,導致發熱兼惡寒。營血緊斂,胃氣寒冷,出現輕微嘔吐、心煩等症狀。醫生誤認為患者有嚴重的熱症,用瞭解肌發汗的藥物,反而損傷了陽氣,導致心煩躁動,心下痞悶疼痛,表裡俱虛,突然起身會頭暈。客熱在皮膚,感到鬱悶而無法入睡。不知道胃氣寒冷,寒邪緊斂在關元穴,醫術無用武之地。只能用澆水的方式灌進身體裡,客熱才能及時消除。
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常氏云。可灸關元。雍曰。仍服通脈四逆湯。
白話文:
畏寒發抖。給他蓋上厚被子。汗出冒頭。覺得身體虛弱又發抖。小便困難。寒氣是從水中產生的。清穀不能用手捧著。嘔吐物倒流使腸子露出來。上下顛倒不得安穩。手腳稍微逆冷。身體發冷而五臟煩熱。想要從頭慢慢補救。怎麼能恢復原狀。常氏說可以灸關元穴。雍氏說照常服用通脈四逆湯。
又曰。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營竭血盡。干煩而不得眠。血暴肉消而成暴液。(暴液一作黑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汙泥而死。常氏云。可小建中湯。已經下者。不治。
白話文:
又說。脈搏浮游而大。浮游是氣盛。大是血虛。血虛就是沒有陰,孤陽只下降到陰部,小便應該赤紅而困難,子宮中應該虛空。現在反而小便便利而大汗出,治療方法應該讓衛氣微弱。現在反而更實,津液四處噴射,營血枯竭,燥熱煩悶而不能睡覺,血液突然消散肌肉而形成暴液。(暴液一作黑液)醫生又用毒藥攻伐他的胃,這是重虛。客陽離開有期限,一定會像污泥一樣下瀉而死。常氏說,可以服用小建中湯。已經下瀉的,不能治癒。
又曰。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而不可下也。常氏云。可桂枝麻黃各半湯。雍曰。仲景可汗證中。只用麻黃。
白話文:
另外,如果脈象浮而緊,浮的主因是風,緊的主因是寒。風會傷害衛氣,寒會傷害營氣,營衛若同時受病,就會產生骨節煩痛。這個時候,應該讓病患發汗,而不能讓病患下瀉。常氏說,可以使用等量的桂枝和麻黃湯來治療。雍氏說,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的發汗證中,只用了麻黃。
又曰。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營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趺陽脈搏動緩慢。這是胃氣鬱滯的緣故。趺陽脈脈搏浮數。脈搏浮大,會損傷胃;脈搏數盛,則會損傷脾。這不是本身的疾病,而是因用藥不當所致。營衛之氣內陷,脈搏數跳先弱後漸漸強盛。脈搏反而浮起,患者必有大便硬結的症狀。打嗝後症狀消失。為什麼這樣說呢?按說脈搏數跳應當是脾臟受損的緣故。然而,脈搏先若後強,可見脾氣尚未痊癒。大便硬結,打嗝後症狀消失。現在脈搏反而浮大,出現數跳改微的現象,是因邪氣獨留的緣故。
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飢。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常氏云。可小柴胡湯。惡瘡。漏蘆湯。
白話文:
心中感到飢餓。邪熱不損傷穀氣。潮熱發渴。脈搏應當遲緩。脈搏應前後一致。計數的次數應符合法度。病人會感到飢餓。脈搏跳動不時。就會產生惡瘡。常氏說。可以服用小柴胡湯。惡瘡。漏蘆湯。
又曰。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臟。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不。下之必煩。利不止。常氏云。可柴胡桂枝湯。
又曰。少陰病。脈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雍曰。宜建中湯。
白話文:
又說,脈數的人,脈搏快速且時間很長,很難停止。停止時,邪氣會凝結,正氣無法恢復,正氣反過來凝結於臟腑之中,所以邪氣會浮於體表,與皮毛相得益彰。脈數的人,不能不在意。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一定會很煩躁,瀉泄不止。常姓醫生說,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
又曰。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雍曰。誤下宜四味理中丸。誤下則中氣受傷。故用是湯。
白話文:
另外記載。脈搏浮大。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醫生卻用下法的治療。這是大大的違背了原則。雍說。誤用下法治療,應該用四味理中丸來調理。誤用下法治療就會傷及中氣。因此用這個方子。
又曰。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常氏云。可小柴胡湯。雍曰。此一證中有誤字。脈經云。攻之不令微汗。屬腑溲數則堅。汗多則愈。汗出小便難。文皆有誤。不能通。
白話文:
另有一種情況是,脈象浮而洪大,心下部反而堅硬,有熱邪侵犯臟腑的。攻補時不能使其有汗液排出。若侵犯的是腑,就不要使尿液次數增多。若尿液次數增多,則大便就會堅硬。汗液較多,則熱證會好轉。汗液較少,則大便就會困難。脈象遲緩,還不能攻補。常氏說: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雍氏說:這條證治中有錯字。脈經中說:攻補時不能使其有輕微汗液排出。若侵犯的是腑,尿液次數增多就堅硬。汗液較多就痊癒,汗液排出小便困難。條文都有錯誤,無法通順。
又曰。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常氏以太陽證不罷。宜柴胡桂枝。
白話文:
另外還說,太陽病和陽明病並見。太陽病初起時,發汗後,汗先出而不出透,因此轉屬陽明病。接著從微微出汗開始,不再惡寒。如果太陽病的證狀還沒有消失,就不可以下法治療,這會導致病情加重。常氏認為,太陽病的證狀還沒有消失,應該使用柴胡桂枝湯。
又曰。結胸證。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常氏云。可小陷胸湯、增損理中丸、聖餅灸法。
白話文:
又說:結胸證,脈象浮大的人,不可服用瀉下的藥物,否則會導致死亡。常氏說:可以用小陷胸湯、增損理中丸、聖餅灸法來治療。
又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常氏云。可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患者出現喘息和胸悶的症狀。此時不適合使用瀉下的藥物。常氏說,可以使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等藥物組成的湯劑來治療。
又曰。太陽與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不可下。常氏云。可小柴胡湯。雍曰。仲景刺大椎肺俞肝俞。見太陽證中。
白話文:
此外,太陽與少陽病症並存的患者,心下處發硬,頸部和後腦僵硬並伴隨頭暈,這種情況下不能夠進行瀉下治療。常氏說,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雍氏說,仲景曾經刺大椎、肺俞和肝俞的穴位,在這些穴位上發現了太陽經的病證。
又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常氏云。可當歸四逆湯。龐氏云。若下證悉見。四逆者。是失下後。氣血不通使然。但手足微厥。掌心常溫。時復指稍溫。即可下之。勿拘忌也。
白話文:
還說,凡是四肢逆冷厥逆的患者,不可給予瀉下的藥物,虛證的患者也是如此。常氏說,可以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龐氏說,如果是已經出現瀉的證狀,而四肢逆冷厥逆,那是因為在瀉後,氣血不通暢所造成的。如果只是手腳微冷,掌心常溫,有時手指稍微溫暖,就可以給予瀉下的藥物,不必有所顧忌。
又曰。病欲吐者。不可下。常氏云。可半夏加橘皮湯。
白話文:
另外說。病人想嘔吐,不可瀉下。常氏說可以使用半夏加橘皮湯。
又曰。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不。下之為逆。常氏云。可桂枝麻黃各半湯。雍曰。依可汗證中。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白話文:
太陽病的外在症狀尚未解除,不可擅自服用瀉藥,否則會導致病情加劇。常氏説:可以用桂枝和麻黃各半的湯藥治療。雍氏説:根據可汗的證狀,可以使用桂枝二、麻黃一的湯藥治療。
又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一作汗之。宮本及脈經皆作下之。)因作痞。常氏云。結胸。可大陷胸湯、痞。可半夏瀉心湯。
白話文:
再說到如果病發於陽明經,反用下法攻之,熱氣入裏,內結於胸,則成結胸;若病發於陰經,反用下法攻之,則致胃氣痞塞而生痞病。常氏說,結胸宜用大陷胸湯;痞病宜用半夏瀉心湯。
又曰。病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常氏云。可小陷胸湯、瀉心湯。雍曰。宜半夏瀉心湯。
又曰。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常氏云。可小柴胡湯。
白話文:
又說,病情脈象上浮又緊,但依舊用瀉法治療。緊脈反入裡,就會形成痞證。常氏說,可用小陷胸湯、瀉心湯。雍氏說,宜用半夏瀉心湯。
又曰。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雍曰。宜半夏生薑湯、類要四味橘皮湯。
又曰。無陽陰強。大便硬者。下之必清穀腹滿。常氏云。可蜜煎導之。
白話文:
另外還說,病人本來就體虛,攻伐他的熱必會吐瀉。雍說:宜用半夏生薑湯或類要四味橘皮湯。
又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常氏云。可桂枝加芍藥湯。胸下結硬者。增損理中丸。
白話文:
另外還說,太陰病的症狀是腹脹並嘔吐,吃不下去東西,自利情況嚴重,時常腹痛。若用下法治療,必定會胸下結硬。常氏說: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胸下結硬的,增減理中丸就可以。
又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常氏云。下之利不止。宜四逆湯。余見厥陰本證。
白話文:
另外還說,厥陰病是消渴症。氣往上衝撞到心臟,心中疼痛發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的話就會吐出蛔蟲,腹瀉不止。常氏說,腹瀉不止,應該使用四逆湯。我見過厥陰病的典型症狀。
又曰。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常氏云。飲食入口則吐。可瓜蒂散。余見少陰本證。
白話文:
另外還說,少陰病,飲食一入口就會嘔吐,心中溫溫熱熱,有想嘔吐的感覺,剛得病時手腳冰冷,脈搏像弦線一樣遲緩的,這是胸中實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常氏說,飲食一入口就嘔吐,可以用瓜蒂散治療。我見過少陰病的典型證狀。
又曰。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常氏云。可小建中湯。已下。不治。
白話文:
另外,傷寒五六天,沒有胸悶、腹瀉、脈搏虛弱,又昏厥的患者。不可用瀉法。這是因為患者體內已經沒有多少血了,如果再用瀉法,就會死亡。常氏說: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讓病情好轉。否則,就無法治癒了。
又曰。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衄。常氏云。可小柴胡湯。已汗者。桂枝加附子湯。汗出而喘者。麻黃甘草杏子石膏湯。已下者。五苓散。加溫針者。芍藥地黃湯。
白話文:
又說。傷寒發燒頭痛。微微出汗。出汗時神志不清。熱薰時會喘。不能小便。瀉下後會氣短。小便困難。頭痛背部僵硬。加溫針灸則流鼻血。常氏說。可以用小柴胡湯。已經出汗的。用桂枝加附子湯。出汗而喘的。用麻黃甘草杏子石膏湯。已經瀉下的。用五苓散。加溫針灸的。用芍藥地黃湯。
又曰。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便清穀。熱多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
白話文:
又說:傷寒,脈象陰陽都緊。惡寒發熱,脈象就要厥脫。厥脫是指脈象剛開始跳動時較大,漸漸變小,再次跳動時又逐漸變大,這是它的徵候。出現這種情況的傷寒病人,惡寒較重。嚴重的會微微出汗、喉嚨痛。如果是熱多引起的病症,則眼睛發紅、脈搏較多,眼珠轉動遲緩。醫生再次用發散藥使熱蒸發到體外,咽喉就會受傷。如果再用瀉法治療,兩眼就會閉合。寒多,大便清稀無力。熱多,大便帶膿血。如果用燻的方法治療,則全身發黃。如果用熨的方法治療,則咽喉乾燥。
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難者為危殆。常氏云。初證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喉中痛。桔梗湯。熱多。小柴胡湯。便清穀。理中丸。便膿血。桃花湯。身發黃。茵陳蒿湯。小便難者。豬苓湯。
白話文:
-
若能小便者,尚可救治。若小便不通,則危在旦夕。
-
常氏說:初期,宜服桂枝麻黃各半湯。
-
咽喉疼痛,服用桔梗湯。
-
熱症多見,服用小柴胡湯。
-
大便清稀如穀類,服用理中丸。
-
大便帶膿血,服用桃花湯。
-
身體發黃,服用茵陳蒿湯。
-
小便不通,服用豬苓湯。
又曰。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兩目閉。貪水者。若下之。其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冷。不嗜食。
白話文:
另外還有說到,傷寒發熱,口中噴出熱氣,頭痛眼睛發黃,流鼻血不止,過度想喝水的人必定會嘔吐,害怕喝水的人會昏厥。如果用瀉法治療,咽喉中會生瘡。假設手足溫暖的人,必定會腹瀉大便膿血。頭痛且眼睛發黃,如果用瀉法治療,則兩眼會閉合。過度想喝水的,如果用瀉法治療,脈象必定會脈厥(脈搏跳動停止或很微弱),呼吸聲微弱低沉,咽喉阻塞,如果使用發汗法治療,則會出現戰慄,陰陽兩虛。害怕喝水的人,如果用瀉法治療,則會裡寒,不想吃東西。
大便完穀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苔。煩躁。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常氏曰。若熱衄不可制者。芍藥地黃湯。水逆者。五苓散。便膿血。桃花湯。咽中生瘡。白礬甘草散。陰陽俱虛。小建中湯。里冷不嗜食。理中湯。發熱身黃。梔子柏皮湯。
餘證。小柴胡湯。汗出小便數。甘草乾薑湯。
白話文:
- 排便時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如果發汗,則會傷害口腔。舌頭上出現白色苔狀物,煩躁不安、脈搏數目多且有力。如果沒有排便,則六七天後必然便血。如果發汗,則小便會自然通利。常氏說:如果熱性的鼻子出血,而且無法止血,可以服用芍藥地黃湯。如果是水逆,則服用五苓散。如果便中有膿血,則服用桃花湯。如果是咽喉中生瘡,則服用白礬甘草散。如果是陰陽兩虛,則服用小建中湯。如果是胃腸虛寒並且不喜歡吃東西,則服用理中湯。如果是發熱並且身體發黃,則服用梔子柏皮湯。
又曰。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大承氣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龐氏曰。尺下弱。小便不利。或尚少。皆未可攻。
白話文:
又說:生病兩三天後,脈搏虛弱,沒有太陽病柴胡證的症狀,但是煩躁不安,心下部堅硬。到四五天,雖然能夠吃東西,但用小承氣湯少量和解一下,讓病情稍微緩和下來。到了第六天,給予大承氣湯一升。如果不排便六七天,小便量少的話,即使不能進食,但一開始堅硬,之後一定會溏瀉。還沒確定是堅硬還是溏瀉,攻下必溏。必須等到小便通暢,大便確定是堅硬的,纔可以攻下。龐氏說:尺脈虛弱,小便不利,或小便量還少,都還不能攻下。
又曰。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或寒而不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常氏云。可刺關元穴。在臍下。
又曰。可刺大赫。在腹部第二行。雍曰。灸尤奇。
白話文:
另外提到,臟腑結聚陽氣虛弱則沒有寒熱往來症狀,或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病人反而顯得沉靜,舌苔滑膩。不可攻伐。常氏說,可以針刺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
又曰。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雍曰。不可攻之。恐厥逆也。可小半夏加茯苓湯、生薑橘皮湯。
白話文:
另外,又說:傷寒嘔吐得很厲害,即使是陽明病證,也不可攻之。雍說:不可攻之,恐怕會出現厥逆。可以用少量的半夏、加上茯苓湯、生薑橘皮湯。
又曰。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大便復硬而少。宜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白話文:
另外,陽明病出現潮熱、大便略微硬結的,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如果大便不硬,就不能用。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恐怕有乾硬的大便。要判斷是否有乾硬大便的方法,是給他服用少量小承氣湯,如果服用湯藥後,出現放屁的現象,就有乾硬大便。可以攻下。如果沒有放屁的現象,那就只是開始的時候大便硬,後面一定會變溏,不能攻下。攻下,一定會脹滿而不能進食。想要喝水的人,喝水就會嘔吐。之後又發熱,大便又硬又少,應該用小承氣湯調理。如果不出現放屁的現象,那就千萬不能攻下。
又曰。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屬甘草瀉心湯。
白話文:
另外又說,傷寒中風後,醫生又用瀉藥治療,病人拉肚子,每天拉幾十次,食物沒有消化,肚子裡雷鳴作響,心窩部位堵塞、堅硬並且飽滿,乾嘔,心裡煩亂不能安定。醫生看到心窩部位堵塞,認為病情沒有痊癒,又用瀉藥治療,堵塞的情況更加嚴重。這不是結熱引起的,而是由於胃中虛弱,客邪之氣上逆造成的。應該用甘草瀉心湯治療。
又曰。下利。脈大或浮。大者虛也。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屬當歸四逆湯。
又曰。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常氏云。可五苓散。
白話文:
還有一種情況是,大便下利,脈象大或浮。脈象大的,是脾虛的緣故,因為過度下泄所致。假如下痢時脈象浮革,伴隨腸鳴,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
又曰。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常氏云。心下硬滿者。可半夏瀉心湯。已攻而利者。四逆湯。
白話文:
還有一種說法是,陽明病,心下硬滿的,不可攻伐它。攻伐它,腹瀉就不止,就會死。腹瀉止住了,就會好。常氏說,心下硬滿的,可用半夏瀉心湯。已經攻伐而腹瀉的,用四逆湯。
又曰。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椎。皆可為導。龐氏曰。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腸胃洞泄不禁而死。
白話文:
還有一種情況。陽明病,患者自發出汗。假如強行給患者發汗,導致小便自然的通利的話。這是患者津液內部枯竭所致。即使患者出現大便堅硬的情況,也不可再攻下。應該等待患者自行想大便的時候。合宜使用蜜導來通便。土瓜根和大椎穴,都可以作為導便的藥物。龐氏說,不應該在患者不想大便的時候強行讓他們大便。這樣做會導致患者腸胃洞泄不受控制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