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八 (2)
卷八 (2)
1. 可發汗五十八條
仲景曰。大法。春夏宜發汗。龐氏作春宜汗。
白話文:
張仲景說,根據大的治療原則,在春夏季節應該使用發汗的療法,龐安時認為春天適合使用發汗的治療方法。
又曰。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時出以漐漐然一時間許。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白話文:
另外說到,凡是發汗,希望手腳都能出汗,偶爾大量出汗有益無害,但不能像水流一樣一直流。假如病情沒有好轉,就要再次發汗。過度出汗必定會損傷陽氣,陽虛不能再次發汗。
又曰。凡服湯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又曰。凡云可發汗。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證良驗。
又曰。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
白話文:
又說,凡是服用湯藥發汗,病情一旦有所好轉就應停止,不必要把藥全部喝完。
又說,凡是需要發汗治療的情況,如果沒有湯藥,使用丸劑或散劑也可以,主要是達到出汗的效果,但是效果不如湯藥針對症狀那麼好。
又說,太陽病,外部症狀尚未消失,脈象浮而弱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適合使用桂枝。
又曰。太陽病。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屬桂枝證。(一法用麻黃)雍曰。麻黃桂枝二湯。分惡風惡寒有汗無汗用之。如太陽本證。龐氏曰。惡寒者不當風而憎寒。惡風者當風而憎寒。皆屬表證。
白話文:
又說,太陽病的表證,脈浮而數的,可以用發汗法治療,這屬於桂枝證。(或者直接用麻黃湯)雍認為,麻黃湯和桂枝湯這兩種湯,可以根據有汗或者無汗來區分使用。如果是太陽病的本證,龐氏認為,惡寒不一定是風吹的,反而會討厭寒冷。惡風肯定是風吹的,而且討厭寒冷,這都屬於表證。
龐氏論桂枝證曰。凡桂枝湯證病有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則微冷。覆之則溫。渾身熱。微煩而又憎寒。始可行桂枝湯。若病者身無汗。小便數。或手足厥冷。不惡寒反惡熱。或飲酒後。切不可桂枝湯也。此則中風自汗。用桂枝湯證。又論麻黃證曰。
白話文:
龐氏在論述桂枝證的時候說,凡是符合桂枝湯證的病人,都會有以下症狀:經常自發出汗,小便次數不多,手腳溫暖,或者手腳指頭稍微露出來的時候會稍微冰冷,但蓋上被子就又會暖和起來,全身發熱,略微煩躁又怕冷,這種情況下就可以使用桂枝湯。如果病人沒有出汗,小便次數很多,或者手腳冰冷發麻,不畏寒反而怕熱,或者喝了酒之後,就絕對不能使用桂枝湯。這是因為這種情況屬於中風自汗,不符合桂枝湯證。龐氏還論述了麻黃證,他說:
傷寒之脈緊盛而按之澀是也。脈浮而緊。浮為風。緊為寒。風傷衛。寒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外證必發熱無汗或喘。其人但憎寒。手足指末必微厥。厥久而復溫。掌心不厥。此傷寒無汗用麻黃證也。
白話文:
傷寒的脈搏,在緊盛的脈象下,按壓下去,感覺澀滯;脈浮而緊。浮是風,緊是寒。風邪傷害衛氣。寒邪傷害營氣。營衛氣同時受損,骨節痠痛,表症肯定出現發熱無汗或喘息。病人只是怕冷,手腳指頭末梢一定微微厥冷。厥冷時間長了,又恢復溫暖,掌心不厥冷。這是傷寒無汗,可使用麻黃的證狀。
又曰。脈緊必無汗。設有汗。不可誤作桂枝證。
仲景曰。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屬桂枝湯。
又曰。病人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硬爾。設利者為逆。大便硬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
白話文:
古人說,脈搏緊實的人一定不會出汗,如果出汗了,就不能誤認為是桂枝湯的證候。
張仲景說,陽明病脈象遲緩,出汗多,微微發冷,這是表症未解,可以用發汗藥治療,屬於桂枝湯的範疇。
古人又說,病人脈象浮大,詢問病情時病人只說大便硬,如果反而出現腹瀉就是逆證,大便硬是實證。出汗後病症解除,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脈象浮大,應該以發汗來治療。
又曰。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常氏云。可柴胡桂枝湯。渴者。五苓散。被火譫語者。龍骨牡蠣救逆湯。
又曰。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潮熱者。屬陽明也。脈浮虛者。當發汗。屬桂枝湯。
白話文:
另外還說,傷寒病人的脈搏不是弦緊而是微弱,微弱的病人必定口渴。被火燒傷的病人必定說胡話。微弱的病人發熱有浮脈,治療時應讓病人發汗才能痊癒。常氏說,可以用柴胡桂枝湯。口渴的病人可用五苓散。被火燒傷,說胡話的病人可以用龍骨牡蠣救逆湯。
又曰。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屬桂枝湯。脈經云。病常自汗出。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而外不解。此外衛不和也。營行脈中。為陰主內。衛行脈外。為陽主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
白話文:
又說,病人經常自發出汗,這是因為營氣調和。營氣調和,外氣卻不協調,這是因為衛氣沒有與營氣協調所致。因為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所以再次出現出汗。營衛調和,病就會痊癒。這屬於桂枝湯的治法。脈經說,病人經常自發出汗,這是因為營氣調和。營氣調和,但外氣不調和,這表示衛氣不調和。營氣在脈中運行,為陰主內;衛氣在脈外運行,為陽主外。再次出現出汗,衛氣調和則病就會痊癒。
雍曰。二者語小異。而理皆通。脈經尤明。恐本論為後人筆削。蓋營氣獨和而衛氣未和也。故其病外不解。營衛二氣本相和。共循脈內外而行也。今寒不傷營而營氣獨和。風反傷衛而衛氣不和。則營衛不相通。不得諧循脈內外而並行。是以其外不解也。必復發去衛中所中之邪風。
白話文:
雍氏說:「二人的理論說法略有不同,但道理都相通。脈經的理論特別清楚,恐怕素問原來的理論被後人削減了。因為營氣獨自調和而衛氣卻沒有調和,所以疾病不消除。營氣和衛氣通常是協調的,共同沿著脈絡在體內外運行。現在風寒之邪不傷營氣,結果營氣獨自調和;風邪卻反過來損傷衛氣,衛氣就不調和。這樣一來,營氣和衛氣就中斷了聯繫,不能一起協調地沿著脈絡在體內外運行,所以疾病不消除。一定是要再次治療,清除衛氣裡面的風邪。」
然後營衛諧和而病解矣。所以用桂枝者。以桂枝能和衛而不能至營也。所以不用麻黃者。以麻黃俱入營衛。反復動已和無疾之營氣。使營衛俱虛。俱出而為汗。遂令汗漏不止。則人殆矣。此古人解表精微之意。因世人疑營氣和而外不解之語。故詳明之。
白話文:
營氣和順,衛氣正常,人體的病症也隨之消除。所以使用桂枝的原因,是它能調和衛氣,但不能到達營氣,不會刺激已經調和且健康的營氣,也不會讓營氣變得虛弱。
不用麻黃的原因,是它能同時作用於營氣和衛氣,就會反覆移動和刺激已經調和好的營氣,使營氣和衛氣都變得虛弱,都化為汗液排出體外。就會導致出汗不止,使人體虛脫。這是古人解釋表證精微的用意,由於後世有人質疑營氣和順,但是外在症狀卻沒有好轉,所以我詳細地解釋。
又曰。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屬桂枝湯證。雍曰。前證言營氣和而反不及衛。此證言衛氣不和而不及營。其實一證也。但前證謂常發熱而汗出者。此證謂發熱汗出有時者。故論言先其時發汗則愈。其用桂枝。則二證皆同。
白話文:
另外有一種情況,病人的臟腑沒有其他疾病,但經常發熱、自汗,而且一直沒有好轉的跡象。這是因為衛氣不調和造成的。如果能夠在發熱之前讓患者出汗,病情就會好轉。這種情況屬於桂枝湯證。雍氏說:前一種情況,患者的營氣調和,但衛氣不足,這是一種證候。而現在這種情況,患者的衛氣不調和,營氣不足,這是另一種證候。但其實這兩種情況本質上是一樣的。前一種情況是指經常發熱出汗的患者,而後一種情況是指發熱出汗時有時無的患者。所以,如果能讓患者在發熱之前出汗,病情就會好轉。這兩種情況都應該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又曰。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可發其汗。宜麻黃湯。雍曰。此營衛俱傷之證。所以不用桂枝。
白話文:
又說,脈浮且緊,浮是風的,緊是寒氣,風會損傷衛氣,寒會損傷營血,衛氣與營血都受損,骨節會痠痛。可以用發汗法,可以用麻黃湯,雍說,這是衛氣與營血都受損的證狀,所以不用桂枝。
又曰。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屬桂枝湯。外解已。血未下。少腹急結。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白話文:
又說: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病人像發狂一樣。血從下面出來。血從下面出來的,能好。但是外面症狀不解的,還不能攻裡。應該先解外。用桂枝湯。外症解了以後,血還沒有下來。小腹急結。這時纔可以攻裡。可以用桃核承氣湯。
又曰。太陽病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又曰。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屬麻黃湯證。
又曰。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屬麻黃湯證。
又曰。太陽病。脈浮者。可發汗。屬桂枝湯證。
白話文:
此外,也有人說,太陽病患者出現輕微喘息,說明表症尚未解除,應該服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還有人說,傷寒患者脈象浮緊,不發汗,導致鼻出血,屬於麻黃湯的症狀。
另外,也有人說,陽明病患者脈象浮,無汗卻喘息,如果發汗就會痊癒,屬於麻黃湯的症狀。
還有人說,太陽病患者脈象浮,可以發汗,屬於桂枝湯的症狀。
又曰。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當復發汗。服湯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屬麻黃湯證。雍曰。服湯已者。謂服麻黃湯已也。衄家不可發汗。而此用麻黃湯。蓋久衄之家。既已亡血。故不可汗。今緣失發其汗致衄。故當泄其毒氣也。
白話文:
另有一種說法。得了太陽病,脈象浮緊,沒有出汗,發熱身疼痛。八九天都還是沒有好,代表表症還在,應該再讓病人發汗。吃過藥之後,症狀稍微好一點,但是病人煩躁不安,眼睛閉著。嚴重的情況還會流鼻血。流鼻血以後症狀就會解除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陽氣太重。症狀符合麻黃湯證。雍曰:服過藥了,是指服過麻黃湯之後。長期流鼻血的病人不能發汗治療,但是這裡卻用麻黃湯來治療。這是因為長期流鼻血的人,體內已經失血很多。所以不能再讓它發汗。現在之所以會流鼻血,是因為沒有及時發汗所造成的。所以要用麻黃湯來散風解表,排出體內的毒氣。
又曰。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屬麻黃湯。(一云用桂枝湯)雍曰。亦分中風傷寒有汗無汗二證。而用桂枝麻黃二湯也。
白話文:
古文:又說。脈象浮起者,病象在體表。可以用發汗的藥來治療。其中有一個代表性的藥方叫「麻黃湯」。(另一種說法是可以使用「桂枝湯」)雍說。中醫把風邪引起的傷寒分成兩種證候:有汗的證候和無汗的證候。使用「桂枝湯」和「麻黃湯」這兩種藥方也是根據這兩種證候來決定的。
又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屬桂枝湯。常氏云。疑其誤也。設鬚髮汗。當用麻黃湯。不然。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取小小汗出而已。雍曰。亦當分有汗無汗二證而用湯也。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故不用承氣湯而用二湯也。
白話文:
另外,患傷寒症狀超過六七日,頭痛且發燒者,可使用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表示疾病還不在裡部,而仍然在外表部分。這時應該先讓患者發汗。如果頭痛,必定會流鼻血,應使用桂枝湯。常氏認為這是有誤的。如果想要讓患者發汗,應該使用麻黃湯。不然,可以各取一半的桂枝與麻黃一起熬製湯劑,讓患者出少許汗即可。雍氏認為,也應該區分患者是否有汗症狀,再決定使用哪種湯劑。如果小便清澈,表示疾病還不在裡部,所以不用承氣湯,而使用麻黃湯或桂枝麻黃各半湯劑。
又曰。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雍曰。下利。里證。身疼痛。表證也。
白話文:
又說,腹瀉腹脹滿,身體疼痛的,先溫暖他的身體,然後治療他的表證。溫暖身體宜用四逆湯,治療表證宜用桂枝湯。雍說,腹瀉是裡證,身體疼痛是表證。
又曰。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雍曰。可與前證相續。
又曰。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屬桂枝湯。
白話文:
又說,腹瀉之後,如果身體酸痛,但是大便已經正常,這時候應該馬上治療外感,適合用桂枝湯。雍說,這個情況可以和前面的症狀連著看。
又說,太陽病,有頭痛發熱,出汗並且怕風的症狀,適合用桂枝湯。
又曰。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屬桂枝湯證。
白話文:
此外說到,太陽中風,陽氣浮散而陰氣虛弱。陽氣浮散,所以自然而然發熱;陰氣虛弱,所以冒汗。畏寒但身體無汗,怕風但身體無汗,閉著眼睛卻發熱,鼻子發出聲音、乾嘔,這些症狀都屬於桂枝湯證。
又曰。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宜桂枝湯證。雍曰。營弱者。自和也。衛強者。風邪乘之也。欲逐風邪。須令桂枝入衛。則不動營也。
又曰。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屬桂枝湯。脈經云。氣不上衝者。不可與服。
白話文:
另說:太陽病,發熱出汗的,這是營氣弱,衛氣強,所以汗出。想要驅除邪風,應當採用桂枝湯。雍處機說:營氣弱,就是本身虛弱。衛氣強,就是風邪乘虛而入。想要驅除風邪,必須使桂枝進入衛氣,這樣就不會損傷營氣。
又曰。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龐氏曰。風池足少陽之經。陽維之會。不針天柱而取風池者。陽維維諸陽。巨陽為諸陽主氣故也。
白話文:
又說,太陽病,剛服用了桂枝湯,煩躁不安的症狀沒有緩解的,要先針刺風池、風府穴,再給予桂枝湯就會痊癒。龐氏說,風池穴是足少陽經的穴位,陽維脈交會的地方。不針刺天柱穴而只取風池穴的原因在於,陽維脈是總督諸陽經脈的,巨陽穴是諸陽經氣的總樞,所以只要針刺風池穴就能夠起到效果。
又曰。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搶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白話文:
古文:又曰。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搶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用燒紅的針灸,讓病人出汗。如果針灸的地方被寒氣侵襲,出現核狀的紅色腫塊,那麼病人一定會發作奔豚病。如果氣從小腹上衝到心臟,那麼就在每個核狀的腫塊上灸壯一次,再服用桂枝加桂湯。
又曰。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又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不嘔者。屬葛根湯。
又曰。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宜葛根加半夏湯。
白話文:
另外說,太陽病,脖子和後背僵硬疼痛,沒有汗出並且怕風的人,用葛根湯治療。
又說,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發病,一定會拉肚子,不嘔吐的,屬於葛根湯的治療範圍。
又說,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發病,不拉肚子,只嘔吐的,應該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
又曰。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黃芩黃連湯。
白話文:
另外說,太陽病的桂枝證,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去治療。大便就拉個不停。脈搏急促,是表證沒有解除的緣故。喘息而汗出的,應該用葛根、黃芩、黃連湯。
又曰。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屬麻黃證。龐氏云。身疼痛骨節煩疼。凡脈浮數或脈浮緊。無汗。小便不數。病雖十餘日。尚宜麻黃湯也。
又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也。屬麻黃湯證。
白話文:
又說:風寒型感冒會出現頭痛、發燒、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怕風、不流汗但喘氣的症狀。龐氏說:身體疼痛,骨節痠疼。脈象浮而有數,或脈象浮且緊。不流汗,小便次數不多。這種症狀即使超過十天,仍然適合服用麻黃湯。
又曰。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或頭痛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白話文:
又說:太陽中風,脈搏浮而緊,發熱怕冷,全身疼痛,沒有汗反而煩躁,或者頭痛的,用大青龍湯為主。如果脈搏微弱,冒汗怕風的人,不能服用。服用了就會四肢逆冷,筋骨抽搐,肉皮跳動,這是逆症。
又曰。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可與大青龍湯發之。雍曰。大青龍湯惟有此二證最為難識。故世醫多不能辨。用之亦多誤也。前曰太陽中風脈浮緊者。此即中風見寒脈也。後曰太陽傷寒脈浮緩者。此則傷寒見風脈也。龐氏曰。似桂枝證。反無汗而脈緊。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有發燒、畏寒、流鼻涕等症狀,脈搏浮而緩,身體沒有疼痛,只有沉重感,偶爾會感到輕盈,但沒有少陰證的症狀,可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汗治療。雍先生說,大青龍湯只有這兩種症狀最難診斷,所以很多醫生都不能辨別,使用時也經常誤用。前面說到太陽中風脈浮緊的,這其實是中風同時見寒的脈象。後面說到太陽傷寒脈浮緩的,這則是傷寒同時見風的脈象。龐先生說,這很像桂枝證,但沒有出汗,脈搏卻緊。
似麻黃湯證。反身不疼而脈緩。此為大青龍證。其言皆不難知。其要則在太陽中風脈浮緊。太陽傷寒脈浮緩而已。然大青龍發汗。過於麻黃湯遠甚。如中風見寒脈汗不出者。尚可用。設或中風見寒脈自汗出者。安敢更用青龍湯發表。故仲景又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
白話文:
這很像是麻黃湯證,但卻沒有反身疼痛,而且脈搏緩慢,這就是大青龍證。這些話都不難理解。關鍵在於太陽中風,脈搏浮緊,太陽傷寒,脈搏浮緩。但是大青龍湯發汗的作用遠遠超過麻黃湯。如果中風見寒,脈搏浮緊不出汗的,還可以服用。如果中風見寒,脈搏浮緩自出汗的,怎麼敢再用青龍湯發汗呢?所以仲景又說,如果脈搏微弱,出汗惡風的,就不要服用。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蓋謂服之則汗漏不已。至於亡陽之極。則必厥逆而生筋惕肉瞤之證。不可治也。世醫所以多誤用者。正謂此。如是則大青龍之證。又當於中風見寒脈之中。再分有汗無汗。作為兩證。則大青龍當有三證。其兩證無汗者。可服大青龍。其一證有汗者。
白話文:
服用了大青龍湯之後,就會出現厥逆(呼吸急促、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筋惕肉瞤(肌肉痙攣、皮膚發緊)的症狀。這是因為大青龍湯性寒,服用後會導致汗液排出過多,以致於陽氣耗損,從而產生厥逆和筋惕肉瞤的症狀。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世上的許多醫生之所以誤用大青龍湯,正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這樣,大青龍湯的證型就應該在中風見寒脈的基礎上,再分出有汗和無汗兩種情況,作為兩種不同的證型。那麼,大青龍湯就有三種證型。其中,無汗的兩種證型可以服用大青龍湯,而有汗的一種證型則不能服用。
不可服也。有汗一證。既不可服大青龍湯。則有證無藥矣。自仲景之後。古今未嘗議此一證。所以後人多誤。雍謂此一證。當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仲景本以此湯治發熱惡寒形如瘧者。且瘧之發寒本因傷於寒。瘧之發熱本因傷於風。惟瘧具風寒二證。故與大青龍其源相似。但恐病重藥輕。
白話文:
這種情況下不能夠服用。患者有出汗的一種現象。既然不能服用大青龍湯,那麼就有病症卻沒有藥可以治了。從仲景之後,古往今來都沒有人討論過這一種病症。所以後世的人大多誤解了。我認為這種病症,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仲景原本用這種湯來治療那些發熱惡寒、症狀像瘧疾的患者。而且瘧疾的發寒本來是因傷於寒,瘧疾的發熱本來是因傷於風。只有瘧疾具備了風寒兩種病症,所以它與大青龍湯的來源相似。只是擔心病情嚴重,藥物卻輕微。
雍又妄意大青龍三證。皆可代用。惟無汗者。微加麻黃。有汗者。微減麻黃。用之則尤善。雖曰藥輕。其實對證。又無誤用之失。不猶愈乎。龐氏云。桂枝石膏湯夏至後可代桂枝證用之。更加麻黃去節半兩代麻黃湯青龍湯用之。然言無少陰證可用者。三陰俱不可發汗。獨少陰為甚也。
白話文:
雍氏又傳授錯誤的「大青龍湯」三種證狀,但皆可用以代替。「大青龍湯」理論的唯一例外是患者若沒有出汗的話,需要略加麻黃,但若有出汗的話,需略減麻黃,如此使用更能對症下藥。雖然所用之藥較輕微,但其能對症下藥,不會用錯藥,不是更好嗎?龐氏表示,「桂枝石膏湯」可以在夏至後替代「桂枝證」使用,如果再往這個配方中加入麻黃三錢,去節後就變成半兩,替代「麻黃湯」和「青龍湯」的配方。但「桂枝石膏湯」的理論中提及:少陰症患者不能使用,因為三陰證都不能發汗,尤其是少陰證。
又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宜小青龍湯。
白話文:
古文:又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宜小青龍湯。
還有一種情況,傷寒表證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有的人感到口渴,有的人腹瀉,有的人感覺喉嚨梗塞,有的人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有的人呼吸急促。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小青龍湯。
又曰。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屬小青龍湯證。
白話文:
另外,如果是傷寒,心下有水氣,咳嗽且微喘,發熱但沒有口渴。吃了湯藥後,才開始覺得口渴,說明寒症欲解。這種情況,屬於小青龍湯證。
又曰。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溺。腹滿加噦者。不治。雍曰。發黃不溺而噦者。宜多服茵陳五苓散大通小便。若無表證。脈不浮。則十棗湯下之。
白話文:
又說,陽明經中風。脈搏弦浮大而短氣,腹部脹滿,脅下和心臟疼痛。長時間按壓,不通氣,鼻子乾澀出不了汗,喜歡睡覺,全身和眼睛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感,時常噁心嘔吐,耳朵前後腫脹。刺血治療後稍微緩解,但病情沒有完全解除。病程超過十天脈搏還浮,給予小柴胡湯治療。脈搏只有浮,沒有其他證候者,給予麻黃湯治療。如果沒有水腫腹脹兼噁心嘔吐,不予治療。雍說,發黃而沒有水腫和噁心嘔吐,應該多服茵陳五苓散以通利小便。若沒有表證,脈搏不浮,就用十棗湯瀉下。
又曰。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白話文:
另外說。太陽病(風寒表證),十天以後。脈象浮而細,而且喜歡睡覺,表示外邪已經開始解除了。如果還有胸悶脅痛的症狀,就給予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只有浮,就給予麻黃湯。
又曰。中風。往來寒熱。傷寒五六日以後。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屬小柴胡湯。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中風後,寒熱往來。傷寒五、六天後,胸脅部脹滿。說話少,不思飲食。心煩喜嘔吐。或胸中有煩悶感,但沒有嘔吐。或口渴。或腹中疼痛。或脅下部痞硬。或心下悸動,小便不利。或沒有口渴,但身體微熱。或咳嗽的。屬於小柴胡湯的證型。
又曰。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屬小柴胡湯證。
又曰。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又說,感冒發燒四到五天,身體發熱怕風,脖子和後頸僵硬,兩肋感覺脹滿,手腳溫暖但口渴的,屬於小柴胡湯的症狀。
又說,感冒發燒六到七天,發熱,稍微畏寒,四肢關節煩痛,輕微噁心,胸口有壓迫感,外部症狀還未消失的,應該使用柴胡桂枝湯來治療。
又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雍曰。少陰病不可汗。惟此一證。可微發也。
又曰。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利小便發汗。
白話文:
另外說少陰症,得了兩三天,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因為兩三天沒有裡證,所以可以微微發汗。雍說少陰症不可發汗,只有這一種情況,可以微微發汗。
又曰。太陽病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龐氏曰。芍藥味酸。脈促胸滿。成結胸。故去芍藥。全用甘辛發散毒氣也。
白話文:
另外還說,太陽病下利之後,脈搏急促、胸悶的人,可以用桂枝去芍藥湯來治療。龐安時說,芍藥味道酸,會導致脈搏急促、胸悶,甚至形成結胸,所以把芍藥去掉,全部用甘、辛的藥物來發散毒氣。
又曰。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痛項強。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服用桂枝湯之後,或者服用瀉藥之後,仍然有頭痛、脖子僵硬、發熱但沒有汗,心窩部位隱隱作痛,小便不暢的情況。可以使用去桂枝而加入茯苓和白朮的湯藥來治療。
龐氏曰。傷寒三日後。與諸湯不瘥。脈勢如故。陽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宜桂枝石膏湯。此湯可夏至後代桂枝湯證用之。若加麻黃半兩。可代麻黃青龍用之。
白話文:
龐氏說:傷寒病過了三天,使用各種湯藥治療後仍未痊癒,脈象沒有變化,陽氣仍然在經絡中流動,沒有進入臟腑,應使用桂枝石膏湯。此湯可於夏季以後代替桂枝湯證使用。若再加半兩麻黃,可代替麻黃青龍湯使用。
又曰。傷寒療治四五日不瘥。身體毒熱面赤者。葛根龍膽湯主之。兼治陽毒風溫。
白話文:
又說,治療傷寒四五天後還沒有痊癒,身體發熱面紅的患者,可以用葛根龍膽湯來治療。同時也可以治療陽毒風溫。
又曰。凡發散以辛甘為主。復用此苦藥。何也。辛甘者。折陰氣而助陽氣也。今熱盛於表。故加苦以發之。素問云。熱淫於內。以苦發之是也。
白話文:
又說:凡是發散(治療外感病)時,通常會以辛甘的藥物為主。這裡卻還用了苦味的藥物,這是為什麼呢?辛甘的藥物,可以折斷陰氣而扶助陽氣。現在,熱氣盛行於肌表,所以再增加苦藥來發散(熱氣)。《素問》上說:「熱邪淫盛於體內,可以用苦藥來發散。」
又曰。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目赤。身體大熱。煩躁。狂語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胃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所不能治。如已死人。或精魄已竭。心下才暖。發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兼治陽毒。麥奴丸。(活人書名黑奴丸)
白話文:
另外還說到,流行的熱病,五六天以上仍然沒有出汗。脈搏洪大或數,臉色發紅,身體非常熱,煩躁不安,胡言亂語想跑掉,非常口渴。又五六天以上不退,熱在胃中,口張不開不能說話,這是惡性傷寒,醫生無法治療。就像已經死了的人,或者精神已經極度衰竭,只有心窩還溫熱,那就想辦法讓病人的嘴巴張開,灌藥下去即能救活。兼治陽性毒熱之病的,麥奴丸(活人書取名為黑奴丸)。
又蒸法曰。傷寒連服發汗湯七八劑。汗不出者死。如中風法蒸之。使溫熱之氣外迎。無不得汗也。古今用效。薪火燒地良久。去火掃地。以水灑之。取蠶沙柏桃荊葉糠及麥麩皆可用。和鋪燒地上。可側手厚。鋪席。令人臥席上。溫覆之。熱月只可夾被覆。其汗立出。候周身至腳心皆濈濈。
白話文:
另外一種蒸法是:如果傷寒病人連續喝了七、八劑發汗湯都還不出汗的話,就會死亡。這時,就使用中風治療法來蒸他,讓溫熱之氣由外迎入,沒有不出汗的。古往今來,都有很好的效果。先用柴火燒地很久,然後移開柴火,清掃乾淨,再灑些水。取用蠶沙、柏桃、荊葉、糠和麥麩(都可以用),混合後鋪在地上。厚度可以讓手平放上去。再鋪上一層席子,讓病人躺臥在上面,用溫暖的被子蓋住他。如果天氣炎熱,只要蓋一件夾被子就好。汗水就會馬上冒出來。等到全身至腳底都出汗了,就可以了。
乃用溫粉撲止。移之上床即愈。如無蠶沙。則用麥麩之類亦得。雍曰。此即千金所載陳廩邱法。已見首篇敘論之後。不厭重出也。
白話文:
就用溫暖的粉撲擦拭就可以止住了。把人移到牀上就痊癒了。如果沒有蠶沙,則用麥麩一類的也可以。雍說:這正是《千金要方》中記載的陳廩邱的方法。已經在第一章的敘論之後見到了。不厭其煩地重複一遍吧。
又曰。傷寒瘥後。有不了了證者。謂至十日或半月二十日。終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語錯繆。或無寒熱。有似鬼祟。或朝夕潮熱頰赤。或有寒熱如瘧狀。此乃發汗不盡。餘毒氣在心胞絡間可致也。宜知母麻黃湯。
白話文:
又說,傷寒病癒後,還有一些症狀沒有完全消失的,到了十天、半個月、二十天,始終沒有清醒,經常昏沉,好像失去了精神,言語錯亂,或者沒有寒熱,看起來像鬼神作祟;或者早晚潮熱,臉頰發紅;或者有寒熱,像瘧疾一樣。這都是因為發汗沒有完全,餘下的毒氣在心臟和經絡之間造成的。應該使用知母麻黃湯來治療。
又曰。太陽病下之後。氣上衛。其脈必浮。可依證發汗。不與發汗。則成結胸也。凡發汗。脈浮大。雖大便秘小便少者。可發汗而解也。
又曰。當汗不汗。諸毛孔閉塞。悶絕而死。
白話文:
也有人認為,太陽病已經下部出汗之後,陽氣會上升到上焦,脈象必定浮起,可以根據證狀來發汗治療。如果不發汗,就會形成結胸。凡是發汗之後,脈象浮大,即使有大便祕結、小便量少等症狀,也能通過發汗治療來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