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仲景平脈法四十五條

(緩者四肢不自收),營氣和,名曰遲;(遲者身體俱重,但欲眠),緩遲相搏,名曰沉;(沉者腰中直,腹中急痛,但欲臥,不欲行)。

又曰: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營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又曰: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又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又曰: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又曰: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眉少發稀,身有干瘡而腥臭也)。

又曰: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營中寒,營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又曰: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又曰: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上亦作下)。

又曰: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則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又曰: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營氣不逮,營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營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又曰: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又曰: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營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營氣不足,面色青,營為根,衛為葉,營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又曰: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營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四屬謂皮肉脂髓俱竭,則宗氣衰矣)。

又曰: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衛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營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又曰: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又曰: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又曰: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又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宗氣者,三焦歸氣也,有名無形,氣之神使也,下榮玉莖,故宗筋聚縮也)。

又曰: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白話文:

(脈搏緩慢,導致四肢無力無法自主收縮)代表體內營氣調和,這種脈象稱為遲脈。(脈搏遲緩,身體感到沉重且只想睡覺)緩脈和遲脈相互搏動,形成沉脈。(脈搏沉,腰部感到僵直、腹部感到急痛,只想躺著不想活動)

又說,寸口脈(手腕橈動脈)脈象緩慢而遲緩,緩脈代表陽氣旺盛,臉色紅潤光澤,聲音洪亮,毛髮生長茂盛;遲脈代表陰氣旺盛,骨髓產生,血液充滿肌肉,肌肉緊實飽滿,陰陽相互抱合,營氣和衛氣都能正常運行,剛柔並濟,這種脈象稱為強脈。

又說,趺陽脈(足背動脈)脈象滑利而緊繃,滑脈代表胃氣充實,緊脈代表脾氣強盛,如果用強盛的脾氣去攻擊充實的胃氣,反而會傷害自身,就像用手去抓刀刃,必定會造成傷害。

又說,寸口脈浮在表面且脈象寬大,浮脈代表虛弱,大脈代表實證,如果脈象在尺部(手腕內側)則表示關格,如果脈象在寸部(手腕外側)則表示格拒,關格則會導致小便不暢,格拒則會導致嘔吐。

又說,趺陽脈伏在深處且脈象澀滯,伏脈代表嘔吐,消化不良,澀脈代表無法進食,這種情況稱為關格。

又說,脈搏浮在表面且脈象寬大,浮脈代表風邪入侵導致虛弱,大脈代表氣血強盛,風邪和氣血相互搏擊,必然會形成癮疹(皮膚過敏),身體會發癢,這種癢稱為泄風,久而久之會形成結痂的皮膚病。(眉毛稀少,頭髮稀疏,身上有乾燥的瘡且有腥臭味)

又說,寸口脈搏虛弱且遲緩,虛弱代表衛氣微弱,遲緩代表營血中寒冷,營血屬於血,血寒則會發熱,衛氣屬於氣,氣虛則會感到肚子餓,餓的時候又會感到腹部脹滿,無法進食。

又說,趺陽脈搏寬大且緊繃,表示將要拉肚子,這種情況很難治療。

又說,寸口脈搏虛弱且緩慢,虛弱代表陽氣不足,緩慢代表胃氣有餘,會打嗝、吞酸水,食物難以消化,氣積聚在膈膜上方。(上方也可能指下方)

又說,趺陽脈搏緊繃且浮在表面,浮脈代表氣,緊脈代表寒,浮脈代表腹脹,緊脈代表絞痛,浮脈和緊脈相互搏擊,會腸鳴,腸蠕動加快,蠕動加快則氣在運行,膈膜之氣就會下降,少陰脈的脈氣沒有出來,陰部就會腫大且虛弱。

又說,寸口脈搏微弱且澀滯,微弱代表衛氣無法運行,澀滯代表營氣不足,營氣和衛氣不能相互協調,導致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無法得到滋養,身體會麻木不仁,營氣不足則會煩躁疼痛,口齒不清,衛氣虛弱則會怕冷、頻頻打哈欠,三焦功能無法歸位,上焦功能失常則會打嗝、吞酸水,中焦功能失常則無法消化食物,下焦功能失常則會大小便失禁。

又說,趺陽脈搏沉在深處且頻數,沉脈代表實證,頻數代表容易消化食物,緊脈代表病情難以治療。

又說,寸口脈搏微弱且澀滯,微弱代表衛氣衰弱,澀滯代表營氣不足,衛氣衰弱則面色發黃,營氣不足則面色發青,營氣是根本,衛氣是枝葉,營氣和衛氣都虛弱,就像樹木的根和葉都枯萎了一樣,會出現發冷、發抖、咳嗽、吐出腥味痰液、吐口水等症狀。

又說,趺陽脈搏浮在表面且中間空虛,浮脈代表衛氣衰弱,空脈代表營氣受損,身體會消瘦,肌肉粗糙,浮脈和空脈相互搏擊,代表宗氣衰弱,四體都受到影響。(四體指皮膚、肌肉、脂肪、骨髓都枯竭,宗氣才會衰弱)

又說,寸口脈搏微弱且緩慢,微弱代表衛氣疏鬆,疏鬆則皮膚會感到空虛,緩慢代表衛氣充實,充實則代表能夠消化食物,水分也能夠代謝,食物進入胃,脈搏才會運行,水分進入經絡,血液才能生成,營氣旺盛則皮膚一定疏鬆,三焦經脈不通,稱為血崩。

又說,趺陽脈搏微弱且緊繃,緊繃代表寒冷,微弱代表虛弱,微弱和緊繃相互搏擊,會導致氣短。

又說,少陰脈(足少陰腎經)虛弱且澀滯,虛弱代表輕微煩躁,澀滯代表四肢厥冷。

又說,趺陽脈搏摸不到,代表脾氣不升不降,身體會發冷、皮膚會僵硬。

又說,少陰脈的脈氣沒有來,代表腎氣衰弱,精血不足,氣血上湧衝擊胸膈,宗氣聚集,血液在心臟下方凝結,陽氣衰退下行,熱聚集在陰股,與陰氣相互作用,導致身體麻木不仁,這是屍厥,應當針刺期門穴和巨闕穴。(宗氣是三焦之氣,無形無質,是氣的指揮者,下行滋養陰莖,所以陰莖的筋會收縮)

又說,寸口脈搏微弱,尺脈搏緊繃,代表這個人虛損且多汗,了解陰氣經常存在,但完全看不到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