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

1. 不可發汗四十條

傷寒本論曰。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仲景曰。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

白話文:

《傷寒本論》說:認為疾病十分緊急,倉促地尋找和思考,重要的難以找到。所以再次集合那些可行和不可行的方子來治療,與《傷寒論》中三陰三陽篇相比,這很容易看出來。又有時並不只有三陰三陽證,會出現在各種可行與不可行的證候中。

又曰。太陽病。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龐氏云。前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宜桂枝。不責營不足。蓋尺脈長大而遲。此必軟緊而遲。不可汗。宜小建中湯。雍曰。桂枝本為解肌。不動經。

白話文:

還有一種情況,是太陽病,脈象浮而緊,按照法則,應該出現身體疼痛的症狀,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遇到尺脈遲緩的情況,就不能發汗了。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營氣不足,血液偏少而導致的不能發汗。龐安時說:前面陽明病的脈象遲緩,而汗液較多,微微怕冷,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並不考慮營氣不足的問題。那是因為尺脈長大而遲緩,一定是脈象又緊又遲緩,不能發汗。應該用小建中湯來治療。雍合說:桂枝湯本來就是用來解肌的,不涉及經脈。

故前陽明證中用之。麻黃則發汗動經也。常氏云。可小柴胡湯。雍曰。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與小柴胡湯。二藥可相須用也。故龐氏又曰。凡脈緊病。必無汗。唯濡而緊。必有汗。勿誤行桂枝。宜建中湯也。

白話文:

因此,在之前陽明證的案例中使用它。麻黃能發汗,刺激經絡運作。常氏說,可以使用小柴胡湯。雍氏說,傷寒陽脈澀,陰脈弦,理當腹中急痛。先服用小建中湯。如果沒有好轉,再服用小柴胡湯。兩種藥物可以互相配合使用。因此,龐氏也說,凡是脈搏緊促的疾病,一定不會出汗。只有脈搏濡潤而緊促的,一定會出汗。不要錯用桂枝湯,應該使用建中湯。

又曰。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一作濡而微弱)龐氏曰。汗則厥而煩躁不得眠。常氏云。可附子湯。

白話文:

《傷寒論》裡也說:少陰病的脈搏微弱,這時千萬不可發汗。因為這是陽氣不足的緣故。(另一種說法是:脈搏既濡弱。)龐安時說:發汗則會使人昏厥、煩躁,而且不得入睡。常氏說:這時可服用附子湯。

又曰。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雍曰。宜與小建中湯。

白話文:

又說:脈濡而弱,弱的反面是關,濡的反面是巔,微的反面是上,澀的反面是下。脈弱是陽氣不足,脈澀是無血。陽氣反微,是中風汗出而躁煩。脈澀是無血,厥逆而寒冷。陽氣微弱,汗出躁動不得眠。醫聖張仲景說:這時應服用小建中湯。

又曰。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則吐水。龐氏曰。動氣者。謂心腹中虛氣動。若誤汗者。先服五苓散一服。次服竹葉湯。朱氏曰。凡脈濡弱。不可發汗。諸動氣在心腹上下左右。不可發汗。諸脈動數微弱。不可發汗。皆宜小建中湯。煩躁者。宜竹葉湯。雍曰。諸動氣不可發汗者。皆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白話文:

又說,心臟氣動在右邊,不能發汗,發汗就會流鼻血,感到口渴,心裡煩躁,喝水就會吐水。龐安時說,所謂心臟氣動,是指心腹中虛氣在運動。如果誤服了發汗藥,應先服用五苓散一劑,然後服用竹葉湯。朱肱說,凡是脈搏濡弱的,不能發汗。凡是心腹上下左右有氣動的,也不能發汗。凡是脈搏跳動得又多又快又微弱的,也不能發汗。這些情況都宜服用小建中湯。如果煩躁的,宜服用竹葉湯。雍伯潛說,凡是氣動不能發汗的,都宜服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又曰。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龐氏曰。此為逆。難治。先服茯苓白朮散。汗止。續與小建中湯。朱氏同。雍曰。汗不止。筋惕肉瞤者。皆亡失津液證。不可茯苓湯也。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當人體內氣運行到左側時,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就會出現頭暈,汗水不止,筋骨抽搐,肌肉跳動。龐安時說:這是一種逆證,很難治療。首先服用茯苓白朮散,來止汗。之後再服用小建中湯。朱肱的看法與此相同。雍認為:汗水不止,筋骨抽搐,肌肉跳動,都是因為津液虧損所致。因此,不能服用茯苓湯。

又曰。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衛。正在心端。龐氏云。李根湯主之。朱氏同。常氏云。可奔豚湯。

白話文:

另外一說:動氣在上面(即肺),不可發汗(去除汗液)。如果發汗,則衛氣上逆。症狀表現為正在心頭,發出如雷鳴聲。龐安時說:用「李根湯」主治。朱震亨的意見相同。常氏說:可用「奔豚湯」。

又曰。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一雲谷不消化)龐氏云。先服大橘皮湯。得吐止。服小建中湯。朱氏同。常氏云。可柴胡桂枝湯、茯苓湯、小半夏湯。雍曰。大橘皮湯、茯苓湯、小半夏湯。皆可用以止吐。吐止而心中煩。骨節疼。惡寒證不去者。服柴胡桂枝湯。後服小建中湯。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如果體內動氣的位置在下焦,那麼就不可發汗。如果發汗,就會出現無汗、心中煩躁、骨節疼痛、眼睛發冷、吃了東西就會嘔吐、食物不能消化的症狀。龐氏認為,應該先服用大橘皮湯,讓嘔吐停止,然後再服用小建中湯。朱氏也同意這種治療方法。常氏認為,可以服用柴胡桂枝湯、茯苓湯、小半夏湯。雍氏認為,大橘皮湯、茯苓湯、小半夏湯都可以用來止吐。如果嘔吐停止了,但是心中煩躁、骨節疼痛、惡寒的症狀沒有消失,那麼就服用柴胡桂枝湯,然後再服用小建中湯。

又曰。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蜷臥。不能自溫。龐氏云。甘草乾薑湯主之。常氏曰。咽中閉塞。可小柴胡湯。設經發汗吐血者。柏葉艾葉湯。(金匱方)氣微厥逆蜷臥者。可當歸四逆湯。

白話文:

另外說道:喉嚨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就會吐血,氣息非常微弱,手腳冰冷,想要蜷臥,但無法使身體溫暖。龐安時說:使用甘草乾薑湯治療。常氏說:咽喉閉塞,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果已經發汗吐血,可以使用柏葉艾葉湯(金匱要略)。氣息微弱、肢體厥冷、蜷臥,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

又曰。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一云大便難胞中干)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雍曰。宜小建中湯。

白話文:

又說:如果脈搏數次跳動微弱,則不能發汗。因為發汗就會導致大便乾燥難排,腹中乾澀。胃液缺乏而煩躁不安。症狀相似,但病因不同。雍叔認為應當使用小建中湯治療。

又曰。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常氏云。可當歸四逆湯。

白話文:

另外還說,脈濡而弱。弱反而在關脈。濡反而在頂脈。弦反而在上。微反而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部實下部虛。意思是想要溫補。微弦為虛。不可以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愈。常氏說,可用當歸四逆湯。

又曰。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飢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咳而發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一作蜷而心痛)常氏云。可柴胡乾薑桂枝湯、小青龍湯、理中丸。雍曰。脈經以上二證合而為一。雍謂自咳者之下。為咳者劇證。

白話文:

又說,患有咳嗽的人症狀會很嚴重,經常吐出唾液和泡沫,咽喉一定會乾燥,小便不利,心中飢餓煩躁,每天傍晚發作。病情狀似瘧疾,有寒無熱,身體虛弱而寒慄,咳嗽後出汗,身體蜷曲而腹中苦滿,腹部又堅硬。(一作身體蜷曲而心痛)。常氏說,可以用柴胡乾薑桂枝湯、小青龍湯、理中丸來治療。雍氏說,脈經把上面兩種證狀合而為一。雍氏認為從“咳嗽的人症狀會很嚴重”以下,是咳嗽症狀嚴重的證狀。

咳者之上。為不咳未劇之證。二證之脈。皆濡而弱也。咳證裡寒多。宜小建中湯、理中丸、附子湯微溫之。

白話文:

咳嗽的人的上部。為咳嗽尚未劇烈的症狀。兩個證狀的脈相。都濡弱。咳嗽的症狀多內寒。宜用小建中湯、理中丸、附子湯微溫一下。

又曰。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雍曰。厥陰經緊。則引舌與卵。故舌卷而囊縮。若緩。則舌萎聲不得前。故厥脈緊者。不可發汗。恐其脈緩也。厥脈緊者。宜四逆湯。緩者。宜小建中湯。或言宜白虎、小柴胡。皆不可用。

又曰。諸逆發汗。病微者難瘥。劇者言亂。目眩者死。(一云譫語目眩精亂者死)命將難全。

白話文:

又有一種情況是,如果厥陰經脈搏緊,就不可以使用發汗法。如果使用發汗法,就會導致聲音混亂、咽喉嘶啞、舌頭萎縮、聲音無法向前表達。雍說,厥陰經緊,就會牽拉舌頭和喉嚨,所以舌頭會捲曲,喉嚨會收縮。如果厥陰經緩,則舌頭萎縮,聲音無法向前表達。所以,厥陰經脈搏緊的人,不能使用發汗法,以免脈搏變緩。如果脈搏緊,可以用四逆湯治療。如果是緩的,則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有些人說可以用白虎湯、小柴胡湯治療,但都不能用。

又曰。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也。常氏云。可小柴胡湯。雍曰。亦宜先服小建中湯。

白話文:

太陽病在感染後經過八、九天,症狀如同得了瘧疾,發熱、惡寒,但發熱症狀比惡寒更明顯,病人沒有嘔吐的症狀,清便後感覺舒適,一、兩天發作二、三次,脈搏微弱而緩慢,這是要痊癒的徵兆;脈搏微弱且惡寒,這是陰陽兩虛的症狀,不能再發汗治療了。常氏認為可以服用小柴胡湯。雍氏認為應該先服用小建中湯。

又曰。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千金翼云寒多熱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常氏云。可小柴胡湯。雍曰。亦宜甘草乾薑湯。

又曰。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常氏云。可小柴胡湯。

白話文:

太陽病患者出現發熱怕冷的症狀,熱比寒冷的症狀嚴重(千金翼方中記載為寒冷比發熱嚴重)。而脈象微弱的,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不宜發汗。常氏認為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雍氏認為也可以用甘草乾薑湯治療。

又曰。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常氏云。可小柴胡加芍藥地黃湯。

白話文:

另外說,血虛的體質不能發汗,發汗則會引發寒慄與震顫。常氏說,可以用小柴胡湯加芍藥、地黃湯。

又曰。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目直視。不能眴。不得眠。常氏云。可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古文也有說:容易流鼻血的人不能發汗。如果發汗,額頭上必定會凹陷,脈象緊張而急促,眼睛直視,不能眨眼,也不能入睡。常氏說:可以服用犀角地黃湯。

又曰。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宜禹餘糧丸。(本闕方)常氏云。只取一味禹餘糧石。火煅末服之亦可。雍曰。禹餘糧不用石殼。此火煅末服則是殼也。

白話文:

另外也說,患了汗病的人如果汗出過多,一定會神志恍惚、心神不安,小便已後,陰部疼痛。宜服禹餘糧丸。(本草中闕方)常氏說,只取一味禹餘糧石,火煅成細末服之也可以。雍氏說,禹餘糧不用石殼,此火煅末服則是殼也。

又曰。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常氏云。可豬苓湯、芍藥地黃湯。

白話文:

另外一種說法是,患有淋症的人不宜發汗。發汗必定會導致便血。常氏說,可以使用豬苓湯、芍藥地黃湯。

又曰。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常氏云。可小柴胡湯。痓者。葛根桂枝湯。雍曰。更詳治痓門中。

又曰。下利清穀。不可發汗。汗出必脹滿。雍曰。宜溫其里。後隨證治之。

白話文:

此外,還有說法認為,瘡家儘管會感到全身疼痛,但也不可發汗,因為汗出則會使瘡癤發作。常氏說,可以服用小柴胡湯。瘡癤發作,可以服用葛根桂枝湯。雍氏說,更詳細的治療方法在《痓門》中。

又曰。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而逆。雍曰。設誤發汗。宜甘草乾薑湯、當歸四逆湯。

白話文:

另說,咳嗽而小便量少。如果完全沒有小便的人,不能服用發汗的藥物。如果發汗,四肢會冰冷而反常。雍說如果誤服用發汗的藥物,應服用甘草幹薑湯、當歸四逆湯。

又曰。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厥者後必熱。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必口傷爛赤。雍曰。已見厥陰卷中厥論並問。

又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常氏云。可小柴胡湯。

白話文:

又說:傷寒一至四、五天發生的痙厥,必定會發熱。痙厥發作在前面的,後面必定會發燒,痙厥嚴重的話,高燒也會比較嚴重,痙厥輕微的,高燒也比較輕微。痙厥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可是相反的卻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那麼一定會口舌潰爛發紅。雍說:已經見過「厥陰卷」裡關於痙厥的論述和提問。

又曰。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痓。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咳唾。常氏云。可小柴胡湯、桂枝加葛根湯、茵陳蒿湯、小青龍湯。雍曰。各隨證用之。頭痛發熱汗出。即小柴胡湯。心煩喜嘔。

白話文:

另一個方子說,傷寒頭痛,低微發熱,外觀就像中風,通常微微出汗,自發嘔吐的人,瀉下會更加煩躁,心中懊悶就像饑餓一樣,發汗會導致低熱,身體僵硬難以彎曲伸展,艾灸會引起黃疸,無法小便,針灸則會引起咳嗽吐痰。常氏說,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桂枝加葛根湯、茵陳蒿湯、小青龍湯。雍氏說,應當根據證狀分別使用。頭痛、發熱、出汗,就用小柴胡湯。心煩、喜嘔,而脈數者,就用小柴胡湯。心煩、喜歡嘔吐的,

亦柴胡。痓而身強。用桂枝加葛根湯。不得小便而咳唾。則小青龍湯。熏之發黃。則茵陳蒿湯也。

白話文:

同時使用柴胡。得了痓痧而身體強健。使用桂枝加上葛根湯。小便不通而伴隨咳嗽吐痰。則使用小青龍湯。中毒出現黃疸。則使用茵陳蒿湯。

又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不可發汗。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讝語不止。當刺期門。

又曰。太陽發汗。因致痓。雍曰。前本病云。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

白話文:

另外說,太陽和少陽同時生病,頭頸部會疼痛,可能會頭昏眼花,感覺胸口好像被堵住,心窩處硬硬的,這種情況不能發汗。應該針刺大椎穴第一間、肺俞穴、肝俞穴。如果發汗就會出現神志不清,脈搏弦緊,五到六天神志不清持續不退,應該針刺期門穴。

又說,太陽病發汗後導致寒氣入侵。雍氏說,之前關於太陽病的記載中也提到,太陽病發汗過度,就會導致寒氣入侵。

又曰。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此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常氏云。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小便難者。五苓散。

白話文:

另外說少陰病,咳嗽以及腹瀉,還說胡話的人,這是被邪火侵犯的緣故。小便一定不通暢,這是用強烈的藥物治療少陰病引起出汗過多所致。常氏說:可以用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組成救逆湯,小便不通暢的,服用五苓散。

又曰。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常氏云。可芍藥地黃湯。雍曰。仍灸三陰交湧泉二穴。三陰交難取。湧泉尤奇。

白話文:

又說:少陰病,只有手腳冰涼、脈搏微弱,沒有發汗的現象。如果硬要發汗,一定會擾動他的血氣。不知道從哪裡出來呢?或是從口鼻,或是從眼睛出來。這種情況叫做「下厥上竭」,很難醫治。常氏說:可以用芍藥地黃湯。雍氏說:仍然可以灸三陰交和湧泉兩個穴位。三陰交難以取穴,湧泉穴穴位尤為特殊。

王叔和曰。冬時發其汗。必吐利。口中爛。生瘡。(千金翼同)

又曰。汗出多熱。發其汗亦堅。雍曰。堅字宜作痓。前有云。發汗太多。因致痓也。

白話文:

王叔和說,冬天的時候如果讓病人發汗,一定會導致吐瀉,口裡會潰爛,長瘡。

又說,如果出汗很多且身體發熱,再讓其發汗會導致痓病。雍說,這裡的「堅」字應該是「痓」。前面有提到,發汗過多,會導致痓病。

又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醫發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令吐也。常氏云。可與小半夏湯、溫中湯。

白話文:

另外說到,病人的脈搏數次。數次是熱的徵兆。應當消化穀物,增加飲食,但是反而吐出來,(醫生)用藥發出(病人)的汗,使陽氣微弱,消化器官的氣虛弱,脈搏就會數次。數次是外來的熱,不能消化穀物,胃中虛弱寒冷,所以會吐出來。(唐朝的名醫)常氏說,可以給予小半夏湯、溫中湯。

又曰。傷寒四五日。其脈沉。煩而喘滿。脈沉者。病為在裡。不可發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常氏云。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脈沉裡實譫語者。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另有一種情況。傷寒四五天了,脈象沉伏,煩躁,呼吸急促,喘氣急促,脈象沉伏,說明病在裡頭,不能再發汗,這會導致津液流失,大便難以排出。這是表虛裡實的病症,時間長了就會出現譫語。常氏說:這個時候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沉伏、裡實、譫語的,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又曰。傷寒有五。皆熱病之類也。同病異名。同脈異經。雖俱傷於風。其人自有痼疾。則不得同法。其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搏。則發風溫。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汗出譫語。獨語內煩。躁擾不得臥。善驚。目亂無精。治之復發其汗。

白話文:

又說,傷寒有五種,都是熱性病。相同的病卻有不同的名稱,同樣脈象卻屬於不同經絡。雖然都是因風邪而傷,但如果這個人本身有宿疾,就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如果這個人原本就有受過風邪的傷害,之後又再受到熱邪的侵襲,風熱相互結合,就會發作成風溫。四肢不聽使喚,頭痛身熱,經常出汗不止。治療應該針對少陰經,不能發汗。如果出汗且出現胡言亂語、自言自語的情形,內心煩躁、無法入睡,容易受驚嚇、目光混亂渙散,治療時應該讓汗液再次發出。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出醫律)朱氏曰。風溫不可發汗。宜葳蕤湯。雍曰。仲景以風溫濕溫為傷寒四種壞病。難經以濕溫為五種傷寒。皆屬傷寒也。余見風溫本門。

白話文:

像這種情況病人死亡的,是醫師害死的。(出於醫律)朱氏說風溫不可發散汗液,應該使用葳蕤湯。雍氏說仲景將風溫、濕溫視為傷寒的四種變證。難經將濕溫視為五種傷寒之一。都屬於傷寒。我看過風溫的專門章節。

又曰。傷寒濕溫。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搏。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叉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出醫律)朱氏曰。白虎加蒼朮湯。

又曰。濕溫多汗。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熱。

龐氏曰。不當汗而強汗之。則津液枯槁而死。

白話文:

另一種說法是。傷寒濕溫。患者常受到濕氣的侵襲。因此中暍。濕熱相互搏擊,則發濕溫。病症是兩腿逆冷。腹部脹滿,胸部疼痛。頭部和眼睛疼痛。胡言亂語。治療的重點在於足太陰經。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說話。耳聾。不知道疼痛在哪裡。身體青紫。面色發生變化。稱為重暍。這樣死的人,是醫生殺死的。(出醫律)朱氏說。白虎加蒼朮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