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仲景平脈法四十五條

仲景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營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

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營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裡,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腑臟,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又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又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 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又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盻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又曰: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又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又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 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又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 師曰:脈自澀,唇口乾燥也。

又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 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又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 師曰:脈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菽、小豆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又曰: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此上當有北方腎脈。其形何似云云問答起語。此乃其下文轉語一節也。錯簡在此。)

白話文:

仲景平脈法四十五條

張仲景說:脈有三部,分別是寸、關、尺,陰陽互相影響,營衛氣血在人體內運行,呼吸出入,上下貫通,氣息運行佈散,津液流通,隨時隨地身體動作都會影響脈象。春天脈象弦,秋天脈象浮,冬天脈象沉,夏天脈象洪大,觀察脈色和脈象,大小強弱都不相同,一瞬間脈象變化莫測,寸、關、尺三部脈象長短、位置高低也變化多端,或有或無,病情變化,脈象也隨之改變,高低起伏不定,讓人難以捉摸。

我希望能詳細說明,使脈診更加清晰明瞭。老師說:你所提的問題,正是脈診的根本。脈有三部:寸、關、尺,營衛之氣運行,不會失去平衡。腎脈沉,心脈洪,肺脈浮,肝脈弦,這是正常的脈象,不會有絲毫偏差。脈象的升降出入,規律有序,如漏刻般循環往復,水在體內運行兩刻鐘後,便會循環一周,回到寸口脈,虛實之情便可見矣。脈象的變化,陰陽互相影響,風則脈浮虛,寒則脈牢堅,脈沉潛如水蓄積,則為水飲,脈急弦則為痛症。

脈象動則為疼痛,脈象數則為熱煩,如果脈象與病情不符,就要仔細尋找原因。三部脈象不同,疾病的症狀也就不同,脈象過盛或不足都不正常,邪氣不會無緣無故出現,其中必有原因。仔細觀察表裡,辨別三焦的病變,找出病灶所在,仔細觀察脈象的盛衰變化,推斷臟腑病變,如同神明一般洞察秋毫,我把這些都記錄下來,傳給有才能的人。

老師又說:呼吸是脈象的先兆。剛開始診脈時,脈來得快去得慢,這是氣出得快入得慢,叫做內虛外實;剛開始診脈時,脈來得慢去得快,這是氣出得慢入得快,叫做內實外虛。

又問:水平高的人望而知之,水平中等的人詢問而知之,水平低的人則需要診脈而知之,請老師講解一下。老師說:病人家屬來求診,說病人發熱疼痛,病人自己躺著,我到時診脈沉遲,就知道病快好了。為什麼呢?因為表證有病,脈應該浮大,現在脈卻沉遲,所以知道病快好了。假如病人家屬說病人突然腹痛,病人自己坐著,我到時診脈浮大,就知道病快好了。為什麼呢?因為裡證有病,脈應該沉細,現在脈卻浮大,所以知道病快好了。

老師又說:病人家屬來求診,說病人發熱煩躁,第二天我到時,病人靠牆躺著,說明熱已經退了。如果脈象不調和,卻說病已痊癒;如果病人靠牆躺著,聽到我來了,也不驚慌起身看我,說話吞吞吐吐,脈象又見吞唾液,這就是裝病。如果脈象調和,卻說病情嚴重,需要服用吐下藥,並針灸幾十甚至上百處才能治癒。

又說:醫生診脈時,病人打哈欠,沒有病;脈象呻吟,有病;說話遲緩,是風證;搖頭說話,是裡痛;行動遲緩,是表證強盛;坐著彎腰,是氣短;坐著一條腿下垂,是腰痛;腹部脹滿像懷孕一樣,是心痛。

老師又說:伏氣病,要用心去判斷。這個月內,可能會有伏氣病。如果以前就有伏氣,就要診脈。如果脈微弱,則會喉嚨痛,像受傷一樣,但不是喉痹。病人說喉嚨痛,即使如此,現在又想拉肚子。

又問:人因恐懼生病,脈象如何?老師說:脈象像一條一條絲線連在一起,面色蒼白無血色。

又問:人不喝水,脈象如何?老師說:脈象澀滯,嘴唇乾燥。

又問:人感到羞愧,脈象如何?老師說:脈象浮,面色一會兒白一會兒紅。

又說:《經書》上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是什麼意思?老師說:用手指按脈,像三粒小豆那麼重,是肺氣;像六粒小豆那麼重,是心氣;像九粒小豆那麼重,是脾氣;像十二粒小豆那麼重,是肝氣;按到骨頭上,是腎氣。(菽,小豆)

又說:如果腹瀉,寸口、關、尺中都摸不到脈,但尺中偶爾稍微摸到一點脈,脈象再次出現,這是腎氣。如果見到損傷的脈象,則難以治療。(這段上面應該有關於北方腎脈的形狀及其相關問答,這是下文轉述的一段,可能是因為篇幅錯亂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