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二十 (2)
卷二十 (2)
1. 小兒瘡疹下十八條
圓滿水出則愈;麩瘡隨出則焦;他處再出再焦。如是遍及其身。三者皆忌倒靨。大者倒靨則色紫,甚則膿血欲干,故變黑。有黑者一二日尚可以藥再發;黑者多則難藥已。水疱瘡水如鈴,倒靨則色幹不明。麩瘡才出多,忽不見,是倒靨也。雖麩瘡倒靨,亦能殺人,以溫毒之氣。
復入五內也。非感溫毒之氣,因時行暴發者,多不殺人。故瘡家畏風畏寒,畏塗涼水涼藥,大畏下,皆恐毒氣倒靨於內。當欲謹避風處。若時尚寒,則難出表。雖溫不可太暖,不可服熱藥。朱氏所云但服升麻湯者,最為要法。疹病多暴感,非冬溫之氣所成。病甚輕,不成瘡,但作癮疹。
起有赤白二種,世俗所謂風屍者是也。須服藥,亦可塗治。雖無倒靨之患,亦有毒氣入腹之憂。千金小兒澤蘭湯,即其藥也。又有一種,斑發如描畫,遍身燦爛如錦文者,又如火丹發,雖無癮疹,起亦如癮疹。內外治之。色淡則愈。傷寒發斑,見本文。
雍論曰:「諸家論瘡疹可下不可下,世人不能無惑。雍詳二法本於傷寒。傷寒冬感至寒之氣,藏於肌膚骨髓之中,為腠理閉密不得出;至春腠理開疏而後發於表。醫者發表中病,則從經為汗而出於表。發不當,或遇毒氣甚重,則不能出,因傳陰經,遂入於裡。至里無可發之理。
候其入胃,則下之。五臟之毒,其根在胃;根去則諸臟之毒隨去。若有餘毒在裡,表未能入,間值胃中毒根已下,則在表之毒,如斷根之蓬,隨其所在作汗而出矣。故傷寒有汗而愈,有下而愈;下者亦必先泄後作汗而愈也。瘡疱之家,本無汗下症。其初冬感於非節之溫氣,藏於肌骨,
時方外寒,腠理閉密不得出;至春腠理開疏而發。其藏於膚腠者,發為麩瘡;藏於肌肉者,發為麻子瘡;藏於骨髓者,發為豌豆瘡。既發為瘡,則無發汗之理;惟用解肌藥以托之,庶其易出也。毒氣既作瘡而出,不復入里,亦如傷寒大汗之後,不入陰經,自無可下之毒。故治傷寒之法,
惟在汗下;而瘡疱之家,無汗下也。然諸家有言下者,亦有三說。其一:方盛冬感非節之溫氣,腠理閉密不得出之時,其毒氣無所宣泄,不過上攻頭目胸膈,必頭熱眼赤,口瘡喉閉;若見其症,預先下之,則溫毒盡去,至春夏不復作瘡疱矣。此一可下之時也。龐氏所云:凡覺冬間有非節之暖,
瘡毒未發欲發時,即如法下之,次第服預防之藥,則毒氣內消,無使入里永不可出必斃而後已。此一可下之時也。其二:則瘡疱黑陷倒靨,是大惡候。輕者猶可用藥再發;發之不出,是瘡毒入深,不能再至表,因而深入,急下之,則可活矣。是十死一生之候,不得已而下,他無救之之術。
此二可下之時也。其三:瘡疱既愈,餘毒不已,發為大癰;既潰出膿血,又別發癰,相續不已,世謂之疱癰。必解利之而後已。是時病人瘡方愈,未得食力,氣血虛羸,下之甚危;藉醫者斟酌用藥。然不下則斃,亦不得也。此三可下之時也。舍是三者,皆不可下矣。朱氏云:」
白話文:
當水泡疹完全冒出來時,病情就會好轉。如果疹子像麥麩一樣細小,冒出後會逐漸乾燥結痂。這種疹子可能會在其他地方再次出現,然後又結痂,如此反覆遍佈全身。這三種疹子(水泡疹、麩疹、麻疹)都不能讓它凹陷下去,如果大的水泡疹凹陷,顏色會變成紫色,嚴重的話會流出膿血,甚至乾涸變黑。如果出現黑色疹子,一兩天內還可以嘗試用藥讓它再次發出來。但如果黑色疹子太多,就難以用藥治癒。水泡疹看起來像小鈴鐺一樣鼓脹,如果凹陷下去,顏色會變得乾枯不明顯。麩疹剛冒出來很多,突然消失不見,也是凹陷的現象。即使是麩疹凹陷,也可能導致死亡,因為溫毒之氣會侵入五臟六腑。如果不是因為感染溫毒之氣,而是因為季節變化導致的突然發作,通常不會致命。所以長疹子的人很怕風、怕冷,怕塗抹涼水和涼藥,最怕使用瀉藥,都是擔心毒氣內陷。應該小心避開風,如果天氣還冷,疹子很難發出來,雖然需要保暖,但也不能過熱,也不能服用熱性藥物。朱氏說的,只需要服用升麻湯,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麻疹多半是突然感染引起的,不是因為冬天溫熱的氣候造成。病情比較輕的,不會形成瘡疹,只會出現像蕁麻疹一樣的紅疹,有紅色和白色兩種,世俗所謂的「風屍」就是這種。需要服藥,也可以外塗藥物治療。雖然沒有凹陷的危險,但也擔心毒氣會進入腹部。「千金小兒澤蘭湯」就是治療這種情況的藥方。還有一種疹子,像描繪上去的斑點一樣,遍佈全身,顏色鮮豔像錦緞一樣,又像丹毒一樣發作,雖然沒有蕁麻疹,但發作時也像蕁麻疹一樣。內外兼治,如果顏色變淡就會好轉。傷寒發斑的情況,請參考相關章節。
雍醫師認為,關於長瘡疹是否可以使用瀉藥,各家說法不一,世人難免困惑。雍醫師認為這兩種方法都源於傷寒。傷寒是因為冬天感受寒氣,寒氣藏在皮膚和骨髓中,導致毛孔閉塞無法排出。到了春天毛孔疏鬆後,寒氣才會從體表發出來。醫生使用發汗的方法,如果對症,就能使寒氣隨著汗液從體表排出。如果發汗方法不對,或者遇到的毒氣非常嚴重,寒氣就無法排出,反而會傳入陰經,進入體內。到了體內就無法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等到寒氣進入胃部後,就可以使用瀉藥。五臟的毒素,根源都在胃部,根源去除後,五臟的毒素也會隨之消除。如果體內還有殘餘毒素,而體表還沒完全排出,這時胃部的毒根已經被清除,體表的毒素就會像斷了根的蓬草一樣,隨著身體狀況從各處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所以傷寒有的通過發汗治癒,有的通過瀉藥治癒,用瀉藥治療也必須是先腹瀉,然後再發汗痊癒。長瘡疹的人,原本就沒有發汗或用瀉藥的症狀,他們最初在冬天感受了非時節的溫熱之氣,藏在肌肉和骨頭中,當時天氣寒冷,毛孔閉塞無法排出。到了春天毛孔疏鬆後才發出來。藏在皮膚淺層的,會發為麩疹;藏在肌肉中的,會發為麻子瘡;藏在骨髓中的,會發為豌豆瘡。既然已經發為瘡疹,就不應該再用發汗的方法,只能用解肌藥幫助疹子透發出來。毒氣一旦通過瘡疹排出,就不會再侵入體內,就像傷寒大汗之後,不會再傳入陰經一樣,自然沒有使用瀉藥的必要。所以治療傷寒的方法,主要是發汗和瀉藥,而治療瘡疹的人,不適合使用發汗和瀉藥。但是,各家也有說到使用瀉藥的情況,主要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情況是,如果在冬天感受了非時節的溫熱之氣,當時毛孔閉塞無法排出,毒氣沒有辦法宣洩,只能向上攻擊頭部、眼睛、胸部和膈膜,會出現頭部發熱、眼睛發紅、口腔潰瘍、喉嚨腫痛等症狀。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提前使用瀉藥,就可以把溫毒徹底清除,到了春夏就不會再發作瘡疹了。這是可以使用瀉藥的第一種情況。龐醫師說過,凡是發覺冬天有非時節的暖意,瘡毒還沒發作的時候,就可以按照方法使用瀉藥,然後服用預防性藥物,這樣毒氣就會在體內消散,不會深入體內,如果深入體內無法排出,一定會導致死亡。這是可以使用瀉藥的第一種情況。第二種情況是,如果瘡疹出現黑陷、凹陷的現象,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輕微的還可以用藥讓疹子再次發出來,如果疹子發不出來,說明瘡毒深入體內,無法再回到體表,因此要趕緊使用瀉藥,這樣或許還有一線生機。這是十死一生的危險情況,不得已才使用瀉藥,其他沒有辦法可以救治。這是可以使用瀉藥的第二種情況。第三種情況是,瘡疹已經痊癒,但是殘餘的毒素沒有完全清除,可能會引發大癰,膿血潰出後,又在別的地方長出新的癰,不斷重複,世俗稱為「疱癰」。必須使用瀉藥來疏導,才能治好。這個時候病人剛好,身體虛弱,使用瀉藥非常危險。需要醫生謹慎斟酌用藥,但是如果不使用瀉藥,病人也會死亡,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是可以使用瀉藥的第三種情況。除了這三種情況,都不可以使用瀉藥。朱氏說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