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二十 (1)
卷二十 (1)
1. 卷二十
2. 小兒瘡疹下十八條
雍論曰:朱氏作活人書,亦多取蘄水龐安常之說。至論瘡泡,則二家之說如冰炭。朱氏謂瘡疹首尾皆不可下;龐氏謂未發欲發,瘡斑未見,皆宜下之;瘡已瘥而再下之。何其一說相戾如此?雍曰:考漢魏醫方無所見;至東晉王珉,始有治時行熱惡毒瘡方;隨巢元方始有疫癘疱瘡論候。
其言皆不甚詳。此大疾也!殺人不異傷寒,何其輕易簡略如此?故龐氏疑當時熱毒未甚,鮮有死者。雍謂不然。上古岐黃之時,其病尚與今日無異,安有中古反不同也?王中令既以屬時行,巢氏又以為疫病,則此疾當詳見於時行疫病中。今亡矣。傷寒以仲景論故存得詳備;時行瘟疫以無仲景治法。
故後世之說不得同。仲景金匱玉函之書,千百不存一二,安知時行疫疾不亡逸於其間乎?然瘡疹舍龐氏、朱氏二家,則別無可取之論。雍疑其相反,無所適從。嘗聞先兄子若曰:朱氏之論,後世不可易之常道也;此法當獨得於朱氏。雍曰:然則龐氏之言失乎?兄曰:醫道精微,
言所不能盡述。使醫之明如龐氏,則可用龐氏之法;不然,則一從朱氏;雖不肖者,亦可跂而及也。聞此方,釋然。又有東平錢乙仲陽,以治小兒名家;及論瘡疹,亦稍支離,滯於五臟五色。究其說,終不出於二氏之門。然仲陽老於醫,論症用藥,有可取者;故繫於朱龐二氏之後。
雍曰:活人書(下原文佚)。 病人肌肉發斑(下原文佚)。 瘡疹始是溫毒(下原文佚)。 傷寒(下原文佚)。
初言止此,不比其他,亦未嘗言斑疹,豈言之而亡逸歟?故醫家所論溫毒等症,多非仲景言。時行溫疫,至今未詳者詳此。或謂瘡疹與傷寒相類,謂其頭痛壯熱之類同也,非謂所感之同也。仲景曰:其冬有非節之暖,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故龐氏曰:凡覺冬間有非節之暖,
瘡毒未發,即如法下之。則龐氏亦以為冬溫之毒矣。然如朱氏二家論症,皆如溫毒,而不欲明言者,以仲景無正說故也。以雍觀之,瘡疹即溫毒之一。晉人既名為時行,熱毒瘡,即溫毒瘡矣,又何疑為?其感疾本與傷寒同:皆感於冬,藏於肌膚,至春而發,是其同也。而仲景言與大異者,
傷寒感至寒之氣,溫毒感冬溫之氣,是其所以為異也。然有成瘡疹者,亦有不成瘡疹者,總其名,皆謂之溫毒也。雍謂感冬溫非節之暖,藏於皮膚之中,至春夏而其毒發;鬱積之盛,熏炮肌骨已久,一旦發出於外,必皆潰爛為瘡而後已。不但能為一汗而已。然溫毒成瘡有數種:
曰膿胞,又名豌豆瘡;曰水疱,又名麻子瘡;曰麩瘡,亦名麩疹。又有癮疹斑爛,皆其類。其輕者,世俗以其形象名之。本其所感深重為膿胞;千金之後,名曰豌豆瘡。次者為水疱;輕者為麩瘡。膿胞生七日方長,貫膿成痂,然後愈。其日未滿而乾者,謂之倒靨也。水疱生數日。
白話文:
小兒瘡疹下十八條
關於小兒瘡疹的治療,朱氏和龐氏的觀點大相逕庭。朱氏認為瘡疹無論發病初期或後期都不應服用瀉藥,而龐氏則認為在發病前、發病初期、疹子未出現時,都應該服用瀉藥,甚至病癒後也可以服用。這種差異令人費解。
漢魏時期的醫方中,關於這方面記載很少,直到東晉王珉才出現治療時行熱毒瘡的方劑,巢元方也才論述疫癘疱瘡的症候,但這些記載都不夠詳盡。瘡疹這種大病,致死率不亞於傷寒,為何醫書記載如此簡略?或許龐氏認為當時熱毒不嚴重,死亡病例較少。但我認為不然,上古岐黃時代的疾病與今日並無不同,怎會在中古時期有所改變呢?王中令將其歸類為時行病,巢氏又認為是疫病,那麼這種疾病的詳細記載理應在時行疫病的文獻中,然而如今卻找不到。傷寒因為有張仲景的著作而得以詳盡記載,但時行瘟疫因為缺乏像仲景這樣的醫家整理,後世說法จึง不一。張仲景的《金匱玉函經》等著作,現今存世的也僅僅是極少一部分,又有誰能保證時行疫疾的記載沒有遺失呢?
除了朱氏和龐氏的觀點外,別無他法可循,他們的觀點又互相矛盾,令人不知所措。我曾聽先兄之子若說,朱氏的觀點是後世不可更改的常規方法,這種方法應是朱氏獨到的見解。我問他,那麼龐氏的說法是否錯誤?兄長回答說:醫道精微奧妙,言辭難以盡述。如果醫術高明如龐氏,則可以使用龐氏的方法;如果醫術不如龐氏,則應該一律遵從朱氏的方法,即使是資質平庸的醫生,也能夠勉強達到治療效果。聽完這番話,我豁然開朗。
東平的錢乙仲陽也是治療小兒疾病的名家,但他論述瘡疹時,也略顯支離破碎,拘泥於五臟五色,其說法最終也離不開朱氏和龐氏的觀點。然而,仲陽醫術精湛,論斷疾病和用藥方面,還是有一些值得借鑒之處,因此他的觀點也建基於朱龐二氏之上。
《活人書》(以下原文缺失)……病人肌肉發斑(以下原文缺失)……
瘡疹最初是溫毒(以下原文缺失)傷寒(以下原文缺失)……
最初只說到這裡,沒有其他說明,也沒有提到斑疹,難道這些記載遺失了嗎?因此,醫家論述溫毒等疾病時,大多數都不是張仲景的觀點。時行溫疫至今仍不清楚,這一點需要詳細說明。有人認為瘡疹與傷寒相似,是因為它們都有頭痛、發熱等症狀,但這並非指它們的致病原因相同。仲景說:「冬天出現不合時令的溫暖,稱為冬溫,冬溫的毒性與傷寒大不相同。」因此龐氏認為,凡是冬天出現不合時令的溫暖,瘡毒未發時,就應該按照方法服用瀉藥,這也說明龐氏認為是冬溫的毒性。然而,朱氏和龐氏論述的疾病都屬於溫毒,卻不願明確說明,這是因為仲景沒有明確的說法。
我認為,瘡疹只是溫毒的一種。晉代人將其稱為時行熱毒瘡,也就是溫毒瘡,又何須懷疑呢?其致病原因與傷寒相同,都是感受寒邪,潛伏於肌膚,到春天發作,這就是它們的共同點。而仲景說它們大不相同,是因為傷寒感受的是寒邪之氣,溫毒感受的是冬溫之氣,這就是它們不同的原因。但是,有些人會發展成瘡疹,有些人則不會,總的來說,都稱為溫毒。
我認為,感受冬溫不合時令的溫暖之氣,潛伏於皮膚之中,到春夏時節,毒氣發作,鬱積日久,熏蒸肌膚骨骼,一旦外發,必然潰爛成瘡,不僅僅是出汗那麼簡單。溫毒形成的瘡有幾種類型:膿胞,又稱豌豆瘡;水疱,又稱麻疹;麩瘡,也稱麩疹;還有癮疹斑爛,這些都是它的類型。輕者,民間根據其形狀命名,根據致病原因的輕重,膿胞最嚴重,千金方以後稱之為豌豆瘡;其次是水疱;最輕的是麩瘡。膿胞生長七天才成熟,膿液凝結成痂後癒合。如果未滿七天就乾燥了,稱為倒靨。水疱生長幾天就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