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九 (9)
卷十九 (9)
1. 小兒瘡疹上四十七條
云欲下餘熱。不作疱癰也。若症中果見有餘熱。及瘡後脈不衰。信可下。若症無餘熱。脈已衰弱。則如何敢下。瘡後兒已虛。又下則重虛之。非惟將息不起。又因虛別成大病。臟腑脆弱。故病未已。新病復加。則難治。不可不慎也。但當解餘熱。
又曰。身熱煩渴。腹滿加喘。大小便澀而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若六七日痂未焦。是內發熱。熱氣蒸皮膚。故不得痂焦也。宣風散導之。磨生犀角解之。
又曰。若瘡入腹為膿血。及連痂皮得出者。脾氣實也。出則安。若瀉米穀及乳不化者。是脾虛自瀉也。必難治。
白話文:
想要去除殘餘的熱氣,才不會形成癰瘡。如果病情中確實有殘餘的熱氣,而且出疹後脈象也沒有減弱,確實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但如果病情沒有殘餘的熱氣,而且脈象已經衰弱,又怎麼敢用瀉下的方法呢?出疹後小兒已經虛弱,如果再用瀉下,就會更加虛弱,不僅會無法康復,還會因為虛弱而產生其他嚴重疾病。因為小兒的臟腑脆弱,所以疾病還沒好,新的疾病又增加,就很難治療,不可不謹慎啊!只需要清除殘餘的熱氣就好。
又說,如果身體發熱煩躁口渴、腹脹加上喘氣、大小便不順且顏色偏紅、胸悶心煩大吐,這應該用利小便的方式治療。如果沒有好轉,就要用宣風散來導瀉。如果六七天結痂還沒乾,是體內發熱,熱氣蒸發皮膚,所以痂無法乾,要用宣風散疏導,磨犀牛角粉來解熱。
又說,如果疹子進入腹部化膿流血,並且連著痂皮一起出來,這是脾氣強盛的表現,出來就會平安。如果腹瀉未消化的米粒或乳汁,這是脾虛引起的腹瀉,就很難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