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九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8)

1. 小兒瘡疹上四十七條

其毒則甚。十死一生。甚者五內七竅皆有瘡形如豌豆。故以名焉。脈洪數者。是其候也。雍曰。瘡靨則有紫黑色。初生者。皆赤根白頭。

又曰。天行熱毒未解。欲生豌豆。發熱疼痛。宜解肌發汗。葛根石膏湯。

又曰。斑豆始有白疱。忽搐入腹。漸作紫黑色。有膿。日夜啼叫煩亂。宜鬱金散。

又曰。此疾小便澀。有血者。中壞也。瘡黑靨無膿。十死不治。斑豆煩喘。小便不利。鱉甲湯。定煩喘。竹瀝飲子。又定煩喘。麻黃甘草湯。

又曰。常行豆瘡。紫草湯最良。患其服之太少。不能中病。但多槌切好紫草以沃之。候溫去渣服。紫草半升。湯一升為准。

又曰。瘡出不快。碎紅花子一合。水半升。煎百沸。去渣服。

又曰。斑豆已出。不可發表。更增斑爛。以虛故也。

又曰。瘡出不快。表裡不解。煩喘。大便閉。氣攻腹滿。宜犀角升麻湯。

又曰。斑豆服涼藥太過。咳嗽。手足冷。脈遲。甘草乾薑湯。

又曰。豆瘡已出定。芒硝豬膽汁和。研勻塗之。勿動。痂落無痕。仍臥黃土末上良。

又曰。天行豆瘡。預服三豆飲則不發。

又曰。瘡豆發斑。下利赤黃。或膿血。遍身發熱。宜梔子薤豉湯。(八卷)

雍曰。龐氏錢氏諸方。如活人書有缺藥症及用之不應者。則取之。

錢氏曰。凡小兒面燥。囟赤。目亦赤。呵欠煩悶。乍涼乍熱。咳嗽噴嚏。足稍冷。夜臥驚悸多眠。並瘡疹症。惟用溫涼藥治之。

又曰。小兒在胎。食五臟血穢。生下。則其毒當出。故瘡疹之狀。皆如五臟之液。雍曰。世醫言初年不出。至老亦出。此說不經見。龐氏亦無是說。第俚俗有此言。恐錢朱未能免俗也。

又曰。發熱潮熱三日以上。熱入皮膚。即發瘡疹。而不甚咳者。熱留膚腠之間故也。

又曰。瘡疹尻涼者。順候也。若瘡黑陷。耳尻反熱者。逆也。用牛李膏、百祥丸。多至三服。若不愈者。死病也。

又曰。凡瘡疹一發便出盡者。必重。瘡夾疹出者。半輕半重也。出希者輕。裡外肥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外白里黑。大重。瘡端里黑點如針孔者。勢劇也。青乾紫陷。昏睡。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滿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凡瘡當令乳母忌口。不可令小兒飢。及受風冷。必變紫黑。難治。

又曰。有大熱者。宜利小便。有小熱者。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切不可下。

又曰。瘡疹更看時月逆順。大抵屬陽。故春夏病為順。秋冬病為逆。

又曰。春膿泡。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為順。雍謂錢氏大抵拘於臟。謂膿泡為肺金。黑陷為腎水。斑子為心火。疹子為脾土。皆克四時。故不為順也。然則黑陷者。何時不為逆也。

又曰。重病猶十活四五。黑者無問何時。十難救一。其候或寒戰噤牙。或身黃腫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復惡寒不已。身冷汗出。耳輪反熱者。死病也。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之。宜解毒。不宜妄下。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者。可下之。雍曰。平時醫者有候瘡痂頭焦而下者。

白話文:

這種疾病的毒性非常強,十個孩子會有九個死亡,存活的機率很低。嚴重的狀況是五臟六腑和七孔都會長出像豌豆一樣的瘡,所以才這樣命名。如果脈象呈現洪大且快速,就是這種病發作的徵兆。據說,這種瘡長出來會有紫黑色的斑點,剛開始長的時候,根部是紅色的,頂端是白色的。

另外,如果因為天氣熱而中毒,導致熱毒還沒消退,就想長豌豆瘡,會發燒疼痛,這時候應該要用能解肌、發汗的藥方,例如葛根石膏湯。

另外,如果斑豆剛開始長出白色的小水泡,突然縮到肚子裡面,然後慢慢變成紫黑色,而且有膿,孩子會日夜啼哭、煩躁不安,這時候應該用鬱金散來治療。

另外,這種病會讓小便不順暢,甚至出現血尿,這表示病情已經惡化。如果瘡是黑色的,而且沒有膿,那幾乎是沒救了,十個孩子都會死亡。如果斑豆導致呼吸急促、小便不順暢,可以使用鱉甲湯來平定呼吸急促,或者用竹瀝飲子,也能平定呼吸急促,另外也可以用麻黃甘草湯。

另外,一般的豆瘡,使用紫草湯效果最好,但要注意用量,不能太少,否則無法有效治療。應該多準備一些紫草,切碎後用水煎煮,等溫熱後去渣服用。紫草半升,加水一升煎煮是個基準。

另外,如果瘡疹長得不順利,可以使用紅花子一合,加水半升煎煮,煮沸後去渣服用。

另外,斑豆已經長出來後,不可以再用發散的藥,否則反而會讓病情惡化,因為這時候身體比較虛弱。

另外,如果瘡疹長得不順利,身體內外都有問題,導致煩躁喘氣、大便不通、腹脹,應該使用犀角升麻湯。

另外,如果因為服用太多涼藥,導致咳嗽、手腳冰冷、脈搏遲緩,可以使用甘草乾薑湯。

另外,豆瘡已經確定長出來後,可以用芒硝和豬膽汁混合均勻,塗在瘡上,不要去動它,等結痂脫落後,就不會留下疤痕。另外,也可以躺在黃土末上,效果也不錯。

另外,如果預先服用三豆飲,就可以預防天行的豆瘡。

另外,如果瘡豆出現斑點,而且腹瀉,拉出紅色或黃色的黏液,甚至有膿血,而且全身發熱,可以使用梔子薤豉湯。

雍氏說,如果活人書裡面缺少藥材,或是用了藥卻沒有效果,可以參考龐氏和錢氏的藥方。

錢氏說,如果小孩子臉色乾燥、囟門發紅、眼睛也發紅、打呵欠、煩躁不安、忽冷忽熱、咳嗽、打噴嚏、腳稍微冰冷、晚上睡覺容易驚醒或睡不安穩,這些都是瘡疹的症狀,應該使用溫涼的藥來治療。

另外,小孩子在媽媽肚子裡時,吃的是媽媽的五臟血污,出生後,這些毒素會發出來,所以瘡疹的樣子,就像是五臟的液體。雍氏說,世俗的醫生說,如果小時候沒長出來,老了也會長出來,這種說法沒有根據。龐氏也沒有這種說法,只是民間有這種說法,可能是錢朱也沒能免俗。

另外,如果發燒持續三天以上,熱氣進入皮膚,就會長出瘡疹,而且咳嗽不嚴重,這表示熱氣停留在皮膚的紋理之間。

另外,如果瘡疹長出來後,屁股是涼的,這是好的現象。如果瘡是黑色的,而且凹陷,耳朵和屁股反而發熱,這是危險的徵兆。可以使用牛李膏或百祥丸,最多吃到三次,如果沒有好轉,就會死亡。

另外,如果瘡疹一長出來就全部都長出來,這表示病情很嚴重。如果瘡疹和疹子一起長出來,表示病情一半輕一半重。如果長得稀疏,表示病情輕微。如果瘡疹內外都呈現肥大的紅色,表示病情輕微。如果外黑內紅,表示病情稍微嚴重。如果外白內黑,表示病情很嚴重。如果瘡疹頂端有像針孔一樣的黑點,表示病情非常危險。如果瘡疹呈現青色、乾癟、紫色、凹陷,而且昏睡、一直流汗、煩躁口渴、腹脹喘氣、大小便不通,這表示病情很危險。如果長瘡疹,母親應該要忌口,不可以讓小孩餓肚子,也不可以吹到風寒,否則瘡疹會變成紫黑色,難以治療。

另外,如果發高燒,應該要利小便;如果只是輕微發燒,應該要解毒。如果瘡疹呈現黑紫色,而且乾癟凹陷,應該服用百祥丸來瀉下。如果瘡疹不是黑色的,絕對不可以瀉下。

另外,觀察瘡疹的發生要配合時節,大體來說是屬於陽性的,所以在春夏發病是順的,在秋冬發病是逆的。

另外,春天長膿泡、夏天長黑陷、秋天長斑點、冬天長疹子,也不算是順應時節的現象。雍氏說,錢氏大多拘泥於五臟的說法,認為膿泡是肺金的病症,黑陷是腎水的病症,斑點是心火的病症,疹子是脾土的病症,這些都與四時相剋,所以不算是順應時節的現象。既然如此,那黑陷什麼時候都不算逆症嗎?

另外,嚴重的病症,十個孩子可能還能活四五個,但如果是黑色瘡疹,無論什麼時候,十個孩子幾乎救不活一個。這種情況會出現身體發冷發抖、牙關緊閉,或是身體發黃浮腫、呈現紫色,應該立即使用百祥丸瀉下。如果瀉下後,還是持續發冷,身體冰冷、流汗、耳朵發熱,這是快要死亡的症狀。瀉下後,如果身體開始發熱、體溫回升、想喝水,表示還有救,應該要解毒,不宜隨便瀉下。如果可以進食,而且結痂的頭部開始焦黑,或是結痂還沒焦黑但喘氣急促,就可以瀉下。雍氏說,一般醫生都是等到瘡痂頭部焦黑才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