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九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6)

1. 小兒瘡疹上四十七條

外臺曰。肘後言比歲有病。天下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遍。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療。劇者數日必死。療得瘥後。瘡瘢紫黯。彌歲方減。此惡毒之氣也。世人云。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諸家參詳作療用之有效方。取好蜜。通身摩瘡上。或以蜜煎升麻。數數拭之。亦佳。

又曰。永徽四年。此瘡從西域東流於海內。但煮葵葉蒜齏啖之則止。鮮羊血入口亦止。巢氏曰。表虛里實。熱毒內盛。攻於臟腑。餘氣流於肌肉。遂於皮膚毛孔之中。結成此瘡。重者匝遍其身。狀如火瘡。若根赤頭白則毒輕。若紫色則毒重。其瘡如豌豆。亦曰豌豆瘡。脈洪數者。是其候也。

活人書曰。小兒瘡疹與傷寒相類。頭痛。身熱。足冷。脈數。疑似之間。只與升麻湯丸。緣升麻解肌。兼治瘡子。已發未發。皆可服。但不可疏轉。此為大戒。傷寒身熱。固不可下。瘡疹發熱在表。尤不可轉也。世人不學。乃云。初覺以藥利之。宣其毒也。誤已。又云。瘡豆已出。

不可疏轉。出得已定。或膿血大盛。即用疏利。亦非也。大抵瘡症皆不可下。小兒身熱。耳冷。尻冷。咳嗽。輒用利藥。則毒氣入里殺人。但與化毒湯、紫草木通湯、鼠黏子湯。出得太盛。則用犀角地黃湯解之。若瘡出不快。煩躁不得眠者。水解散、麻黃黃芩湯、升麻黃芩湯、活血散主之。

瘡黑倒靨。豬尾膏、無比散、龍腦膏子。無不驗也。若熱毒攻咽喉痛。如聖湯。瘡毒入眼。決明散、撥雲散、密蒙花散、通聖散、蛤粉散主之。治瘡疹之法。無出此矣。

龐氏曰。天下豌豆瘡。自漢魏以前。經方家不載。或云建武中南陽徵虜所得。俗呼虜瘡。其後名醫雖論發斑候。是發汗吐下後。熱毒不散。表虛里實。熱氣湊於外。故身體發斑。又說豌豆疱瘡。表虛里實。一如發斑之理別之。熱毒內盛。攻於臟腑。餘氣流於肌肉。遂於皮膚毛孔中。

結成此瘡。既是裡實。熱毒內盛。則欲發未發。瘡斑未見。皆宜下之。瘡已瘥。則再下之。此病有三種。一則發斑。俗謂之麻子。其毒猶輕。二則豌豆。其毒最重。多是冬溫所變。凡覺冬間有非節之暖。瘡毒未發。即如法下之。次第服預防之藥。則毒氣內消。不得作矣。有不因冬暖四時自行者。

亦如法下之。古方雖有治法。而不詳備。疑當時熱毒不甚。鮮有死者。近歲此疾。歲歲未嘗無也。甚者夭枉十有五六。雖則毒氣內壞不治。因醫為咎。又大半矣。若身痛壯熱頭疼。不與小汗。何由表散。大腑久秘。毒攻腰脅。或心腹脹滿。不與微利。何由釋去。故當消息汗下。

然則寒藥固不當行。溫藥反增熱毒。若勢太甚。脈候洪數。涼性之藥。不阻表裡氣者。亦可通用。若寒氣阻滯。脈候浮遲。則溫性之藥。不阻表裡氣者。可冀冰釋。云不可汗下寒熱之藥。只可紫草一味者。乃滯隅之流。只是遭遇輕疾。以自瘥為功。若值重病。則拱手待斃也。

白話文:

小兒瘡疹上四十七條

古代醫籍記載,一種傳染性皮膚病,症狀類似火瘡,遍佈全身,表面有白色膿漿,破了又長,不治療會很快致命,痊癒後留下紫黑色的瘢痕,很久才能消退。有人說是建武年間南陽征討敵軍時傳來的,俗稱「虜瘡」。治療方法是用蜂蜜塗抹患處,或用蜂蜜煎煮升麻後反覆擦拭。

另一記載說,永徽四年,這種瘡從西域傳入中原,吃煮熟的葵葉和蒜泥可以止住病情,喝鮮羊血也有效。巢氏認為,此病是表虛里實,體內熱毒盛,侵犯臟腑,餘毒流入肌肉,在皮膚毛孔中形成瘡瘍。病情嚴重者遍佈全身,像火瘡一樣,瘡根發紅,瘡頭發白毒性較輕,紫色則毒性重,瘡瘍如豌豆大小,故稱豌豆瘡。脈搏洪數是其特徵。

《活人書》中說,小兒瘡疹類似傷寒,有頭痛、發熱、足冷、脈數等症狀,難以區分時,可用升麻湯丸治療,因為升麻能解肌,兼治瘡瘍,無論是已發或未發都可服用,但不可過度使用瀉下藥,這是大忌。傷寒發熱不宜瀉下,而瘡疹發熱在表,更不能瀉下。世人不懂,誤以為初期要用藥物通利,宣洩毒邪,這是錯誤的。認為瘡疹已經出現,就不能再瀉下,等瘡瘍膿血大量排出後再用瀉下藥,這也是錯誤的。總之,瘡疹一般不宜瀉下。小兒發熱、耳冷、臀冷、咳嗽,就用瀉下藥,會導致毒邪入里而致命。應當使用化毒湯、紫草木通湯、鼠黏子湯等,如果瘡瘍排出過多,則用犀角地黃湯解毒。如果瘡瘍出得慢,煩躁失眠,可用水解散、麻黃黃芩湯、升麻黃芩湯、活血散等。

瘡瘍潰爛,可用豬尾膏、無比散、龍腦膏等。熱毒攻咽喉疼痛,可用聖喻湯;瘡毒入眼,可用決明散、撥雲散、密蒙花散、通聖散、蛤粉散等。治療瘡疹的方法,都在此範圍內。

龐氏認為,豌豆瘡在漢魏以前醫籍中沒有記載,有人說是建武年間南陽征討敵軍時傳入的,俗稱虜瘡。後世名醫論述發斑的症狀,是發汗吐下後,熱毒不散,表虛里實,熱邪聚集於外,所以身體發斑。豌豆瘡也一樣,表虛里實,與發斑的道理相同。熱毒內盛,攻犯臟腑,餘毒流入肌肉,在皮膚毛孔中結成瘡瘍。既然是裡實,熱毒內盛,無論是將發未發,瘡斑未見,都應該瀉下。瘡瘍痊癒後,也要再次瀉下。此病有三種,一種是發斑,俗稱麻疹,毒性較輕;一種是豌豆瘡,毒性最重,多由冬溫引起。冬天感覺到異常溫暖,瘡毒未發時,就應該瀉下,並按順序服用預防藥物,則毒氣內消,不會發病。即使不是因為冬溫,在其他季節自發的,也應該瀉下。古代方劑雖有治療方法,但記載不詳,可能當時熱毒不重,很少有人死亡。近些年此病每年都有,嚴重者死亡率達五成以上。即使是毒邪內侵不治,也多半歸咎於醫生。如果身痛壯熱頭痛,不微微出汗,如何讓邪氣從體表排出?大便不通,毒邪攻伐腰脅,或心腹脹滿,不微微通利大便,如何排除毒邪?所以應當適當發汗、瀉下。

然而,寒涼藥物不宜使用,溫熱藥物反而會加重熱毒。如果病情嚴重,脈搏洪數,則可使用不阻礙表裡之氣的寒涼藥物;如果寒邪阻滯,脈搏浮遲,則可使用不阻礙表裡之氣的溫熱藥物。說不能使用發汗瀉下的寒熱藥物,只能用紫草一味者,是淺薄之言,只能應對輕症,依靠自身痊癒,遇到重症則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