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九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5)

1. 小兒傷寒十九條

龐氏曰。小兒傷寒。發熱自汗。多啼。宜葛根芍藥湯。

又曰。小兒傷寒。不解。發驚。妄言語。狂躁潮熱。鉤藤大黃湯。

又曰。小兒傷寒。結胸。其項強眼翻。弄舌搐搦。如發癇狀。久則哽氣。但啼聲不出。醫亦多作驚風治之。其脈浮滑。試以指按心下則痛而啼。宜半夏黃連栝蔞湯。斟酌大小服之。當出黃涎。便瘥。

又曰。小兒傷寒。始因壯熱不除。被湯丸下後。其症一如前結胸狀。但啼聲不出。醫又以驚風治之。多服涼藥無驗。此由誤下後。毒氣結在心胸。內熱吐涎。涎裹藥。不能宣行所致。宜服蕩涎散取下黑黃涎。猶包裹諸藥。啼聲一出即安。雍曰。此因初誤下後。涼藥不宣通。方服蕩涎散。

又曰。小兒傷寒。蒸起風熱發癇。手足搐搦而不省。蛇皮湯。

又曰。小兒傷寒。胃中有熱。煩悶不食。至日晚潮熱頰赤。躁亂嘔吐。蘆根湯。

又曰。小兒傷寒後。盜汗。體熱。咽乾。犀角黃耆湯。

白話文:

龐氏說:小兒傷寒,發燒又流汗,而且經常哭鬧,適合服用葛根芍藥湯。

又說:小兒傷寒,病沒好,開始出現驚嚇、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發熱如潮,適合服用鉤藤大黃湯。

又說:小兒傷寒,出現胸部鬱結,脖子僵硬、眼睛上翻、伸舌頭、抽搐,像癲癇發作的樣子,時間久了會呼吸困難,只能哭卻發不出聲音,很多醫生都當作驚風來治療。這種情況脈象是浮滑的,用手指按壓心下會痛而哭鬧,適合服用半夏黃連栝蔞湯,依照小孩的大小調整劑量服用,應該會排出黃色黏液,就會痊癒。

又說:小兒傷寒,一開始是因為高燒不退,吃了湯藥或藥丸之後,症狀還像之前胸部鬱結的樣子,只能哭卻發不出聲音,醫生又當作驚風來治療,吃了很多涼藥都沒效。這是因為誤用瀉藥後,毒氣鬱結在心胸,體內發熱、吐出黏液,黏液包覆著藥,無法發揮藥效所導致。適合服用蕩涎散來排出黑黃色的黏液,黏液裡面可能包裹著之前的藥,只要哭聲出來就會好了。雍氏說,這是因為剛開始誤用瀉藥後,涼藥無法疏通,才需要服用蕩涎散。

又說:小兒傷寒,因為體內熱氣往上衝,引發風熱而癲癇發作,手腳抽搐、不省人事,適合服用蛇皮湯。

又說:小兒傷寒,胃裡有熱,煩悶不想吃東西,到了傍晚發熱如潮、臉頰發紅、煩躁不安、嘔吐,適合服用蘆根湯。

又說:小兒傷寒後,出現盜汗、身體發熱、咽喉乾燥,適合服用犀角黃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