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4)

1. 小兒傷寒十九條

千金方論曰:小兒未能涉冒霜雪,乃不病傷寒也。然天行非節之氣,其亦得之。有如行瘟之年,小兒出腹患斑者,治其時行節度,故如大人之法,但用藥分劑少異,藥少冷耳。

又曰:治小兒未滿百日,傷寒鼻衄,身熱嘔逆,麥冬湯。

又曰:治少小傷寒,芍藥四物解肌湯。

又曰:治少小傷寒,發熱咳嗽,頭面熱者,麻黃湯。(活人書減桂半兩,加石膏,名石膏麻桂湯。)

又曰:治小兒傷寒,以葛根汁、淡竹瀝各六合,二味相和。二三歲兒,分三服;百日兒,酌服。不宜生,煮服佳。

又曰:治小兒時氣,枇杷葉三兩,搗,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若復發熱,燒雄鼠屎二三枚,用水調服之。

又曰:治小兒傷寒久不除,瘥後復劇,瘦瘠骨立,五味子湯。

又曰:治少小傷寒,宜莽草湯。治之避眼與陰。

又曰:小兒傷寒發黃者,搗土瓜根汁三合服之。

又曰:搗青麥汁服之。

又曰:韭根汁澄清,滴兒鼻中如大豆許,即出黃水瘥。

又曰:小豆二七粒,瓜蒂二七枚,糯米四十粒,以少許吹鼻中。

活人書論小兒傷寒曰:治法與大人同,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尋常風壅發熱,痰嗽煩渴,惺惺散主之。咽喉不利,痰實咳嗽,鼠黏子湯主之。頭額身體溫熱,大便黃赤,腹中有熱,四順散、連翹散、三黃丸主之。頭額身體溫熱,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積,雙丸主之。小兒無異疾,

惟飲食過度,不能自節,心腹脹滿,身熱頭疼,雙丸悉主之。小兒身體潮熱,頭目碎痛,心煩神躁,小便赤,大便燥。此熱劇也。洗心散、調胃承氣湯主之。頭疼發熱,偎人畏寒者。此傷寒症也。升麻湯主之。無汗者,麻黃黃芩湯;有汗者,升麻黃芩湯;皆要藥也。小兒尋常不可過當服涼藥。

胃冷蟲動;其症與驚相類,醫者不能辨,往往復進驚藥,如腦麝之類;遂發吐,胃虛而成慢驚者多矣。小兒須有熱症,方可疏轉。仍忌用丸子藥利之。以大黃、川芎等㕮咀,作湯液,以盪滌蘊熱。蓋丸子巴豆,可攻食積耳。雍曰:此症不止小兒傷寒症,亦多及余病,故詳錄之。

又曰:治小兒風熱,及傷寒時氣,瘡疹發熱,宜惺惺散。

又曰:治傷寒中風,頭痛,憎寒壯熱,肢節痛,發熱惡寒,鼻乾不得睡。兼治小兒大人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寒暄不時,人多疾疫,乍暖脫著,及暴熱之次,忽變陰寒,身體疼痛,沉重如石者,升麻湯主之。

又曰:治胸中客熱,口舌咽中生瘡,赤眼,目瞼重不欲開。瘡疹已發未發,宜服甘露飲子。

又曰:洗心散通治麩豆瘡,時行瘟疫,狂語多渴者。

又曰:連翹飲子治小兒一切熱。

又曰:解大人小兒膈熱,退壅盛,涼心經,宜四順散。

又曰:治小兒傷寒,發熱咳嗽,頭面熱者,宜石膏麻桂湯。(千金名麻黃湯)

白話文:

小兒傷寒十九條

古代醫書記載,嬰兒尚無法接觸霜雪,通常不會得傷寒。但若遇上瘟疫流行之時,即使是嬰兒也可能感染。如同瘟疫流行之年,嬰兒出生後患上斑疹的,需依據當時流行病的特性治療,方法與成人相似,只是藥量和劑量略有不同,藥性較為溫和。

治療未滿百日的嬰兒,患傷寒伴有鼻出血、發熱、嘔吐,可用麥冬湯。

治療年幼兒童患傷寒,可用芍藥四物湯解肌。

治療年幼兒童患傷寒,伴有發熱、咳嗽、頭面發熱,可用麻黃湯(活人書中建議減少桂枝半兩,加入石膏,稱為石膏麻桂湯)。

治療小兒傷寒,可用葛根汁和淡竹瀝各六合,混合後服用。二三歲兒童分三次服用,百日嬰兒酌量服用,不宜生服,煮沸後服用較佳。

治療小兒時疫,可用枇杷葉三兩搗碎,加水五升,煮沸十次,取汁,一日服用五到六次,用藥汁淋洗患處。如果再次發熱,可燒雄鼠屎二三枚,用水調服。

治療小兒傷寒久治不愈,痊癒後又復發,消瘦骨骼突出,可用五味子湯。

治療年幼兒童傷寒,宜用莽草湯,但需避開眼睛和陰部。

治療小兒傷寒伴有黃疸,可用搗碎的土瓜根汁三合服用。

可用搗碎的青麥汁服用。

將韭菜根汁過濾澄清,滴入嬰兒鼻中,如大豆大小,即可排出黃水而痊癒。

將小豆二十七粒、瓜蒂二十七枚、糯米四十粒,少許吹入鼻中。

活人書中關於小兒傷寒的論述:治療方法與成人相同,只是劑量較少,藥性較涼。一般的風寒感冒導致發熱、痰咳、口渴,可用惺惺散。咽喉不適、痰多咳嗽,可用鼠黏子湯。頭額及身體溫熱,大便黃赤,腹部有熱感,可用四順散、連翹散、三黃丸。頭額及身體溫熱,大便白色且酸臭,則為胃中有積食,可用雙丸。小兒無其他疾病,只是飲食過度,不能節制,導致心腹脹滿、發熱、頭痛,也可用雙丸。小兒身體潮熱,頭目疼痛,心煩意亂,小便赤,大便燥,這是熱盛之症,可用洗心散、調胃承氣湯。頭痛發熱,依偎他人怕冷,這是傷寒症狀,可用升麻湯。無汗者用麻黃黃芩湯,有汗者用升麻黃芩湯,這些都是重要的藥物。小兒一般不宜過量服用涼藥。

胃寒蟲動,症狀與驚癇相似,醫生不易辨別,往往又用驚癇藥物,如腦麝等,導致嘔吐,胃虛而成為慢驚的很多。小兒必須有熱症,才能疏通,仍然忌用丸藥攻下,可用大黃、川芎等藥物咀嚼,作成湯劑,以清除積熱。因為丸藥和巴豆只能攻治積食。此症不只限於小兒傷寒,也見於其他疾病,所以詳細記載。

治療小兒風熱、傷寒時疫、瘡疹發熱,宜用惺惺散。

治療傷寒中風,頭痛,畏寒發熱,肢節疼痛,發熱惡寒,鼻乾難眠,也可治療小兒及成人瘡疹已發或未發,均可服用。寒暖失常,常有疫病流行,突然轉暖脫衣,或酷熱之後,突然變冷,身體疼痛,沉重如石,可用升麻湯。

治療胸中煩熱,口舌咽喉生瘡,紅眼,眼瞼沉重睜不開,瘡疹已發或未發,宜服用甘露飲子。

洗心散可治療麩豆瘡、時行瘟疫、狂語多渴。

連翹飲子治療小兒一切發熱症狀。

治療大人小兒膈熱、退積熱、清心經,宜用四順散。

治療小兒傷寒,發熱咳嗽,頭面發熱,宜用石膏麻桂湯(千金方稱為麻黃湯)。

龐氏認為,小兒傷寒,發熱自汗,多啼哭,宜用葛根芍藥湯。

小兒傷寒,症狀不解,出現驚癇,胡言亂語,狂躁潮熱,可用鉤藤大黃湯。

小兒傷寒,結胸,項強,眼球上翻,吐舌,抽搐,像發癇一樣,久則氣哽,只能啼哭不出聲音,醫生多誤診為驚風。脈象浮滑,用手指按壓心下則疼痛啼哭,宜用半夏黃連栝蔞湯,根據年齡斟酌服用,能排出黃色涎液,即可痊癒。

小兒傷寒,起初壯熱不退,服用湯藥丸藥攻下後,症狀如同之前的結胸一樣,只能啼哭不出聲音,醫生又誤診為驚風,服用很多涼藥無效,這是因為誤用攻下藥後,毒氣結於心胸,內熱,吐出涎液,涎液包裹藥物,不能宣通,宜服用蕩涎散,排出黑色黃色涎液,如同包裹的藥物,啼哭聲一出就痊癒。此乃因初誤下後,涼藥不能宣通,才服用蕩涎散。

小兒傷寒,蒸發風熱而發癇,手足抽搐,神志不清,可用蛇皮湯。

小兒傷寒,胃中有熱,煩悶不食,至傍晚潮熱,面頰發紅,躁動不安,嘔吐,可用蘆根湯。

小兒傷寒後,盜汗,體熱,咽乾,可用犀角黃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