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2)

1. 婦人傷寒十八條

又曰。婦人病未平復。因有所動。小腹急痛。腰胯痛。四肢不任。舉動無力。發熱者。宜當歸白朮湯。

白話文:

又說,婦女在疾病還沒完全痊癒時,因為有過勞動或活動,導致小腹突然劇烈疼痛,腰部和髖部也疼痛,四肢感覺無力,無法正常活動,而且還發燒的,應該服用當歸白朮湯來治療。

2. 娠婦傷寒三十三條

活人書曰。娠婦傷寒。仲景無治法。用藥宜有避忌。不可與尋常婦人一概論治也。

又曰。婦人妊娠傷寒。藥性須涼。切不可行桂枝半夏桃仁等藥。小柴胡去半夏。名黃龍湯。蓋為妊婦而去也。大抵產前先安胎。產後先補血。次服傷寒藥。若病稍退則止藥。不可盡劑。此為大法。黃帝問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千金方治妊娠傷寒。頭痛壯熱。肢節煩疼。石膏前胡湯七味。

又治妊娠傷寒。頭疼壯熱。心煩嘔吐。不可食。生蘆根湯四味。

又治妊娠傷寒。服湯後。頭疼壯熱不歇。宜用竹葉石膏湯拭其身。

又治妊娠熱病。蔥白五兩。豉一升。煮服取汗。

又曰。大熱煩悶者。葛根汁二升。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

活人書娠婦傷寒。安胎。宜阿膠散。又宜白朮散。

龐氏曰。娠婦時氣。欲令子不落。宜用護胎伏龍肝散。伏龍肝為末。水調敷臍中。干即易之。疾瘥乃止。

又曰。妊娠傷寒。內熱極甚。令不傷胎。宜取雞子。以絹袋貯。投井底。浸令極冷。旋破吞六七枚佳。

又曰。妊娠傷寒。大熱甚。胎不安者。宜用阿膠末一錢半。竹瀝調下。如無竹瀝。用小麥竹葉煎湯調下。

又曰。妊娠傷寒。服汗下諸藥。熱已退。其間與此藥安胎。宜服人參黃耆湯。

活人書曰。妊娠傷寒。憎寒發熱。發其汗。宜蔥白湯。(以蔥白生薑同煎連服取汗)

又曰。妊娠傷寒。頭疼壯熱。肢節痛疼。宜服前胡湯。(千金方)

又曰。妊娠傷寒。或時行。灑淅作寒。振慄而悸。或加噦。宜蘇木湯。雍曰。蘇木大破血。更宜參究避之。

又曰。妊娠傷寒。頭疼。默默不欲飲食。脅下痛。嘔逆。痰氣。及產後傷風。熱入胞宮。寒熱如瘧。並經水適來適斷。病後勞復。餘熱不解。宜黃龍湯。

又曰。妊娠傷寒。頭疼惡寒。身熱躁悶。四肢疼痛。項背拘急。唇口乾燥。宜柴胡石膏湯。

又曰。妊婦傷寒。四日至六日以來。加心腹脹。上氣。渴不止。飲食不多。腰疼體重。宜三物枳實湯。

又曰。妊婦傷寒。頭目疼。壯熱心煩。宜旋覆花湯。

又曰。妊娠傷寒。壯熱嘔逆。頭疼。不思飲食。胎氣不安。宜麥冬湯。

又曰。妊婦發斑。變為黑色。宜梔子大青湯。

龐氏曰。妊娠傷寒。腹脹大便不通。喘急。宜牽牛散。(卷十五)

活人書曰。婦人產後傷風。十數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堅。乾嘔汗出。宜陽旦湯。

又曰。婦人產後傷風。發熱面赤。喘而頭疼。竹葉防風湯。

又曰。婦人蓐中傷風。四肢苦煩熱。頭疼。與小柴胡湯。頭不疼。但煩。與三物黃芩湯。

龐氏曰。妊娠熱病。胎死腹中。用鹿角屑一兩。水一碗。蔥白五莖。豉半合。煎六分。去滓。溫作二服。又方。益母絞汁。飲半升。即出。

白話文:

懷孕期間傷寒三十三條

古書記載,孕婦患傷寒,張仲景的醫方中沒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用藥必須謹慎避忌,不能與普通婦女同等治療。

孕婦妊娠期間患傷寒,藥性必須偏涼,絕對不能使用桂枝、半夏、桃仁等藥物。小柴胡湯去掉半夏,稱為黃龍湯,是專為孕婦調整的方劑。總的來說,產前要先安胎,產後要先補血,然後再服用治療傷寒的藥物。如果病情略有好轉,就應停止用藥,不可服用完整劑量,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黃帝曾詢問岐伯,孕婦懷孕期間中毒,該如何處理?岐伯回答說:如果情況不是很嚴重,就不會危及性命;如果積聚已久,病情嚴重,就不能輕易用藥,應在病情減輕一半左右就停止用藥,否則會導致死亡。

《千金方》記載:治療孕婦傷寒,伴有頭痛、發熱、四肢關節疼痛的,用石膏前胡湯七味藥。

治療孕婦傷寒,伴有頭痛、發熱、心煩、嘔吐、不能進食的,用生蘆根湯四味藥。

治療孕婦傷寒,服用湯藥後頭痛發熱持續不止的,可用竹葉石膏湯擦拭身體。

治療孕婦熱病的,用蔥白五兩、豉一升,煎煮服用,讓其出汗。

發熱煩悶的,用葛根汁二升,分三次服用,每次行走約五里路程後服用一次。

古書記載,孕婦患傷寒,為了安胎,宜用阿膠散或白朮散。

龐氏醫案記載:孕婦懷孕期間,想要保住胎兒,可用護胎伏龍肝散。將伏龍肝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後敷於肚臍,乾燥後立即更換,直到病情好轉為止。

孕婦患傷寒,內熱很嚴重,要避免傷及胎兒,可用雞蛋用絹布袋裝好,放入井水中浸泡至極冷,然後取出,旋轉敲破,服用六七個雞蛋效果最佳。

孕婦患傷寒,發熱嚴重,胎兒不安的,用阿膠末一錢半,用竹瀝調和服用,若沒有竹瀝,可用小麥和竹葉煎湯調和服用。

孕婦患傷寒,服用發汗、瀉下類藥物後,熱退,此時可用安胎藥物,宜服用人參黃耆湯。

古書記載,孕婦患傷寒,惡寒發熱的,要讓其出汗,宜用蔥白湯(用蔥白、生薑一起煎煮,連續服用,直至出汗)。

孕婦患傷寒,頭痛發熱、四肢關節疼痛的,宜服用前胡湯(《千金方》)。

孕婦患傷寒,有時會出現惡寒、發冷、戰慄、心悸,甚至嘔逆,宜用蘇木湯。雍氏認為,蘇木會大量破血,使用時更應仔細研究,謹慎使用。

孕婦患傷寒,頭痛、不想吃東西、脅肋疼痛、嘔吐、痰多、產後傷風、熱邪入胞宮、寒熱像瘧疾一樣反覆發作、經水時來時斷、病後體力恢復不良、餘熱未消的,宜用黃龍湯。

孕婦患傷寒,頭痛、惡寒、發熱、煩悶、四肢疼痛、項背僵硬、口唇乾燥的,宜用柴胡石膏湯。

孕婦患傷寒,病程四到六天,伴有心腹脹滿、氣喘、口渴不止、吃不下東西、腰痛、身體沉重的,宜用三物枳實湯。

孕婦患傷寒,頭痛、目眩、發熱、心煩的,宜用旋覆花湯。

孕婦患傷寒,發熱、嘔吐、頭痛、不想吃東西、胎氣不安的,宜用麥冬湯。

孕婦出現發斑,顏色變黑的,宜用梔子大青湯。

龐氏醫案記載:孕婦患傷寒,腹脹、大便秘結、呼吸困難的,宜用牽牛散。

古書記載,婦女產後傷風,十幾天不好,頭稍微痛、惡寒、時而發熱、心下堅硬、乾嘔、出汗的,宜用陽旦湯。

婦女產後傷風,發熱、面紅、氣喘、頭痛的,用竹葉防風湯。

婦女產後傷風,四肢煩熱、頭痛的,用小柴胡湯;如果頭痛不嚴重,只是煩躁的,用三物黃芩湯。

龐氏醫案記載:孕婦熱病,胎死腹中的,用鹿角屑一兩,水一碗,蔥白五莖,豉半合,煎煮至六分,去渣,溫熱分二次服用。另一方是用益母草絞汁,服用半升,藥效很快。

傷寒導致小產,惡露不下,腹脹、胸悶欲死的,宜用大黃桃仁湯。

小產後,惡露因熱邪而阻塞不通的,用地黃飲:生地黃、藕汁各一碗,生薑汁一盞,混合溫服,分三次至四次服用;如果稍有寒症,煎煮二十沸後服用,也能排出死胎。

傷寒產後,出現血暈將死的,宜用紅花散。

凡是傷寒導致小產的,夏季宜少用醋、炭,否則容易煩悶暈厥而死;雍氏認為,冬季用炭較多。

傷寒產後,惡血衝擊心臟,胸悶、口乾的,用生薑小便飲:生地黃汁、藕汁、小便各一盞,混合,煎煮二三沸,分三次服用。

傷寒產後,惡露因熱邪而阻塞不通,煩悶、脹滿、氣喘、胡言亂語的,用抵當湯和桃仁承氣湯。

傷寒小產,煩悶、燥熱、口渴的,用石膏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