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八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7)

1. 傷寒相似諸症十四條

又曰:中人頭面尤急。腰以上去人心近,多死;腰以下小腹,不治亦死。

孫真人曰:凡山水有毒蟲,人涉水之時,中人,似射工而無物。其診法:初得之,惡寒,微似頭疼。巢云:偏頭痛,目眶痛,心中煩懊,四肢振掀,腰背百節皆強,兩膝痛,或翕翕而熱,但欲眠,旦醒暮劇,手足逆冷至肘膝。二三日腹中生蟲,蝕人下部,肛中有瘡,不痛不癢,令人不覺。不急治之,六七日上蝕五臟,下利不禁,良工不能治矣。水毒有陰陽。覺之,急視其下部。若有瘡正赤如截肉者,為陽毒,最急;瘡如鯉魚鱗者,為陰毒,猶小緩。要皆殺人,不過二十日也。初中水毒時,當以小蒜作湯試之。方治詳見《千金》。巢氏曰:東南郡縣山谷溪源有水毒病,亦名溪溫。以其病與射工診候相似,故通呼溪病。其實有瘡是射工,無瘡是溪毒也。

又曰:水毒有雌雄。脈洪大而數者為陽,是雄溪,易治,宜先發汗及浴;脈沉細而遲者為陰,是雌溪,難治。欲審知是中水毒者,手足指冷為是,不冷非也。又呼為𤸷病。

巢氏曰:嶺南從仲春至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至孟冬,行黃芒瘴,先熱後寒。自余諸瘧疾,見本病門。

問曰:傷寒亦變瘧乎?《千金》三十五卷曰:時行後變成瘴瘧者,大五補湯主之。

問曰:酒病似傷寒,何如?巢氏曰:酒有毒而性尤熱,飲之過多,故毒熱氣流溢經絡,浸淫腑臟而生諸病也。或煩躁壯熱而似傷寒;或灑淅惡寒有同溫瘧;或吐利不安;或嘔逆煩悶,隨臟氣虛寒而生病焉。雍曰:凡癰疽病,及豌豆疱瘡之類,初症多類傷寒,各見本門,更不重出。

白話文:

再來談談,頭部和臉部中毒的情況尤其危急,因為腰部以上接近心臟,通常會導致死亡。腰部以下至小腹中毒,如果不治療也會喪命。

孫思邈說:「凡是山水中有毒蟲的地方,人涉水時,毒蟲會侵入人體,症狀類似射工蟲咬傷,但實際上沒有被蟲咬。診斷方法是:剛開始會感到怕冷,稍微有點像頭痛,巢元方說是偏頭痛,眼睛周圍疼痛,心中煩躁不安,四肢顫抖,腰背和全身關節僵硬,兩膝疼痛,或者感到身體發熱,但只想睡覺,早晨醒來病情減輕,傍晚加重。手腳冰冷到手肘和膝蓋。兩三天後腹中會生蟲,啃食人體下部,肛門處長瘡,不痛不癢,讓人沒有感覺。如果不趕快治療,六七天後毒蟲會向上侵蝕五臟,導致嚴重腹瀉不止,即使是醫術高明的醫生也無法醫治。」水毒有陰陽之分,發現中毒後,要趕快檢查下部,如果長瘡,且呈鮮紅色像被刀切開的肉一樣,就是陽毒,最為危急。如果瘡像鯉魚鱗片一樣,就是陰毒,稍微緩和一些。但無論哪種,都會致人於死地,活不過二十天。剛開始中毒時,可以用小蒜煮湯來試驗,治療方法詳細記載在《千金方》中。巢元方說:「東南地區山谷溪流中有水毒病,也稱為溪溫,因為它的症狀和射工蟲咬傷相似,所以統稱溪病。但實際上,有瘡的是射工蟲咬傷,沒瘡的是溪毒。」

另外還說,水毒有雌雄之分。脈搏洪大且快速的,屬於陽毒,是雄溪,比較好治療,應該先發汗和洗浴。脈搏沉細且遲緩的,屬於陰毒,是雌溪,比較難治療。要判斷是否中了水毒,可以看手腳指頭是否冰冷,冰冷就是中毒,不冷就不是。這種病也稱為𤸷病。

巢元方說:「嶺南地區從仲春到仲夏,會流行青草瘴;從季夏到孟冬,會流行黃芒瘴,都是先發熱後怕冷。其他各種瘧疾的症狀,可以參考《本病門》的記載。」

有人問:「傷寒也會變成瘧疾嗎?」《千金方》第三十五卷說:「時疫流行後變成瘴瘧的,可以用大五補湯治療。」

有人問:「酒病看起來像傷寒,怎麼辦?」巢元方說:「酒本身有毒,而且性質特別熱,喝太多會使毒熱之氣流竄經絡,侵入臟腑而產生各種疾病。有時會出現煩躁高熱,像傷寒;有時會出現忽冷忽熱,像溫瘧;有時會出現嘔吐腹瀉,或者噁心胸悶,隨著各臟腑的虛寒狀況而產生不同的病症。」雍氏說:「凡是癰瘡、疽瘡,以及豌豆疱瘡等疾病,初期症狀多類似傷寒,相關的治療方法在各個相關的篇章中有記載,這裡就不再重複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