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八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6)

1. 傷寒相似諸症十四條

不妨吐而下之。又本有冷。今得溫瘴。雖暴壯熱煩滿秘塞。正須溫藥汗之。汗之不散。不妨寒藥下之。若服利藥不瘥。成黃疸。不瘥。為屍疸。病前熱而後寒者發於陽。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發於陽者攻其外。發於陰者攻其內。一日二日。發汗必愈。三日以上。宜吐之。五日以上。

當下之。雍曰。要方參千金翼方十卷。皆有方宜用。

問曰。瘴作瘧何如。巢氏曰。此病生於嶺南一帶。山瘴之氣。其狀發寒熱。休作有時。皆由山溪源嶺瘴濕毒氣故也。其病重於傷寒暑之瘧。鯪鯉湯主之。此又休作無時。其初皆類傷寒也。

問曰。霧氣如何。千金三十九卷曰。患霧氣者。心內煩悶。少氣。頭痛項急。起則眼眩。又身微熱。戰掉不安。時復憎寒。心中欲吐。吐時無物者。豬清湯主之。雍曰。頭痛項急。身熱憎寒。皆傷寒類也。

問曰。溫瘧類傷寒。何如。素問三十三篇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雍曰。溫瘧始感之氣。與傷寒同。及其發出之時。

與傷寒異。故不為傷寒而為瘧也。溫瘧之症。寒中三陽。所患必熱。小續命湯去附子。減桂一半主之。大煩躁者。紫雪最良。大便秘者。脾約丸、神效丸、五柔丸、大三脘散、木瓜散主之。頭痛身熱。肢體痛而腳屈弱者。是其人素有腳氣。此時發動也。腳腫者。檳榔散主之。

腳氣方論。千金外臺最詳。大熱。越婢湯、小續命湯、薏苡仁酒、脾約丸、神效丸皆要藥。仍針灸為佳。用補藥與湯淋洗。皆大禁也。雍曰。此其大致也。前言閉而不仁。故名痹。不仁者。痹之一症。非痹皆不仁也。腳氣與痹。各詳本症論之。

雍曰。凡射工毒、水毒、瘴霧、瘡瘍、斑豆等症。其初如傷寒。故孫真人於傷寒後附溪毒一症。溪毒即射工。今詳其狀類以明其症。與傷寒別。是亦疑而辨之也。

孫真人曰。江南有射工毒蟲。一名短狐溪毒。一名蜮。其蟲形如甲蟲。無目而利耳。有一長角在口前。如弩擔其角端。曲如上弩。以氣為矢。因水勢以射人。人或聞其在水中鉍鉍作聲。要須得水沒其口。便以口中毒射人。此蟲畏鵝。鵝能食之。其初始症候。先要寒噤。寒熱筋急。

仍似傷寒。亦如中風。便不能語。朝蘇晡劇。寒熱悶亂。是其症也。始得三四日。急治之。稍遲者。七日死。

又曰。中人瘡有三等。(巢云四等)

又曰。其蟲小毒輕者。及相逐者。射著人影者。皆不即作瘡。先病寒熱。自非其地之人不知其症。便謂傷寒。作治乖謬。是以致禍。(方見千金二十及第十卷第五卷)雍曰。巢言含沙射人影便成病。此取杜元凱之說。

白話文:

如果病人不適合催吐或瀉下,又原本體內有寒氣,現在卻得了溫熱的瘴氣病,即使突然出現高燒、煩躁、腹脹、便秘等症狀,也應該用溫藥發汗。如果發汗後病情沒有緩解,可以考慮用寒涼藥瀉下。如果服用瀉下藥後病情沒有好轉,可能會變成黃疸,再沒有好轉,就會變成屍疸。

生病前先發熱而後轉為怕冷的,是病在陽氣方面;沒有發熱卻怕冷的,是病在陰氣方面。病在陽氣方面,要從體表治療;病在陰氣方面,要從體內治療。病程一兩天,用發汗的方法通常會好轉。病程三天以上,適合用催吐的方法。病程五天以上,適合用瀉下的方法。

關於這部分,參考《千金翼方》第十卷,裡面都有適合的方劑可以使用。

有人問,瘴氣引起的瘧疾是什麼樣的?巢元方說,這種病發生在嶺南一帶,是山中瘴氣引起的。症狀是發冷發熱,有規律的發作和停止,都是因為山溪源頭的瘴氣和濕毒引起的。這種病的嚴重程度超過一般傷寒或暑天引起的瘧疾,可以用鯪鯉湯治療。這種瘧疾發作沒有固定時間,初期症狀也像傷寒。

有人問,霧氣引起的疾病是什麼樣的?《千金方》第三十九卷說,患霧氣病的人,會感到心煩意亂、呼吸短促、頭痛、脖子僵硬、站起來會頭暈眼花,身體微微發熱、顫抖不安、時而怕冷、想吐卻吐不出東西,可以用豬清湯治療。雍氏認為,頭痛、脖子僵硬、身體發熱、怕冷等症狀都像傷寒。

有人問,溫瘧類似傷寒嗎?《素問》第三十三篇說,溫瘧是冬天感受風寒,寒氣藏在骨髓裡,到了春天陽氣旺盛,邪氣無法排出,加上遇到酷暑,腦髓被灼傷,肌肉消瘦,皮膚毛孔張開。也可能是因為用力,邪氣隨著汗水排出。這種病藏在腎裡,病氣先從體內往體表發散。雍氏認為,溫瘧剛開始感受邪氣時,和傷寒相似,但發作時則和傷寒不同,所以不屬於傷寒而是瘧疾。

溫瘧的症狀是寒氣侵入三陽經,所以必然會發熱。可以用小續命湯,去掉附子,桂枝減半來治療。如果非常煩躁,紫雪丹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用脾約丸、神效丸、五柔丸、大三脘散、木瓜散來治療。如果頭痛發熱、肢體疼痛且腳軟無力,說明這個人原本就有腳氣病,這時發作了。如果腳腫,可以用檳榔散來治療。

關於腳氣病的方劑,在《千金外臺》中記載的最詳細。高熱時,越婢湯、小續命湯、薏苡仁酒、脾約丸、神效丸都是重要的藥方。配合針灸效果更好。使用補藥或藥湯洗腳都是禁忌。雍氏說,以上說的是大概情況。之前說的「閉而不仁」稱為痹症,痹症的一種表現是不仁,但不是所有不仁的症狀都是痹症。腳氣和痹症,要根據它們各自的症狀來詳細論述。

雍氏說,凡是射工毒、水毒、瘴氣、瘡瘍、斑疹等病症,初期都像傷寒,所以孫思邈在《傷寒論》後附上溪毒這一條。溪毒就是射工。現在詳細描述它的症狀,以此來區別它和傷寒的不同,這也是辨證論治的需要。

孫思邈說,江南有一種叫射工的毒蟲,又叫短狐溪毒,也叫蜮。這種蟲子的形狀像甲蟲,沒有眼睛但耳朵很靈敏。嘴前面有一根長角,像弓弩的弓臂,角端彎曲像上弦的弩。它用氣當箭,借水勢射人。人如果聽到它在水裡發出「鉍鉍」的聲音,就要讓水淹沒它的嘴,它就會用口中的毒液射人。這種蟲子怕鵝,鵝能吃掉它。它引起的初期症狀是先發冷戰慄,然後發冷發熱,筋脈緊張,症狀也像傷寒,又像中風,會說不出話,早上病情輕,下午加重,發冷發熱,心煩意亂,這就是它的症狀。剛開始的三四天要趕緊治療,拖延時間長了,七天就會死亡。

還有說,被蟲咬傷的瘡有三種程度(巢元方說是四種)。

還說,蟲子毒性小,或者只咬到影子,不會立即長瘡,而是先發冷發熱。不是當地的人不知道這種病症,會把它當成傷寒來治療,導致治療錯誤而釀成災禍(相關的藥方在《千金方》第二十卷、第十卷和第五卷)。雍氏說,巢元方認為含沙射到人的影子也會得病,這是採納了杜元凱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