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八 (5)
卷十八 (5)
1. 傷寒相似諸症十四條
雍曰:活人書論痰症、食積、虛煩、腳氣四者,皆與傷寒相似,而實非傷寒。醫者見其發熱惡寒,多作傷寒治之,因茲夭橫甚多。故特立此名,使覽者知其非傷寒也。
雍取此論而廣之。然虛煩一症,已置之前卷者。仲景言病,有本是霍亂,今是傷寒者。孫真人言傷寒後虛煩。故以霍亂、虛煩二病次於前卷痓、濕、暍之後。今獨取朱氏之說,繼之以瘡毒、蟲毒、溪水、瘴霧諸症類傷寒者,皆當辨症而後用藥也。
活人書曰:病有憎寒發熱者,惡風自汗,寸口脈浮,胸膈痞滿,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而頭不疼、項不強者,此為有痰也。雖類傷寒,但頭不疼、項不強為異。宜服柴胡半夏湯、金沸草散、大半夏湯。若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用瓜蒂散吐之。古法服瓜蒂散,用一錢匕,藥下便臥,欲吐且忍之;良久不吐,以三錢匕湯二合和服,以手指擿之,便吐;不吐,復稍增之,以吐為度。若吐少病不除,明日如前法再服之,但不可令人虛也。藥力過時不吐,飲熱湯一升以助藥力。吐訖,便可食,無復餘毒。若服藥過多者,飲水解之。
雍曰:凡吐後,須服糜粥二三日,忌生冷油膩物。
又曰:頭疼脈數,發熱惡寒,而身不疼痛、左手脈平和者,食積也。雖類傷寒,而左手人迎脈平和、身不疼痛者是也。《甲乙經》云: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蓋氣口主中,人迎主外,以此別之。傷食之症,由脾胃伏熱,因食不消發熱,故似傷寒。若膈實吐嘔者,食在上脘;宜吐之。若心腹滿,宜下之。治中湯、五積散、黑神丸,可選用也。
雍曰:巢氏言脾胃有伏熱,因食不消,所以發熱,狀似傷寒,但身不疼、頭不痛為異。
又曰:食積病亦類時行;但發熱頭疼,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
又曰:傷寒頭疼身熱、支節痛、大便秘、或嘔逆而腳屈弱者,腳氣也。傷寒只傳六經,故症與腳氣相似;然終不同者。孫真人云:卒起,腳屈弱不能轉動者,此為異耳。其脈:弦而浮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風者汗而愈;濕者溫而愈;熱者下而愈;寒者熨而愈。
腳氣之病,始得不覺,由他病乃知。毒氣入腹,則少腹頑痹不仁,令人吐嘔,死在旦夕矣。然腳氣之候,必先從腳起;或先緩弱疼痛(寒勝為痛痹);或行起忽倒;或兩脛腫滿;或不腫,腳膝枯細;或心中忪悸;或少腹不仁(病久入深,營衛不榮,故為不仁;不仁者,皮膚頑木不知是也);或舉體轉筋;或見食吐,遂惡聞食氣;或胸滿氣急;或遍體痠疼;皆腳氣候。黃帝所謂緩風痹是也。頑弱名緩風,疼痛為濕風痹(痹者,閉也;閉而不仁,故名痹)。宿患瘴毒,得熱更增。雖形候旺盛,猶在於表,未入腸胃,不妨溫而汗之。[已入內者...]
白話文:
傷寒相似諸症十四條
古籍中記載痰症、食積、虛煩、腳氣四種病症,都和傷寒相似,但實際上並非傷寒。醫生見到病人發熱惡寒,往往當作傷寒治療,因此導致許多人夭折。所以特別列出這些病症,讓讀者知道它們並非傷寒。 本文將此論述擴展,但虛煩症在前篇已提及。仲景提到有些病症原本是霍亂,後來卻表現為傷寒;孫真人則說傷寒之後會出現虛煩。
因此,將霍亂和虛煩兩種病症放在前篇痓濕暍之後論述。現在則採用朱氏的觀點,並加上瘡毒、蟲毒、溪水、瘴霧等類似傷寒的病症,都需要辨別症狀後再用藥。
書中記載,如果病人感到憎寒發熱,惡風自汗,寸口脈浮,胸膈痞滿,氣往上衝到咽喉喘不過氣,但頭不痛、項不強,這是痰症。雖然類似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是區別之處。應該服用柴胡半夏湯、金沸草散、大半夏湯。如果氣往上衝到咽喉喘不過氣,可用瓜蒂散催吐。古法服用瓜蒂散用一錢,服藥後立刻躺下,想吐但先忍住,過很久不吐就加到三錢,用兩合湯水送服,並用手指刺激喉嚨催吐。如果吐得少病沒好,第二天再按同樣方法服用,但不能讓病人太虛弱。藥力過後還不吐,就喝一升熱水幫助藥力。吐完後就可以吃東西,沒有餘毒了。如果服藥過多,就喝水解毒。吐後必須吃粥幾天,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頭疼、脈搏頻數、發熱惡寒,但身體不痛,左手脈搏平和,這是食積。雖然類似傷寒,但左手人迎脈平和,身體不痛是區別所在。《甲乙經》說人迎脈緊盛是寒邪傷人,氣口脈緊盛是飲食傷人。因為氣口主裡,人迎主外,以此來區別。食積的症狀,是由於脾胃伏熱,食物消化不良而發熱,所以類似傷寒。如果膈間阻塞而嘔吐,食物在胃脘部,應該催吐;如果心腹脹滿,應該通便。治中湯、五積散、黑神丸都可以選擇使用。巢氏說脾胃有伏熱,食物消化不良,所以發熱,看起來像傷寒,但身體不痛、頭不痛是區別。
食積病也類似時行病,但食積病發熱頭疼應該迅速通便,時行病應該等六七天再通便。
傷寒頭疼、身熱、關節痛、大便秘結,或嘔吐,腳部屈弱,這是腳氣。傷寒只傳六經,所以症狀和腳氣相似,但終究不同。孫真人說,突然腳部屈弱,不能活動,這是腳氣的特殊表現。脈弦而浮者,起於風;脈濡而弱者,起於濕;脈洪而數者,起於熱;脈遲而澀者,起於寒。風證要發汗治療,濕證要溫暖治療,熱證要瀉下治療,寒證要溫熨治療。腳氣病開始時不明顯,因其他疾病才發現。毒氣入腹,則少腹頑痹不仁,令人嘔吐,危在旦夕。腳氣的症狀,一定先從腳開始,可能先有輕微的疼痛或無力感(寒邪盛則為疼痛麻痹),或者行走時突然跌倒,或者小腿腫脹,或者不腫,腳踝枯瘦,或者心悸,或者少腹不仁(病久入深,營衛不榮,故為不仁;不仁就是皮膚麻木不感覺)。或者全身抽筋,或者見到食物就吐,聞到食物氣味就惡心,或者胸悶氣急,或者全身痠痛,這些都是腳氣的症狀,黃帝內經所說的緩風痹就是指這個。頑痹叫做緩風,疼痛叫做濕風痹(痹,閉塞之意,閉塞而不仁,故名痹)。宿患瘴毒,遇到熱邪則加重,雖然症狀旺盛,但還在表層,未入腸胃,可以溫熱發汗治療。已經入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