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4)

1. 風溫溫毒四條

千金方曰。風溫之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默默欲眠。下之者。小便難。發其汗者。必譫語。加燒針者。則耳聾難言。但吐之。則遺矢便利。如此疾者。宣服葳蕤湯。活人書曰。脈尺寸俱浮。頭痛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欲收。

嘿嘿但欲臥者。風溫也。病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搏。則發風溫。主四肢不收。頭疼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汗出則譫語。獨語內煩。躁擾不得臥。若驚癇。目亂無精。治者復發其汗。如此死者。醫殺之也。活人書曰。風溫不可發汗。宜葳蕤湯。

風溫身灼熱者。知母葛根湯。風溫加渴甚者。栝簍根湯。風溫脈浮。身重汗出。漢防己湯。

活人書曰。初春病人。肌肉發斑癮疹。跡如錦紋。或咳心悶但嘔者。此名溫毒也。溫毒發斑者。冬時觸冒寒毒。至春始發。病初在表。症如傷寒。或已發汗吐下而表症未罷。毒氣不散。或發斑。黑膏主之。(成瘡者自作瘡毒治。不可用黑膏。)又有冬月溫暖。人感乖戾之氣。

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氣不泄。至天氣暄熱。溫毒始發。則肌肉斑爛。癮疹如錦文。內攻心悶。但嘔清汁。葛根橘皮湯主之。雍曰。不必初春春夏。皆發其斑。與傷寒不同。癮疹如錦文而不作瘡爛者是也。其發瘡膿爛者。即時行熱毒豌豆瘡也。二者初症。皆先有表證如傷寒。

又有癮疹赤白二種。初無表症。暴感溫氣而作。其毒輕淺。風屍之類也。又有一種遍身如錦。初亦無表症。暴感而作。如丹如疹。其毒亦輕。皆詳見小兒瘡疹後斑瘡癮疹論辨中。

雍曰。仲景言風溫溫毒二症。又與二說不同。仲景之言曰。傷寒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後壞病症而治之。若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過於風。變為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更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此乃傷寒後四種壞病。

此病最為重也。又非但前所謂風溫溫毒而已。其用藥亦當不同。然則仲景所言。傷寒壞病、中風、溫毒也。諸家所言者。冬春自感風溫溫毒也。其治之輕重。不得不異也。四種壞病中。又有濕溫一症。見第八卷不可汗門中。

雍曰。天行溫疫。雖症不多。用藥亦多端。如千金方言闢溫疫氣。並斷溫疫相染諸方。及千金翼彈鬼丸、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螢火丸等方。前人雖嘗選用。更嘗缺省。收其遺逸用之。大抵治疫尤要先辨寒溫。然後用藥。取陰陽表裡之在傷寒也。故龐安常又述其治寒疫諸方。蓋以赤散、解聖散之類。皆宜治寒疫。若施之瘟疫。則益熱矣。

白話文:

風溫溫毒四條

《千金方》記載,風溫病症,脈象陰陽俱浮,汗出但身體沉重,呼吸急促,四肢無力,昏昏欲睡。若服用瀉下藥,則小便困難;若發汗,則會出現譫語;若施以灸針,則會耳聾難言。但若只用吐法,則大便通暢。此類疾病,宜服用葳蕤湯。

《活人書》記載,脈象寸關尺俱浮,頭痛發熱,自汗不止,身體沉重,呼吸急促,四肢無力,只想臥床休息,這是風溫。病人本就感受風邪,又感受了熱邪,風熱交搏,則發為風溫,主要症狀為四肢不收、頭痛發熱、自汗不止、症狀不緩解。此病在少陰、厥陰經,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出現譫語、獨語、心煩意亂、輾轉難眠、驚癇、目眩神昏等。若醫生再次發汗治療,則病人必死,醫生要負責任。《活人書》也記載,風溫不可發汗,宜用葳蕤湯。

風溫伴有灼熱感者,用知母葛根湯;風溫伴有口渴嚴重者,用栝樓根湯;風溫脈浮,身重汗出者,用漢防己湯。

《活人書》記載,初春時節,病人肌肉出現斑疹,形狀像錦紋,或咳嗽、心悶、嘔吐,這是溫毒。溫毒發斑者,是冬天感受寒邪,到春天發病。病初在表,症狀類似傷寒,或已發汗、吐瀉,但表證未解,毒邪不散,則發斑。黑膏藥可以治療(已成瘡者,應自行治療瘡毒,不可用黑膏)。也有冬天溫暖,人感受了不正之氣,冬天未發病,到春天或因積寒而誘發,毒邪不得排出,天氣轉暖後,溫毒才發作,則肌肉斑爛,疹子像錦紋,內心煩悶,只嘔吐清水,用葛根橘皮湯治療。雍氏說,不限於初春,春夏都可能發斑,與傷寒不同,疹子像錦紋而不化膿者即屬此症;若發瘡膿爛者,則是流行性熱毒痘瘡,兩種病的初期症狀,都先有類似傷寒的表證。

還有一種疹子,赤白兩種,初期無表證,暴感溫邪而發病,毒性較輕,屬於風屍一類。還有一種類似錦紋的疹子,初期也無表證,暴感溫邪而發,像丹毒又像疹子,毒性也較輕。詳見《小兒瘡疹後斑瘡癮疹論辨》。

雍氏說,仲景所說的風溫溫毒兩種病,與以上兩種說法不同。仲景說,傷寒病程超過十三天以上,不間斷,寸口脈沉陷者,病情危重;若再感受其他邪氣,轉變成其他疾病,則應根據後續病症治療。若陽脈浮滑,陰脈濡弱,則更偏向於風,轉變成風溫;若陽脈洪數,陰脈實大,再遇溫熱,則轉變成溫毒。溫毒病情最重,這是傷寒後的四種嚴重併發症。

此病極為嚴重,並非僅僅是前面所說的風溫溫毒,用藥也應不同。仲景所說的,是傷寒後的併發症、中風、溫毒;諸家所說的,是冬春季節自行感受風溫溫毒。治療的輕重程度,必然有所不同。這四種併發症中,還有一種濕溫,詳見第八卷「不可汗門」。

雍氏說,天行溫疫,雖然症狀不多,但用藥卻很複雜,例如《千金方》中記載的辟溫疫氣的藥方,以及治療溫疫互相傳染的藥方,還有《千金翼》中的彈鬼丸、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螢火丸等藥方。前人雖然曾選用這些藥方,但也有遺漏,應將遺漏的藥方收錄使用。總之,治療溫疫,尤需先辨別寒熱,然後再用藥,取法於傷寒論治陰陽表裡的方法。因此,龐安常又記述了治療寒疫的藥方,如赤散、解聖散之類,都適用於治療寒疫,若用於治療溫疫,則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