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2)

1. 溫病六條

雍曰。醫家論溫病多誤者。蓋以溫為別一種病。不思冬傷於寒。至春發者。謂之溫病。冬不傷寒。而春自感風寒溫氣而病者。亦謂之溫。及春有非節之氣。中人為疫者。亦謂之溫。三者之溫。自不同也。素問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此皆謂傷寒而成溫者。比之傷寒熱病為輕。而比之春溫之疾為重也。其治法與傷寒皆不同。或有冬不傷寒。至春自傷風寒而病者。初無寒毒為之根源。不得謂之傷寒。第可名曰溫病也。又或有春天行非節之氣中人。長幼病狀相似者。

此則溫氣成疫也。故謂之瘟疫。瘟疫之病。多不傳經。故不拘日數。治之發汗吐下。隨症可施行。其不傷寒。至春觸冒自感之溫。治與疫同。又輕於疫也。或曰。春時觸冒自感之溫。古無其名。何也。曰。假令春時有觸冒自感風寒而病。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者。既非傷寒。

又非疫氣。不因春時溫氣而名溫病。當何名也。如夏月之疾。由冬感者為熱病。不由冬感者為暑為暍。春時亦如此也。活人書葳蕤湯方云。治風溫。兼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即其藥也。曰。何以辨其冬感春感之異。曰。但傳經。皆冬感也。皆以傷寒治。不傳經者。皆春感也。

皆以溫氣治之。今於諸家方論下別而言之。庶幾易明。然春溫之病。古無專治之法。溫疫之法兼之也。

活人書曰。春月傷寒。謂之溫病。冬傷於寒。輕者夏至以前發者。為溫病。蓋由春溫暖之氣而發也。雍曰。此謂傷寒之溫也。即素問所謂凡病傷寒而成溫病者是也。其治與傷寒同。故朱氏自注曰。非徒溫疫也。

又曰。治溫病。與冬月傷寒夏月熱病不同。蓋熱輕故也。雍曰。此謂春溫非傷寒者。若傷寒成溫。則其熱輕於熱病。而重於冬月傷寒也。蓋冬月傷寒。為輕。至春發為溫病。為重。夏月熱病。為尤重也。朱氏注曰。春秋初末。陽氣在裡。其病稍輕。縱不用藥治之。五六日亦自安。即此推之。則此春溫之病。乃謂非傷寒成溫者。

又曰。升麻湯解肌湯最良。熱多者。小柴胡湯主之。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也。嗽者。小柴胡加五味也。煩躁發渴。脈實。大便閉塞者。大柴胡微利也。虛煩者。竹葉湯。次第服之。此治春溫之法。其傷寒成溫者。並依傷寒治之。治溫疫之法。並同春溫。而加疫藥也。

又曰。一歲之中。長幼疾多相似。此溫疫也。四時皆有不正之氣。春夏亦有寒涼時。秋冬亦有暄暑時。人感疫癘之氣。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幼。悉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天行是也。老君神明散、務成子螢火丸、聖散子、敗毒散主之。雍曰。此謂春溫成疫之治法也。若夏暑成疫。

秋瘟成疫。冬寒成疫。皆不得同治。各因其時而治之。況一歲之中。長幼疾狀相似者。即謂之疫。如瘧利相似。咽喉病相似。赤目相似。皆即疫也。皆謂非觸冒自取之。因時行之氣而得也。

白話文:

溫病六條

醫家討論溫病,多有錯誤,主要因為把溫病當成一種獨立的疾病。他們沒有考慮到冬天受寒,到春天發病的,叫做溫病。冬天沒有受寒,而春天自行感受風寒溫氣而生病的,也叫做溫病。春天有異常的氣候,使人染疫的,也叫做溫病。這三種溫病,其實是不同的。 《素問》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凡是因傷寒而導致溫病的,在夏至日前發病的,都是傷寒轉為溫病。這種情況比傷寒熱病輕,但比春溫重。其治療方法與傷寒都不同。有些人冬天沒有受寒,到春天自行感受風寒而生病,一開始沒有寒邪作為根源,不能稱之為傷寒,只能稱為溫病。還有些人春天感染了異常的氣候而生病,大人小孩症狀相似,這就是溫氣造成瘟疫,所以稱之為瘟疫。瘟疫的病症,大多不循經絡,所以不拘泥於發病天數,治療時發汗、吐瀉,根據症狀施治即可。那些冬天沒有受寒,春天受寒而發病的溫病,治療方法與瘟疫相同,但比瘟疫輕。

有人說,春天自行感受風寒而發病的溫病,古代沒有這種名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春天受寒而生病,發熱惡寒、頭痛身痛,既不是傷寒,又不是瘟疫,也不是因為春天的溫暖氣候而得病,那應該怎麼命名呢?就像夏天的疾病,因冬天受寒導致的叫做熱病,不是因冬天受寒導致的則稱為暑、暍。春天也是如此。《活人書》中葳蕤湯的方劑,可以治療風溫,兼治冬溫及春天的中風傷寒,就是這種藥方。

如何區分冬天受寒和春天受寒的差異呢?循經絡的都是冬天受寒,都用傷寒的治療方法;不循經絡的都是春天受寒,都用溫氣的治療方法。以下將在各家方論中分別說明,以便更容易理解。然而,春溫的疾病,古代沒有專門的治療方法,通常用溫疫的治療方法。

《活人書》說:「春天的傷寒,稱為溫病;冬天受寒,輕者夏至以前發病的,為溫病,這是因為春天的溫暖氣候而發病。」這是指傷寒轉化而來的溫病,也就是《素問》中說的「凡病傷寒而成溫病者」。其治療方法與傷寒相同,所以朱氏自注說:「非徒溫疫也。」

治療溫病,與冬天的傷寒、夏天的熱病不同,因為熱度較輕。這是指春溫不是由傷寒轉化而來的。如果是傷寒轉化成溫病,則其熱度比熱病輕,但比冬天的傷寒重。因為冬天的傷寒較輕,到春天發病就成了溫病,較重;夏天的熱病則更重。朱氏注曰:「春秋初末,陽氣在裡,其病稍輕,縱不用藥治之,五六日亦自安。」由此推斷,這種春溫的疾病,是指不是由傷寒轉化而來的溫病。

升麻湯、解肌湯最好。熱盛者,小柴胡湯主治;不渴,體表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咳嗽者,小柴胡加五味子;煩躁發渴,脈實,大便秘結者,大柴胡湯使其微利;虛煩者,竹葉湯,依次服用。這是治療春溫的方法;如果是傷寒轉化而來的溫病,則按照傷寒的方法治療;治療溫疫的方法,與春溫相同,但要加上治療瘟疫的藥物。

一年之中,大人小孩疾病症狀都相似,這就是溫疫。四季都有不正之氣,春夏也有寒冷的時候,秋冬也有溫熱的時候。人們感染疫癘之氣,所以一年之中,疾病不分大人小孩,症狀都相似,這就是時行之氣,俗稱天行。老君神明散、務成子螢火丸、聖散子、敗毒散主治。這是治療春溫轉化為瘟疫的方法。如果夏天暑熱造成瘟疫,秋天瘟疫,冬天寒冷造成瘟疫,都不能用相同的治療方法,要根據季節來治療。總之,一年之中,大人小孩疾病症狀都相似,就叫做瘟疫,例如瘧疾、腹瀉相似,咽喉病相似,紅眼病相似,都是瘟疫,都是因為時行之氣而引起的,而不是自己受寒感冒引起的。

春天應該溫暖,但寒冷之氣侵犯,則邪氣犯肝,升麻解肌湯主治;夏天應該炎熱,但寒冷之氣侵犯,則邪氣犯心,射干湯、半夏桂枝甘草湯選用;秋天應該涼爽,但反而是大熱之氣侵犯,則邪氣犯肺,溫熱相搏,民眾多患瘧疾,宜用白虎加蒼朮湯,煎茵陳湯調五苓散;冬天應該寒冷,但反而是大熱之氣侵犯,則伏藏的寒邪變為溫熱,宜用葳蕤湯。土沒有正名,因火而得名,應該根據經絡來選藥。這是治療四季溫氣的方法,溫疫都用相同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