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七 (6)
卷十七 (6)
1. 濕病十八條
又曰: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雍曰:大抵濕家不可下也。初虞氏曰:發汗下之死,謂誤作傷寒治而汗下之也。
問曰:中濕、風濕,脈何以辨?雍曰:脈沉而緩者,曰中濕;脈浮惡風者,曰風濕。中濕無風脈故也。
問曰:何謂濕溫?王叔和曰:傷寒濕溫,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搏,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支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汗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黃而色變,名曰重暍。如此死者,醫殺之也。朱氏曰:濕溫多汗,頭目痛苦,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足太陰經。(余上下文同)雍曰:白虎加蒼朮湯主之。活人書載中濕、風濕、濕溫三種之外,尚缺寒濕痹,今續附於後。濕痹謂緩風濕痹,亦云濕風,非風溫也。
仲景曰: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常氏云:可五苓散。雍曰:濕病汗不出者,寒濕在裡不解也;凡濕家發黃者,宜五苓散。
又曰:濕家病在頭中寒濕,則頭痛鼻塞而煩;內藥鼻中則愈。其詳見上。
千金方曰: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如錐刺刀剜,七物附子湯主之。
又曰:濕風體痛如折,肉如錐刺刀所刺,八物附子湯。
白話文:
另外說,濕氣重的病人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結果出現額頭冒汗、輕微喘氣、小便正常(一說小便不順暢),就會死亡。如果腹瀉不止,也會死亡。張雍說,一般來說,濕氣重的病人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初虞氏說,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會導致死亡,這是指把濕病誤認為傷寒來治療,用了發汗或瀉下的方法。
問:感受濕邪引起的病症,像是中濕和風濕,要怎麼從脈象辨別?張雍說:脈象沉而緩慢的,叫做中濕;脈象浮而怕風的,叫做風濕。中濕沒有怕風的脈象。
問:什麼是濕溫?王叔和說,傷寒濕溫,是這個人平常就容易受濕邪侵擾,然後又因為中暑,濕邪和熱邪互相交戰,就會引發濕溫。病人會感到兩條小腿冰冷、腹部脹滿、胸悶、頭痛眼花、胡言亂語。治療要從足太陰經著手,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了,會導致說不出話、耳聾、不知道哪裡痛、全身發黃且臉色改變,這叫做重暍。出現這種情況而死亡,都是醫生害的。朱氏說,濕溫通常會多汗、頭痛眼花、胡言亂語,脈象會是陽脈濡弱、陰脈小而急。治療要從足太陰經著手。(以下內容和上下文意思相同)張雍說,可以用白虎加蒼朮湯來治療。《活人書》記載,除了中濕、風濕、濕溫這三種,還缺了寒濕痹,現在補在後面。濕痹是指比較慢性的風濕痹,也可以說是濕風,但不是風溫。
仲景說,傷寒發汗之後,全身和眼睛發黃,那是因為寒濕在身體裡面沒有解決。所以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應該要從寒濕著手治療。常氏認為可以用五苓散。張雍說,濕病如果不出汗,是寒濕在身體裡面沒有解決。凡是濕氣重的病人發黃,都應該用五苓散。
又說,濕氣重的病人,如果病邪在頭部,是寒濕引起的,就會頭痛、鼻塞、心煩。把藥放進鼻孔裡面就可以治好,詳細情況可以參考前面內容。
《千金方》說,濕痹緩慢而像風一樣,身體疼痛,好像要斷掉一樣,又好像被錐子刺、刀子剜一樣,可以用七物附子湯來治療。
又說,濕風導致身體疼痛像要斷掉一樣,肌肉像是被錐子刺、刀子割一樣,可以用八物附子湯。
2. 中暍六條
仲景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金匱要略曰: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雍曰:亦有惡風者,謂汗太多也。
又曰: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要略曰:瓜蒂散主之。
又曰: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龐氏曰:宜大小橘皮湯。大橘皮湯治動氣在下不可發汗者;小橘皮湯主手足逆冷嘔噦,即二味生薑橘皮湯。
問曰:中暑、中暍、熱病,何以別之?雍曰:冬傷於寒,因暑氣而後發者,為熱病;冬不傷於寒,而夏傷於暑,為中暑。中暑即中暍也,皆太陽經受病。故熱病正為傷寒,而中暑為與傷寒相似。活人書曰:夏月發熱惡寒、頭疼、身體肢節痛重,其脈洪盛者,熱病也;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其脈微弱者,中暑也。大抵中暑與熱病外症相似,但以脈盛脈虛別之。甲乙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傷寒肢節痛重,其脈洪盛,按之有力,此冬月感寒深,至夏發耳。中暑則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但覺倦怠,四肢卻不痛重;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其厥逆惡寒者,橘皮湯主之。頭痛惡寒、心煩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為最良。
問曰:中暑何故洒洒然毛聳惡寒?朱氏云:經曰:「四時八風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近人不問中熱暑,或作熱病法治之,復用溫熱藥,必致發黃斑出,更為蓄血,尤宜戒之。
問曰:熱病、暑病、暍病三者異名,諸家不分,何如?雍曰:熱病亦可謂之暑,暍病亦可謂之暑。故時言熱,亦時言暑。其始則當有熱、暍二病,以其通可謂之暑,故有三名,是以難別。素問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以熱而言也。」
又曰: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此以暑而言也。二者其實一也。仲景、叔和曰:「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又曰: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此一病,或言暑,或言熱也。是以巢氏於傷寒之外,別出熱病一門,而首曰:「暑病者,熱重於溫也。」是熱病亦謂之暑也。龐安常復出暑病一篇,而取之實傷寒之熱病。又二家所載,皆以素問五臟熱病為主;是名同而實異也。惟朱氏分別熱病與中暑不相差互。然朱氏所謂熱病者,傷寒也;所謂中暑,即暍者是也。其意易明,不令人惑,當從朱氏名之。其他諸家所論,亦未嘗不同,名特異耳。
白話文:
中暍六條
張仲景說,太陽經受熱邪,就是中暍。患者會出汗、惡寒、發熱且口渴。金匱要略記載,白虎加人參湯可以治療。雍氏又說,有些患者會惡風,這是因為汗出太多。
另有一種情況,太陽經中暍,患者會發熱、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卻微弱。這是夏日受涼水侵襲,寒邪入侵肌膚所致。金匱要略記載,瓜蒂散可以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太陽經中暍,患者會發熱惡寒,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弦細虛弱遲緩,小便量少,渾身起雞皮疙瘩,手腳冰冷,稍微活動一下身體就發熱,張口呼吸,嘴唇乾燥,如果發汗,惡寒會加重;如果用溫針灸,發熱會加重;如果多次針灸,小便次數會增多。龐氏認為,應該服用大小橘皮湯。大橘皮湯治療氣滯在下不能發汗的症狀;小橘皮湯治療手腳冰冷嘔吐的症狀,也就是生薑橘皮湯。
有人問:中暑、中暍、熱病,如何區分?雍氏回答:冬天受寒,後來因為暑氣而發病的,稱為熱病;冬天沒有受寒,夏天受暑而發病的,稱為中暑;中暑也就是中暍,都是太陽經受病,所以熱病其實就是傷寒,而中暑則與傷寒相似。《活人書》說,夏日發熱惡寒、頭痛、四肢關節疼痛沉重,脈象洪盛有力的是熱病;夏日自汗惡寒、發熱口渴,脈象微弱的是中暑。總的來說,中暑和熱病的外部症狀相似,主要通過脈象的盛衰來區分。《甲乙經》說,脈象洪盛,身體卻寒冷,是得了傷寒;脈象虛弱,身體卻發熱,是得了傷暑。這是因為寒邪傷的是形體而不傷氣,所以脈象洪盛;熱邪傷的是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象虛弱。傷寒患者四肢關節疼痛沉重,脈象洪盛有力,這是冬天受寒邪侵襲嚴重,到夏天才發病;中暑患者則背部寒冷、面部污垢,手腳微微冰冷,煩渴口乾,只是感覺疲倦,四肢並不疼痛沉重,脈象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治中暑;如果出現厥逆惡寒,用橘皮湯;頭痛惡寒、心煩躁、心下痞滿,則五苓散最佳。
有人問:中暑為什麼會渾身起雞皮疙瘩、惡寒?朱氏解釋說:經書上說,人體受四時八風的影響。遇到寒邪,皮膚緊縮,腠理閉塞;遇到暑邪,皮膚舒張,腠理開洩。開洩則會感到寒涼,閉塞則會感到發熱悶脹。現代人不太區分中暑和中熱,有時用治療熱病的方法治療,又用溫熱的藥物,必然會導致黃疸、斑疹出現,甚至導致瘀血,應該特別注意。
有人問:熱病、暑病、暍病,三者名稱不同,各家醫書卻不區分,應該如何理解?雍氏回答:熱病也可以稱為暑病,暍病也可以稱為暑病,所以有時說熱,有時說暑,最初應該有熱病和暍病兩種病,因為它們可以統稱為暑病,所以有三種名稱,因此很難區分。《素問》說,熱病都是傷寒的一類,是用熱來稱呼的。
又說,夏至日以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夏至日以後發病的稱為暑病,這是從暑來稱呼的,兩者實際上是一種病。張仲景和王叔和說,中邪立即發病的稱為傷寒,沒有立即發病的,到春天變為溫病,到夏天變為暑病。
又說,辛苦勞累的人,春夏容易患溫熱病,這種病,有時說暑,有時說熱。因此,巢氏在傷寒之外,另立熱病一門,首先說,暑病比溫病熱邪更重,也就是說熱病也可以稱為暑病。龐安常也另立暑病一章,實際上是從傷寒中提取出來的熱病,兩家所記載的,都以《素問·五臟熱病》為主要依據,名稱相同,而實際上卻有所不同。只有朱氏將熱病和中暑區分開來,沒有混淆。
朱氏所說的熱病,就是傷寒;所說的中暑,就是暍病。他的意思很容易理解,不會讓人迷惑,應該採納朱氏的說法。其他各家所論,也並非完全不同,只是名稱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