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3)

1. 痓痙二十六條

問曰。痓病其詳何如。孫真人曰。太陽中風。重感於寒濕。則變痓。痓者口噤不開。背張而直。如發癇之狀。搖頭馬鳴。腰反折。須臾十數發。氣息如絲。汗出如雨。時有脫。易得之。雍曰。此即正謂之痙也。痙同他病而有。初無本病。或因中風而痙。或因傷寒而痙。或因痓而加痙。其用藥皆相類。大抵葛根續命也。

問曰。婦人小兒多作痓。何也。孫真人曰。新產婦人。及金瘡血脈虛竭。小兒臍風。大人濕溫。得痙風者。皆死。又熱病。熱入腎中為痓。小兒病癇。熱甚亦為痓。雍曰。此二者。可治之痓也。

問曰。風喑似痙何如。孫真人曰。凡風喑。暴屍厥。及鬼魘不寤。久厥或癲。皆與痙相類。宜精察之。雍曰。風喑暴屍厥。鬼魘不寤。皆冥冥不知人。皆似痓。癲癇似痙。賊風口噤而痙者。為風痙也。倉公當歸湯主之。龐氏曰。痓病臥不著席。小兒腰背去席二指。大人身側掌。

為難治。雍曰。難治。尚可治。非不治也。痓雖強直。不至加痙。則幸矣。亦見有反張過掌而愈者。嘗見口噤似痙。略知人事。但坐而順掣腰脊仰倒者。亦風痓也。服倉公當歸湯而愈。

問曰。痓痙二字相混。以經別之何如。雍曰。素問四十五篇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痛腫痙。此非足太陽之疾而言痙。故全元起本作痙。蓋諸經有痙。獨足太陽有痓也。

問曰。巢氏分風痓。傷寒痓。何也。雍曰。靈樞云。熱病不可刺者九。二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噤齘也。此傷寒痓也。

又曰。風痙。身反折見。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此風痓也。靈樞有痓二。故巢氏亦分二痓。嘗見熱病汗後發痓。亦服桂枝加栝蔞湯而愈。經言熱而痓者死。必謂未汗而痓。其熱甚有異耳。

雍曰。龐氏言若汗出太多。因而熟寐。汗為冷濕之氣。復著太陽經。故發痓。朱氏言先因傷風。後感寒濕而致痙。二者皆謂先因病變而為痓者。皆痙之一症。如前仲景言。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發熱汗出。不惡寒者。乃痓之正病也。

朱氏又曰。朮附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八味白朮散、桂枝煮散。可選而用之。其感疾既非一端。固當依症選用也。然痓痙二病。終緣二字差誤。諸書鮮有曉然無疑者。所以近世無端確之論。幸而用藥二病不甚相遠。不然。大誤也。雍深取朱氏治柔痓。用桂枝加葛根湯。

龐氏治剛痓。用葛根加麻黃湯。叔和治太陽病。欲作剛痓。用葛根湯。熱甚而痓。用栝蔞桂枝湯。大抵皆宜續命湯。而千金以此治痙。朱氏以治二痓。不同。此復不須疑。痓痙皆用。惟無汗者可用也。

雍曰。二病亦多有之。各為傷寒治。或為風治。故不愈。風猶近之而未的也。雍親見者數人。略言其狀。一人初如傷寒。三數日後。冥冥不知人。亦似柔軟。不甚強直。惟忘記口噤不口噤。雍謂此痓也。又一人初亦如傷寒。數日後。時作角弓反張。作則口噤不知人。罷則略知人而困。雍謂此痙也。

白話文:

[痓痙二十六條]

問: 痓病到底是什麼樣的?

孫真人說: 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又同時感受寒濕之氣,就會轉變成痓病。痓病的症狀是嘴巴緊閉無法張開,背部僵硬挺直,像癲癇發作一樣,頭搖晃像馬在嘶鳴,腰部向後反折,一陣一陣地發作,發作時呼吸微弱像絲線一樣,汗如雨下,有時會虛脫,容易得到這種病。

雍說: 這就是所謂的痙病。痙病會和其他疾病同時出現,本身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病。可能是因為中風而導致痙病,也可能是因為傷寒而導致痙病,或者因為痓病加重而變成痙病。治療這些情況使用的藥物都差不多,大多是葛根續命湯之類的。

問: 婦女和小孩比較容易得痓病,這是為什麼?

孫真人說: 剛生產的婦女,或因為外傷失血過多導致身體虛弱的人,還有小孩因臍帶感染風邪,以及成人感染濕溫等情況,如果得了痙風,通常都會死亡。另外,熱病如果熱邪侵入腎臟也會變成痓病。小孩的癲癇病,如果發熱嚴重也會變成痓病。

雍說: 這兩種情況的痓病,都是可以治療的。

問: 風邪導致的喑啞症狀和痓病很像,是怎麼回事?

孫真人說: 凡是風邪導致的喑啞、突然昏厥、或者鬼壓床無法醒來、昏厥太久或癲癇等情況,都和痓病很相似,應該仔細分辨。

雍說: 風邪導致的喑啞、突然昏厥、鬼壓床無法醒來,都是昏迷不醒,不省人事,這些症狀都和痓病相似。癲癇也和痓病相似。風邪導致的嘴巴緊閉而出現痙攣的,屬於風痙。可以使用倉公當歸湯治療。龐氏說,痓病患者躺在床上身體無法貼床,小孩的腰背會離床約兩指寬,大人則是身體側邊與床面之間能伸入手掌。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療。

雍說: 難治,還是可以治療的,並非無法醫治。痓病雖然會使身體僵硬挺直,但如果沒有加重變成痙病,就比較幸運。也看過有身體向後反折超過手掌寬度而痊癒的。也看過嘴巴緊閉像痙攣,但是還略知人事,只是坐著身體會向後仰倒的,這也是風痓,服用倉公當歸湯就能治好。

問: 痓和痙這兩個字常常混用,要如何區分它們?

雍說: 《素問》四十五篇說,手陽明經和少陽經的氣機逆亂,會導致喉嚨腫痛,發生咽喉阻塞,甚至痙攣。這裡所說的痙並非足太陽經的疾病。因此全元起將此處的痙字作為標準。因為各經都可能發生痙,只有足太陽經會發生痓。

問: 巢氏將痓分為風痓和傷寒痓,是為什麼?

雍說: 《靈樞》記載,有九種熱病不能用針灸治療,其中第二種是「熱而痙者死」,也就是腰部折彎、抽搐、牙關緊閉。這就是傷寒引起的痓。另外,《靈樞》還記載,風痙會使身體向後反折,治療時要針刺足太陽經、膝膕窩和血絡放出瘀血。這就是風痓。《靈樞》裡有兩種痓的說法,所以巢氏也將痓分為兩種。我曾經看過熱病發汗後出現痓病,服用桂枝加栝蔞湯痊癒的案例。《靈樞》說「熱而痙者死」,應該是指沒有發汗就出現痓病,而且發熱非常嚴重的情況。

雍說: 龐氏認為,如果汗出太多,導致睡得太熟,汗液變成冰冷的濕氣,再次侵襲太陽經,就會引發痓病。朱氏認為,是因為先受風邪侵襲,之後又感受寒濕之氣而導致痙病。這兩者都是指先因疾病變化而導致痓病,這都屬於痙的一種症狀。就像仲景所說,太陽病如果發熱不出汗,反而怕冷;或者發熱出汗但不怕冷,這才是痓的典型病症。

朱氏又說: 朮附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八味白朮散、桂枝煮散等藥方可以選擇使用。由於導致疾病的原因不同,應該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藥方。然而,痓和痙這兩種病,最終還是因為這兩個字的差異造成了誤解,許多醫書很少能清楚解釋清楚,所以近代沒有確定的說法。幸好這兩種病使用的藥物相差不大,不然就誤診了。雍認為朱氏治療柔痓用桂枝加葛根湯比較好。

龐氏治療剛痓用葛根加麻黃湯比較好。叔和治療太陽病,即將要發生剛痓時,使用葛根湯。發熱嚴重而導致痓病,用栝蔞桂枝湯。大致上都適合使用續命湯。《千金方》用續命湯來治療痙病,朱氏用來治療兩種痓病,用法不同,這裡不需要懷疑。痓病和痙病都可以使用續命湯,只有沒有汗的才能用。

雍說: 這兩種病也經常出現,有的被當作傷寒來治療,有的被當作風邪來治療,所以無法治癒。當作風邪治療還算接近,但並不完全正確。我親眼見過幾個人患病的情況,簡單說一下:一個人開始像傷寒,幾天後昏迷不醒,身體柔軟,不是很僵硬,只忘記是不是嘴巴緊閉。我認為這是痓病。另一個人開始也像傷寒,幾天後,時不時出現身體向後反張,發作時嘴巴緊閉不省人事,結束後就稍微清醒但很疲憊。我認為這是痙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