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3)

1. 狐惑並䘌病十條

金匱要略曰。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王叔和曰。其氣如傷寒。活人書曰。名狐惑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千金同。病源曰。或因傷寒而變成此疾。

又曰。蝕於上部則聲喝。(一作嗅。金匱作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千金同)

又曰。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淹洗之。

千金又曰。此由溫毒氣所為也。(病源作濕毒者所為。誤。)

又曰。蝕於肛者。雄黃散熏之。(千金同)外熏法。宜用千金也。

又曰。其人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叔和曰。黃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千金云。治狐惑。當用黃連燻草湯。叔和曰。病人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其肛陰。蝕上為惑。蝕下為狐。狐惑。並用豬苓散主之。

千金曰。此由濕毒氣。(濕當作溫)然濕所為者。狐惑正病也。

又曰。傷寒不發汗。變成狐惑。狐惑者。此自傷寒氣而變也。

又曰。䘌病與狐惑百合濕溫之病鬼魅皆相似。宜精察節氣。其新故二氣相搏。成此病也。

活人書曰。狐惑傷寒。與濕䘌。皆蟲證。初得狀如傷寒。或因傷寒成此疾。雍曰。狐惑與䘌。雖是兩疾。治法不相遠矣。

又曰。大抵傷寒病。腹內熱入食少。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蝕人五臟。及下部為䘌病。其候齒無色。舌上盡白。甚者唇黑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蟲蝕其肛。爛見五臟則死。當數看其上下唇。上唇有瘡。蟲蝕其臟。下唇有瘡。蟲食其肛也。殺人甚多。因下利而得。治䘌。

桃仁湯、黃連犀角湯、雄黃銳散主之。雍曰。常見有舌上齶成瘡。不止唇而已。病源作上唇內。下唇內為當。

雍曰。狐惑之䘌病。亦多有之。因醫者既汗又吐。或又下。或利小便。亡津液太過。熱毒內攻。臟腑枯焦。蟲不得安。故上下求食。亦有不發汗。內熱焦枯而成者。凡人之喉及陰肛常有。是皆比其他肌肉最津潤處。故蟲緣津潤而食之。䘌病又不止因傷寒而成。多自下感之。因居濕地。

下利不止。日久者。必得依朱氏服湯。用銳散。若在肛外可見。用蘆薈龍膽塗之尤妙。然必先湯內攻。而後淋洗外塗也。夏秋之交。小兒因下利。感此疾尤多。當須淋洗肛外。頻視之。見細紅點初有十數。即急治之。稍遲則增多。經夕即十數倍。如倉卒不能辨。只先以蘆薈加小豆以塗之。

他藥能殺蟲而不能毒人者亦可用。醫工不識。誤小兒甚多。若夫湯淹法屢驗。

白話文:

狐惑與䘌病十條

《金匱要略》說,狐惑病的症狀像傷寒。王叔和說,它的氣候也像傷寒。《活人書》說,狐惑傷寒的症狀是默默想睡,眼睛閉不上,躺臥坐起都不舒服。喉嚨受損叫惑,陰部受損叫狐。不想吃東西,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噁心,臉色忽紅忽白忽黑。《千金要方》和《病源》也記載了這種病,說可能是由傷寒轉變而來。

如果病在上部,聲音會沙啞(或說鼻塞,《金匱要略》說是聲音沙啞)。用甘草瀉心湯治療。(《千金要方》也這樣記載)

如果病在下部,就會咽喉乾燥,用苦參湯浸洗。

《千金要方》又說,這是溫毒之氣引起的。(《病源》說是濕毒,有誤。)

如果肛門受損,用雄黃散熏洗。(《千金要方》也這樣記載)外熏的方法,《千金要方》記載的比較好。

患者脈象平緩無熱,略微煩躁,只想躺著,出汗。發病三四天,眼睛發紅像鴿子眼;七八天,眼角發黑(叔和說是黃黑色)。如果能吃東西,說明膿已形成,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千金要方》說,治療狐惑,要用黃連燻草湯。叔和說,病人可能是從呼吸道往上侵蝕到咽喉,也可能是從下焦侵蝕到肛門和陰部。上部受損叫惑,下部受損叫狐。狐惑病都可用豬苓散治療。

《千金要方》說,這是濕毒之氣(「濕」應作「溫」)或溫邪引起的,狐惑是正病。

又說,傷寒不發汗,就會變成狐惑。狐惑是由傷寒之氣轉變而來的。

又說,䘌病與狐惑、百合濕溫等病,以及鬼魅作祟的症狀都很相似,要仔細觀察節氣,是新舊兩種邪氣相搏而成的。

《活人書》說,狐惑傷寒和濕䘌都是蟲證,初期症狀像傷寒,或者是由傷寒引起的。雍氏說,狐惑與䘌雖然是兩種病,但治療方法相差不大。

總的來說,傷寒病症中,腹部內熱,食慾減少,腸胃空虛,三種蟲子就會出來覓食,侵蝕人的五臟六腑,侵蝕到下部就成了䘌病。症狀是牙齒沒有光澤,舌苔全白,嚴重者嘴唇發黑,長瘡,四肢沉重,昏昏欲睡,蟲子侵蝕肛門,如果五臟都被腐蝕就會死亡。要仔細觀察上下嘴唇,上唇長瘡是蟲子侵蝕五臟,下唇長瘡是蟲子侵蝕肛門。這種病致死率很高,常因腹瀉而起。治療䘌病,可用桃仁湯、黃連犀角湯、雄黃銳散。雍氏說,常見舌頭和上顎也長瘡,不只是嘴唇。病源說上唇內、下唇內長瘡才是正確的。

雍氏說,狐惑伴發䘌病的情況也很多,因為醫生過度汗吐下利,或小便過多,損失津液太多,內熱毒邪攻伐,臟腑枯焦,蟲子無處藏身,所以到處覓食。也有一些不發汗,內熱枯焦而發病的。人的喉嚨和陰部肛門處,總是比其他肌肉潮濕,所以蟲子就依附潮濕的地方而生存。䘌病也不只是因為傷寒引起的,很多是由下而感,居住潮濕之地,腹瀉不止,時間長了,必須服用朱氏湯劑和銳散。如果肛門外可見蟲子,用蘆薈龍膽塗抹效果最好。但是必須先內服湯藥攻邪,然後再外洗外塗。夏秋之交,小兒因腹瀉而患此病者很多,應當經常清洗肛門外,仔細觀察,如果看到細小的紅點,最初只有十幾個,就要立即治療,稍遲就會增多,一夜之間就會增加幾十倍。如果一時難以辨別,就先用蘆薈加赤小豆塗抹。

其他能殺蟲又不傷人的藥也可以使用。醫生不認識此病,誤診小兒的很多。至於湯藥浸洗的方法,屢試不爽。

2. 百合病十四條

千金論曰。百合病者。謂無經絡。百脈一宗。悉致病也。皆因傷寒病虛勞大病以後不平復。變成斯疾。其狀惡寒而嘔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當愈。其狀腹滿微喘。大便堅。三四日一大便。時復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當愈。其狀小便淋漓難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當愈。

各隨其症以治之。雍曰。孫氏著論。皆見於古書。獨此論中分三焦症。古無所見。豈其書亡乎。果分三焦。則各有所在。諸藥可治。不應仲景曰諸藥不能治。乃時用諸百合湯也。千金百合病餘論。則皆見於金匱矣。惟此一論有異。

金匱要略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然。欲臥。復不得臥。欲行。復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有寒。實無寒。如有熱。實無熱。口苦。小便赤。(千金云。至朝口苦。小便赤澀。)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

如有神靈所加者。百合之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其候於溺時即覺頭痛者。六十日乃愈。溺時頭不痛。淅淅然寒者。四十日愈。若溺時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症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症治之。千金。或病一月二十日後見其症者。

治之喜誤也。雍曰。此論有言不甚明處。今皆以千金論中字足之。又如一月二十日後症方出。則一月二十日之前為治。安得不誤。故千金論中治之喜誤四字。最為要切。論言其症者。謂溺時三症也。

叔和曰。百合之為病。其狀若默默。欲臥復不得臥。或如強健人。欲出行而復不能行。意欲得食復不能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飲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至朝口苦。小便赤黃。身形如和。其脈微數。百脈一宗悉病。各隨症治之。

金匱又曰。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千金曰。百合病見在於陰。而攻其陽。則陰不得解也。復發其汗。為逆也。見在於陽。而攻其陰。則陽不得解也。復下之。其病不愈。雍曰。

金匱之意。謂見陽當攻陰。若不攻陰而發其汗。則為逆。見陰當攻陽。若不攻陽而復下之。亦為逆。此為易明。千金言見陰攻陽。陰未解之間。不可復發汗。恐陽再受攻。故為逆。見陽攻陰。陽未解之間。不可復下之。恐陽再受攻。故為逆。其意難明。

又曰。治百合病。發汗後者。宜百合知母湯。外臺云。發汗已。更發者。下之已。更發者。吐之已。更發者。

又曰。治百合病。下之後者。宜百合滑石代赭湯。

又曰。治百合病。吐之後者。宜百合雞子湯。

又曰。治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宜百合地黃湯。

白話文:

百合病十四條

《千金要方》說,百合病是指沒有特定經絡,全身經脈都受影響而致病。都是因為傷寒、虛勞、大病之後沒有痊癒,轉變成這種疾病。症狀是惡寒嘔吐的,病在上焦,二十三日應該痊癒;症狀是腹部脹滿、呼吸略微急促、大便秘結,三四日才大便一次,有時又略微稀溏的,病在中焦,六十三日應該痊癒;症狀是小便淋漓不盡的,病在下焦,三十三日應該痊癒。

要根據不同的症狀治療。雍公說,《孫氏病論》等內容都見於古書,唯獨這篇論述中將病症分為上中下三焦,古書中沒有這樣的記載,難道是那些書失傳了嗎?如果真的分三焦,那各有所在,用藥就能治療,不應該像《傷寒雜病論》中說的「諸藥不能治」。所以當時才使用各種百合湯。其他關於百合病的論述,都可以在《金匱要略》中找到,只有這篇論述不同。

《金匱要略》說,百合病是全身經脈都受影響而致病。想吃東西卻吃不下,常常默默不語;想睡覺卻睡不着;想走動卻走不動;有時飲食還好,有時聞到食物的氣味就噁心;好像有寒邪卻沒有寒邪,好像有熱邪卻沒有熱邪;口苦,小便赤色(《千金要方》中說,早上起來口苦,小便赤澀)。諸藥都不能治療,服藥反而加重病情,引起嘔吐腹瀉。

好像有神靈作祟一樣。百合病患者形體如常,脈象微弱而數,小便時感到頭痛的,六十日才能痊癒;小便時頭不痛,只是瑟瑟發冷的,四十日痊癒;小便時感到輕鬆舒暢,只是頭暈的,二十日痊癒。有的症狀在發病前就預見了,有的發病四五天後出現,有的發病二十天或一個月後才略微顯現,都要根據不同的症狀治療。《千金要方》中提到,有的病發一個月二十天后才出現症狀,治療它容易出錯。雍公說,這篇論述有些地方不太清楚,現在都根據《千金要方》中的文字補充完整。又比如說,一個月二十天后症狀才出現,那麼一個月二十天之前也在治療,怎麼能不犯錯呢?所以《千金要方》中「治之喜誤」四字,最為重要。論述中提到的症狀,指的是小便時的三種症狀。

巢元方說,百合病的症狀是默默不語,想睡卻睡不着,或者像很健康的人,想出門卻走不動;想吃東西卻吃不下,有時飲食還好,有時聞到食物的氣味就噁心;好像有寒邪卻沒有寒邪,好像有熱邪卻沒有熱邪;早上起來口苦,小便赤黃;形體如常,脈象微弱而數;全身經脈都受影響而致病,要根據不同的症狀治療。

《金匱要略》又說,百合病出現在陰證的,用陽法治療;出現在陽證的,用陰法治療。如果出現陽證卻用攻陰的方法,又發汗,這是逆治;出現陰證卻用攻陽的方法,又下瀉,這也是逆治。《千金要方》說,百合病出現在陰證,卻攻其陽,那麼陰證就不能解決,又發汗,這是逆治;出現在陽證,卻攻其陰,那麼陽證就不能解決,又下瀉,病情就不能痊癒。雍公說,

《金匱要略》的意思是,見到陽證應該攻陰,如果不攻陰而發汗,就是逆治;見到陰證應該攻陽,如果不攻陽而下瀉,也是逆治。這很容易理解。《千金要方》的意思是,見到陰證攻陽,陰證還沒有解決之前,不能再發汗,恐怕陽氣再次受損,所以是逆治;見到陽證攻陰,陽證還沒有解決之前,不能再下瀉,恐怕陽氣再次受損,所以是逆治。它的意思很難理解。

又說,治療百合病,發汗後,應該用百合知母湯;《外台秘要》說,發汗後,病情再次發作,就應該下瀉;下瀉後,病情再次發作,就應該嘔吐;嘔吐後,病情再次發作,就應該……

又說,治療百合病,下瀉後,應該用百合滑石代赭湯。

又說,治療百合病,嘔吐後,應該用百合雞子湯。

又說,治療百合病,沒有經過嘔吐、下瀉、發汗,病情仍然像開始一樣,應該用百合地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