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五 (1)
卷十五 (1)
1. 卷十五
2. 瘀血圊血便血十一條
仲景曰: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屬桂枝湯;外解已,血未下,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雍曰:小便不利,不可攻也。
又曰: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而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宜下之,以抵當湯主之。
又曰: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滿,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常氏云:小便不利,無血者,與五苓散。
又曰: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又曰:陽明症,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又曰:病人無表裡症,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脈經云: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又曰: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此熱在膀胱,必便血也。常氏曰:宜用桃核承氣湯、芍藥地黃湯。雍曰:宜先犀角地黃湯。
又曰: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可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常氏云:便血者,可黃芩湯。雍曰:熱已除者,畏黃芩。
又曰: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常氏云:可柏皮湯。
又曰: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也。
雍曰:凡病各有輕重,治病用藥,亦有輕重;且如瘀血一症,用抵當湯,依法如此,不可易也;若其血症輕,或治之早者,亦不須用,只服犀角地黃湯;血症稍重,及治之瘥遲者,則用桃核承氣湯;其重及治之遲者,方用抵當湯丸;抵當湯丸是十分之藥,輕病不宜用也,用他藥仿此。
白話文:
瘀血、圊血、便血十一條
張仲景說:太陽病(感冒)沒有好轉,熱邪結聚在膀胱,病人像發狂一樣,便血了,血排出來病情就好轉。如果其他症狀沒有好轉,還不能攻邪,應該先治好外感,服用桂枝湯。外感治好了,血還沒下來,只是小腹脹痛,才能攻邪,服用桃核承氣湯。雍氏說:小便不利,就不能攻邪。
又說:太陽病六七天,表證(感冒症狀)還在,脈象微弱而沉,反而沒有胸痛,病人發狂,這是熱邪在下焦,小腹應該硬脹,但小便通暢,便血後就好了。這是因為太陽經循行路線的關係,瘀熱停留在裡邊,所以應該瀉下,用抵當湯治療。
又說:太陽病,身體發黃,脈象沉而結實,小腹硬脹,小便不利,這是沒有便血;小便通暢,病人像發狂一樣,這是便血的證據,用抵當湯治療。常氏說:小便不利,沒有便血的,用五苓散。
又說:傷寒有熱邪,小腹脹滿,應該小便不利,現在反而通暢,這是因為有便血,應該瀉下,不要用其他藥物,用抵當丸。
又說:陽明症(一種熱病),病人愛忘事,必定有瘀血。這是因為本來就有陳舊瘀血,所以愛忘事。大便雖然硬,但反而容易排出,顏色一定是黑的,應該用抵當湯瀉下。
又說:病人沒有表裡症狀(既沒有感冒症狀也沒有內臟症狀),發熱七八天,雖然脈象浮數(脈象浮而快),可以瀉下。假使已經瀉下,脈象仍然很快沒有好轉,而且合併有發熱、消穀善飢(吃得多,消化得快,又餓),持續六七天,沒有大便,這是瘀血,應該用抵當湯。脈經上說:如果脈象仍然很快沒有好轉,而且瀉下不止,必定是熱邪合併,大便排出膿血。
又說:少陰病(一種寒邪導致的病)八九天,全身手腳都熱,這是熱邪在膀胱,必定會便血。常氏說:應該用桃核承氣湯、芍藥地黃湯。雍氏說:應該先用犀角地黃湯。
又說:傷寒,發熱少,厥冷(四肢冰冷)明顯,指頭冰冷,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煩躁好幾天,小便通暢顏色發白,這是熱邪已經清除。想吃東西了,病就好了。如果厥冷(四肢冰冷)並嘔吐,胸脅部脹滿,以後必定便血。常氏說:便血的,可以用黃芩湯。雍氏說:熱邪已經清除的,忌諱黃芩。
又說:淋病(泌尿系統疾病)不能發汗,發汗必定會便血。常氏說:可以用柏皮湯。
又說:太陽病,用火熏烤,沒出汗,病人必定煩躁,等到經絡不通暢,必定會下血。
雍氏說:凡是疾病都有輕重,治療疾病用藥,也有輕重。比如說瘀血這種症狀,用抵當湯,按這個方法來用,不能更改。如果血症輕,或者治療得早,也不需要用,只服用犀角地黃湯。血症稍微重,或者治療得比較遲,就用桃核承氣湯。血症很重,而且治療得晚,才用抵當湯丸。抵當湯丸是十分猛烈的藥,輕病不宜使用。其他藥物也以此類推。
3. 衄血吐血十條
仲景曰: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又曰: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雍曰:麻黃湯發其汗,則熱越而出,其衄必輕。(怡雲子云:若依時發汗,則不衄矣!脈浮緊,當用麻黃湯發汗,非致衄後用也。衄則愈矣。)
又曰: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又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常氏云:疑字誤也。設鬚髮汗,當用麻黃湯。不然,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取其小汗出而已。雍曰:此症不言有汗無汗,故後人用藥有疑。然反復詳讀,似無可疑者。衄家固當用麻黃湯。仲景以病仍在表,雖當發汗;而里症不大便六七日,既不敢用承氣攻裡,亦不敢用麻黃大發汗。故止用桂枝逐表邪。表解若見里症,待其可下,復用承氣攻之也。此不用麻黃之意。若頭痛者必衄六字,是此症中一小變症。仲景不言治衄法。蓋此症其初里症似重,故仲景初欲與承氣湯。後言仍在表者,是表症亦輕也。表輕則衄。衄則表當解,不必用藥。雖桂枝亦不當服。當移「宜桂枝湯」四字於「當鬚髮汗」之下看,則意亦明矣!
又曰:陽明病,口鼻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常氏云:宜黃芩芍藥湯。
又曰: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常氏曰:可黃芩湯。
又曰: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則吐水。雍曰:此有衄、渴、吐水三症。故龐氏先五苓散以止渴,次用竹葉湯以止煩。煩止則衄退矣!
問曰:仲景言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此皆用麻黃湯,何也?雍曰:王仲弓言久衄之家,既已亡血,故不可汗。今緣失發其汗致衄,當分其津液乃愈。此論固已當。又龐氏之言為甚明。其言曰:脈浮緊無汗,服湯未中病;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小衄而脈尚浮者,宜麻黃湯。衄已脈微者,不可再行也。此分有汗無汗、麻黃桂枝、脈浮脈微,最為當理。以是論之,則小衄者,有發汗分津液之理。大衄者,病必自解,當聽之。惟慮其衄不肯止,則依活人書以藥止之。若小衄發汗無汗,則反成大衄也。
仲景曰: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雍曰:常氏用芍藥地黃湯,以治上竭,而不治下厥。雍謂下不厥,則上不竭。必先以當歸四逆湯治下厥。仍灸太谿穴、三陰交、湧泉穴,以止少陰之厥。或三陰交難取,則太谿、湧泉尤奇。
白話文:
衄血吐血十條
張仲景說,太陽病,脈象浮而緊,發燒渾身無汗,自行鼻出血者反而會痊癒。
又說,傷寒,脈象浮而緊,沒有發汗,因而導致鼻出血的,用麻黃湯治療。雍公說,麻黃湯能發汗,則熱邪隨著汗排出,鼻出血的症狀就會減輕。(怡雲子說:如果能及時發汗,就不會鼻出血了。脈象浮而緊,應該用麻黃湯發汗,不是在鼻出血後才用。鼻出血後反而好了。)
又說,太陽病,脈象浮而緊,無汗,發燒,全身疼痛,八九天不痊癒,表證仍在,這就應該發汗。服藥後,症狀稍微減輕,病人感到煩躁,眼睛昏閉,嚴重者必然鼻出血,鼻出血後就痊癒了。這是因為陽氣太盛的緣故。用麻黃湯治療。
又說,傷寒六七天不大便,頭痛發熱的,用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就知道病邪不在裡,還在表。應該發汗。如果頭痛的人必然鼻出血,應該用桂枝湯。常氏說,「鬚髮汗」三個字是錯誤的,如果需要發汗,應該用麻黃湯,不然,就用桂枝湯和麻黃湯各半的方劑,只要微微出汗就可以了。雍公說,這個病症沒有說明是否有汗,所以後人用藥有所懷疑。但是仔細反覆閱讀,似乎沒有疑問。鼻出血的病人當然應該用麻黃湯。張仲景認為病邪仍在表,雖然應該發汗,但是裡證六七天不大便,既不敢用承氣湯攻裡,也不敢用麻黃湯大量發汗,所以只用桂枝湯來驅逐表邪。表證解除了,如果見到裡證,等可以瀉下時,再用承氣湯攻之。這就是不用麻黃湯的意思。「頭痛者必衄」六個字,是此病症中的一個小變證。張仲景沒有說明治療鼻出血的方法,因為這個病症的初期裡證好像比較嚴重,
所以張仲景最初想用承氣湯,後來說病邪仍在表,就是表證也比較輕。表證輕則鼻出血,鼻出血則表證應該會解除,不必用藥,即使桂枝湯也不應該服用。應該把「宜桂枝湯」四個字移到「當鬚髮汗」之下看,意思也就明白了。
又說,陽明病,口鼻乾燥,只想漱口不想吞咽,這必然會鼻出血。常氏說,應該用黃芩芍藥湯。
又說,脈象浮,發熱,口乾鼻燥,能吃東西的,就會鼻出血。常氏說,可以用黃芩湯。
又說,氣機阻滯在右側,不可以發汗,發汗就會鼻出血並且口渴,心裡煩悶,喝水就吐水。雍公說,這個病症有鼻出血、口渴、吐水三種症狀,所以龐氏先用五苓散止渴,然後用竹葉湯止煩,煩躁止了,鼻出血也就好了。
有人問,張仲景說鼻出血的病人不可以發汗,失血的病人不可以發汗,這些都用麻黃湯,為什麼呢?雍公說,王仲弓說久病鼻出血的病人,已經失血了,所以不可以發汗。現在是因未能發汗而導致鼻出血,應該調和津液就會痊癒。這個說法確實正確。龐氏的說法也很明晰,他說:脈象浮而緊,無汗,服用湯藥未中病,病人感到煩躁,眼睛昏閉,嚴重者必然鼻出血,輕微鼻出血而脈象仍然浮的,應該用麻黃湯;鼻出血後脈象微弱的,就不能再發汗了。這個區分了是否有汗,麻黃湯和桂枝湯,脈象浮和脈象微弱,是最符合道理的。根據這個說法,輕微鼻出血的,有發汗調和津液的道理;大量鼻出血的,病情必然會自行痊癒,應該聽之任之。只是擔心鼻出血止不住,就按照《活人書》用藥止血。如果輕微鼻出血,發汗後仍然無汗,反而會變成大量鼻出血。
張仲景說,少陰病,只是厥逆無汗,而強行發汗,必然會傷及血液,不知道會從哪裡流出來,或者從口鼻,或者從眼睛流出來,這就是所謂的下厥上竭,很難治癒。雍公說,常氏用芍藥地黃湯治療上竭,而不治療下厥。雍公認為下不厥,則上不竭,必須先用當歸四逆湯治療下厥,還要灸太谿穴、三陰交、湧泉穴,來止住少陰的厥逆。或者三陰交穴難以取穴,則太谿穴和湧泉穴尤其有效。
又說,咽喉閉塞,不可以發汗,發汗就會吐血,氣息微弱將絕,手足厥冷,想要蜷臥,不能自己保暖。龐氏說,乾薑甘草湯主治。常氏說,咽喉閉塞,可以用小柴胡湯。發汗吐衄的,用柏葉艾葉湯。氣息微弱,厥逆蜷臥的,用當歸四逆湯。雍公說,也應該灸三陰交、湧泉穴,來止住厥逆蜷臥,絕對不要服用小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