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四 (1)
卷四 (1)
1. 六經統論二十二問
問曰。傷寒三陽受病。傳經何如。素問三十一篇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未入於臟。可汗而已。
白話文:
有人問:傷寒病邪侵犯三陽經,傳經的順序是怎麼樣的?《素問》中有三十一篇相關記載。傷寒第一天,太陽經受病,所以會出現頭項疼痛、腰背強直的症狀。第二天,陽明經受病,陽明經主肉,其脈絡與鼻子相連,所以會出現發燒、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的症狀,而且無法入睡。第三天,少陽經受病,少陽經主膽,其脈絡循著脅肋,與耳朵相連,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耳聾的症狀。這三條陽經都受到了病邪的侵襲,病邪還沒有進入臟腑,此時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
問曰。三陰受病。傳經如何。素問曰。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問曰。三陰可下何如。仲景曰。三陰皆受病。已入於腑。可下而已。
白話文:
有人問:三陰受到疾病,那麼症狀在經絡上是如何傳變的呢?
《素問》中說:四天以後,太陰經受到疾病。太陰經的脈絡佈滿胃部,並聯繫於咽喉,所以腹部脹滿,而咽喉乾燥。五天以後,少陰經受到疾病。少陰經的脈絡貫通於腎臟,聯繫於肺臟,繫於舌根,所以口渴、舌頭乾燥。六天以後,厥陰經受到疾病。厥陰經的脈絡循行於陰器,並聯繫於肝臟,所以煩躁不安,陰囊縮小。
問曰。汗下系乎經。或系之日。何也。雍曰。日。猶經也。大抵受病。皆有常變。其經與日不相應者。則變也。循常則易治。既變則難通。然變當從證。常可從日。故素問又曰。若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此言常道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汗、下法是否與經絡相關?有人說與日期有關,這是為什麼呢?雍應道,日期猶如經絡一樣,疾病的發生,基本上會有規律性的變化。如果病證的變化與日期不符,這就是非常變化。循著常規,疾病容易治療;既已變化,就難以奏效。但是,變化要根據證狀來治療,常規可以根據日期治療。因此,《素問》又說,如果(病邪)還沒有超過三天,可以發汗來治療;(病邪)超過三天,可以瀉下治療。這說的是治療疾病的一般規律。
問曰。經言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何也。雍曰。六七日傳經皆遍。陰陽俱受病已。故重者死也。素問曰。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是也。故經又言。治之法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如是則五臟不通則死。通其臟脈。則病衰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經典中說,(病人的)死亡多在六七天之間,這是為什麼呢?雍回答說:六七天裡,經脈的傳導就都遍佈於全身了。陰陽都受到了病邪的傷害,所以病情加重的人就會死亡。《素問》中說: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到病邪的侵襲,營衛之氣運行不暢,五臟不通,這就會導致死亡。所以經典中又說:治療的方法就是要各自疏通其臟腑經脈,病邪就會一天天衰退。像這樣,如果五臟不通,就會死亡;疏通其臟腑經脈,病邪就會衰退。
問曰。經言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雍曰。此謂傷寒循常無變者。故素問曰。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
白話文:
有人問道:經書上說,傷寒的治癒時間都超過十天,為什麼呢?雍氏回答說:這指的是傷寒循著常規沒有變化的情況。所以《素問》中說:如果沒有兩次感受寒邪,那麼,巨陽病在第七天衰減,頭痛會略微好轉;陽明病在第八天衰減,身熱會略微好轉;少陽病在第九天衰減,耳聾的症狀會略微緩解;太陰病在第十天衰減,腹脹的症狀沒有變化,開始想吃東西;少陰病在第十一天衰減,口渴的症狀停止,但仍然沒有滿足感,舌頭乾燥,不久後有噴嚏;厥陰病在第十二天衰減,。
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此所以愈者。皆十日以上也。(仲景。十一日渴止下無不滿。十二日大氣皆去下有病人精神爽慧也。)
白話文:
肚子裡腫塊逐漸往下,大氣都排光了,病情逐漸康復。之所以能夠康復,都是十天以上服用了方藥的結果。(仲景:第十一天空腹不渴,大便通暢,沒有不滿。第十二天大氣都排光了,病人精神爽朗聰慧。)
問曰。十二日以上不愈者。何也。仲景曰。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後壞病證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成溫瘧。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於風。變為風濕。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溫熱。變為溫毒。為病最重也。
白話文:
提問:如果疾病超過十二天以上沒有好轉,這是什麼原因呢?
仲景回答:如果超過十三天以上,不管尺寸脈是沉陷或浮滑,都是大凶之兆。如果再受到其他病邪侵襲,轉變為其他疾病,就要根據後續的疾病證狀來治療。
如果脈象陰陽兩盛,又受到寒邪侵襲,會變成溫瘧。陽脈浮滑,陰脈濡弱,如果再遇到風邪,會變成風濕。陽脈洪數,陰脈實大,如果再遇到溫熱,會變成溫毒。溫毒是最嚴重的疾病。
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溫氣。變為溫疫。以此冬傷於寒。發為溫病。脈之變證。方治如說。(龐氏。溫疫作濕溫為當。)
白話文:
陽脈虛弱。陰脈顯得緊繃。再遇到溫熱之氣。就會變成溫疫。冬天的時候,寒邪傷人,到了春天或夏天就會發為溫病。脈象的變化以及證候,都應該依照前面所說的治療方法。(龐氏認為。溫疫應該當作濕溫來治療,比較恰當。)
問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王氏曰。巨大也。)何他。素問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皆有所屬)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又評熱論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也。
白話文:
有人提問道,傷寒病在第一天時,巨陽經就會受到影響,為什麼會這樣呢?王氏回答說,巨陽經是巨大的陽經,素問中記載,巨陽經是諸陽經的總稱,它和風府穴相連,所以是諸陽經氣的主人。另有評熱論記載,巨陽經主氣,所以它最先受到邪氣的侵犯。
問曰。兩感於寒者何如。素問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白話文:
有人問:同時受到寒邪侵襲的人會怎麼樣?《素問》說:人被寒邪所傷,就會生病發熱。發熱雖然很嚴重,但不會死。同時受到寒邪侵襲而生病的人,一定不能免於死亡。第一天,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生病,就會頭痛、口乾、煩躁、胸腹脹滿。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生病,就會肚子脹滿、全身發熱、不想吃飯、胡言亂語。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生病,就會耳朵聾了、陰囊縮小而厥,吃不進水,不認識人。第六天就會死亡。
問曰。素問又言三日乃死。何也。雍曰。即前所謂六日死也。何以言之。兩感之病。陰陽表裡兩經俱傳。至三日。則六經陰陽已傳盡。水漿不入口。不知人。是時五臟已盡傷。六腑已不通。營衛已不仁。如是之後。三日乃死。帝疑之。故再舉問。岐伯謂是時陽明之氣獨未盡。
白話文:
問的人說:「《素問》又說,病人發病後三天就會死亡,為什麼呢?」雍回答說:「您前面所說的六天死亡,是指病人發病後六天才死亡。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兩感之病,陰陽表裡兩經都受到感染和傳播。到了第三天,六經陰陽已經傳播終了。病人不願意進水進食,神智不清。這時,五臟已經完全受損,六腑已經完全不通,營衛之氣也不再運行。在此之後,病人再活三天就會死亡。」皇帝對此表示懷疑,所以再次發問。岐伯說,這時陽明之氣獨自沒有完全終了。
故又三日而後死。是以其言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夫不知人者。則兩感陰陽俱傳。三日之證也。陽明為諸經之長。其血氣盛。所以滋養諸經。其血氣已散入諸經者。各隨其經絕矣。其在陽明未散入諸經者。又須三日而後乃盡。
白話文:
因此,又過了三天之後才死去。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不知人是指兩感陰陽俱傳,是三天之中的徵兆。陽明是諸經之長,其血氣旺盛,所以滋養諸經。其血氣已經散入諸經者,各隨其經而絕。其在陽明未散入諸經者,又須三天才能完全散盡。
以是知六日者。三日傳陰陽諸經。又三日陽明之氣方盡。是為六日。而世之讀經者。以六日為陰陽再傳經而死。若陰陽尚能再傳。則不死矣。其曰三日死者。又別為陽明氣血隨邪而盡之說。與六日不相通。其誤甚矣。
白話文:
由此可知六天的意思。三天傳送陰陽到諸經。又三天陽明之氣才完全結束。這就是六天。而現在讀《傷寒論》的人,認為六天是陰陽再傳經而死亡。如果陰陽還能再傳,那麼就不會死亡了。那些說三天死亡的人,又特別把陽明經的氣血隨著邪氣而完全消失的說法,與六天不一致。他們的錯誤實在太大了。
問曰。傷寒獨傳足陰陽六經。何也。孫真人云。人有五臟。心肺二臟經絡。所起在手十指。肝腎與脾三臟經絡。所起在足十趾。夫風毒之氣。皆起於地。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中人必中於足。雍曰。此孫真人感風毒之論。傷寒之感。亦無以異也。
白話文:
問道:傷寒的病邪獨自傳播於足六陰陽經。為什麼呢?孫真人說:人有五臟,其中心肺二臟的經絡,起自於手十指,肝腎脾三臟的經絡,起自於足十趾。風毒之氣,都起於地面,地面上的寒冷暑熱風濕,都會變成蒸氣。人們的足常踩踏地面,因此中於傷寒病邪的人,必定是從足部開始。雍氏說:這解釋了孫真人感受風毒之論,傷寒的病機,也沒有什麼不同。
問曰。傷寒三陽受病。傳不傳可見否。仲景曰。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又曰。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白話文:
有人問:傷寒三陽受病,病情是否傳變,可以通過觀察症狀來判斷嗎?
仲景回答說:傷寒病的第第一天,太陽經受邪,如果脈象沉靜,就說明邪氣不傳變。如果病人想吐,煩躁不安,脈象數而急促,說明邪氣已經傳變了。
問曰。三陰經傳不傳可見否。仲景曰。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不受邪則不傳矣。
白話文:
提問:三陰經是否會傳變,從哪些現象可以觀察出來?
仲景回答:傷寒三天後,三陽經的寒邪已經到達極點,三陰經也應該受到邪氣侵襲。但如果病人反倒能吃東西而且不嘔吐,這說明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侵襲。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侵襲,則寒邪就不會傳變。
問曰。六經於臟腑何屬也。雍曰。足太陽。膀胱經也。足陽明。胃經也。足少陽。膽經也。此三腑者。皆為陽也。足太陰。脾之經也。足少陰。腎之經也。足厥陰。肝之經也。此三臟。皆為陰也。陽為表。陰為里。故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腎與膀胱也。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脾與胃也。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肝與膽也。
白話文:
有人問:「六經分別和哪些臟腑相對應?」雍回答說:「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這三腑經皆為陽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這三臟經皆為陰經。陽經在表,陰經在裏,所以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互相為表裡,即腎與膀胱相對應;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互相為表裡,即脾與胃相對應;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互相為表裡,即肝與膽相對應。」
問曰。願聞六經之所起。雍曰。本於靈樞之言。未可遽詳也。朱氏活人書可見。其略云。足太陽膀胱。起於目內眥。上頭。連於風府。分為四道。下項。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為經。太陽之經。為諸陽主氣。或中寒邪。必發熱而惡寒。緣頭項腰脊。足太陽經所過處。今頭項痛。腰脊強。身體疼。其尺寸脈俱浮者。故知太陽經受病。此其大略也。
白話文:
有人問:「我想知道六經的起源。」雍先生說:「這源自《靈樞》的說法,一時之間無法詳細說明。可以參考朱氏的《活人書》,裡面有簡單說明。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眼睛內眼角,向上經過頭部,連接到風府穴,分為四道,向下經過頸項,與正別脈上下六道並行,在背部運行,與身體相連,而成一經。太陽經是諸陽主氣。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必然發熱惡寒。頭、頸、腰、脊、足太陽經經過的地方,現在頭頸疼痛、腰脊強硬、身體疼痛,其尺寸脈都浮起,所以知道是太陽經受病。這是一個概略的說明。」
問曰。陽明經何如。朱氏曰。足陽明胃之經。從鼻起。挾於鼻。絡於目。下咽。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蓋諸陽在表。陽明主肌肉。絡於鼻。故病人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其脈尺寸俱長者。故知陽明經受病。
白話文:
有人問:「陽明經是什麼性質的經絡?」朱氏答道:「足陽明胃經。從鼻子上開始,沿著鼻樑走向鼻翼,並連繫眼睛,然後向下進入咽喉,分為四條正脈和六條別脈,分別在腹上行走,並遍及全身各處,就像網子一樣連繫著身體。由於所有的陽經都分佈在身體表面,而陽明經主要分佈在肌肉上,所以連繫著鼻子。因此,當陽明經生病時,患者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澀、無法入睡等症狀。如果把脈時發現寸口和尺口的脈象都比較長,那麼就可以知道陽明經生病了。」
問曰。少陽經何如。朱氏曰。足少陽膽之經。起目外眥。(外當作銳)絡於耳。分為四道。下缺盆。循於脅。並正別脈六道上下。主經營百節。流氣三部。故病人胸脅痛而耳聾。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尺寸俱弦者。知少陽經受病也。
白話文:
問道:少陽經的運行情況如何?朱氏說:足少陽膽經,起於眼角外側,絡於耳,分為四條支脈,下行於缺盆,循行於脅部,並與正別脈六道上下相合,主司運轉百節,流注三部。所以病人會出現胸脅疼痛、耳聾,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伴嘔吐,其脈見(寸、關、尺)尺寸脈俱弦者,知曉少陽經受到病邪侵襲。
問曰。太陰經何如。朱氏曰。足太陰脾之經。為三陰之首。其脈布於脾胃。絡於嗌喉。故病人腹滿而嗌乾。其脈尺寸俱沉細者。知太陰經受病也。
白話文:
有人問:太陰經是甚麼樣的?朱氏答道:足太陰脾經是三陰(少陰、厥陰、太陰)之首。它的經脈分佈於脾、胃,並絡於咽喉。所以,病人腹部脹滿而咽喉乾燥,其脈象尺寸俱沉細的,就知道是太陰經受到了病邪侵襲。
問曰。少陰經何如。朱氏曰。足少陰腎之經。其脈起於足小趾之下。斜趣足心。別行者入跟中。上至股內後廉。貫腎絡膀胱。直行。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系舌本。傷寒熱氣入於臟。流入於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又經發汗吐下以後。臟腑空虛。津液枯竭。腎有餘熱亦渴。故病人口燥舌乾而渴。其脈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少陰經是怎樣的?朱氏說:足少陰是腎的經絡。它的脈絡起始於足部小腳趾的下面,斜行經過足心,分出的一支脈絡進入腳跟的中央,向上到達大腿內後側的肌肉,貫通腎臟,聯絡膀胱,一直向上行,從腎臟上面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最後連結舌根。傷寒的熱氣進入臟腑,流入少陰經絡。少陰經主治腎臟,腎臟不喜乾燥,所以會口渴而飲水。另外,在經絡發汗、嘔吐、瀉下之後,臟腑空虛,津液枯竭,腎臟還有餘熱也會感到口渴。因此,病人出現口乾、舌燥和口渴的症狀。如果把脈時發現尺脈和寸脈都沉細,則說明少陰經受病了。
問曰。厥陰何如。朱氏曰。足厥陰肝之經。厥者盡也。靈樞經亥為左足之厥陰。戌為右足之厥陰。兩陰俱盡。故曰厥陰。夫陰盡為晦。陰出為朔。厥陰者。以陰盡為義也。其脈循陰器而絡於舌本。脈弗營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而囊縮。凡病人煩滿而囊縮。其脈尺寸俱微緩者。知厥陰經受病也。
白話文:
問道:厥陰經是什麼樣的?
朱氏說:足厥陰肝經。厥,是盡的意思。《靈樞經》中說,亥屬於左足的厥陰經,戌是右足的厥陰經。兩陰經的陰氣都至陰,所以稱作厥陰。陰氣至盡為晦,陰氣出現在地表為朔。厥陰是指陰氣至盡。厥陰經的經脈循著生殖器而絡於舌根。經脈不運行,則筋急。筋急則牽動舌頭和陰囊,所以嘴脣青紫,舌頭捲曲,陰囊收縮。凡是病人煩躁滿悶而陰囊收縮的,他的脈象尺寸脈都微弱而緩慢,就可以知道是厥陰經受病了。
問曰。六經之脈狀何如。仲景曰。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
白話文:
問:六條經絡的脈象狀態如何?
仲景答:尺寸脈都浮的人,是太陽經受病了。尺寸脈都長的人,是陽明經受病了。尺寸脈都弦的人,是少陽經受病了。尺寸脈都沉細的人,是太陰經受病了。尺寸脈都沉的人,是少陰經受病了。尺寸脈都微弱緩慢的人,是厥陰經受病了。
問曰。陽明厥陰之義何也。素問七十四篇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厥陰何謂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
白話文:
有人問:陽明和厥陰的含義是什麼?《素問》七十四篇說:陽明是什麼意思?岐伯說:兩陽結合,光亮。厥陰是什麼意思?岐伯說:兩陰交盡,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