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述

《傷寒九十論》~ 陽結證(六十八)

回本書目錄

陽結證(六十八)

1. 陽結證(六十八)

豫章劉商人,傷寒,發熱,口苦咽乾,腹滿,能食,大便閉。醫作陽明治,召予視。同坐,予問醫曰:「何以見證屬陽明?」醫曰:「仲景云:『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又云:『陽明病,若能食名曰中風,不能食名曰傷寒。』又曰:『少陽陽明者,胃中煩,大便難。』是審茲三者,全是陽明證也。」予曰:

「陽明之脈長而實,中風者必自汗。今證雖陽明,然脈反見數,而身無汗。果可作陽明治否?」醫無以應。予曰:「以僕觀之,所謂陽結也。今計其日已十六日矣,來日當病劇,當與公治之。」其家疑而不決。來日病果大作,亟召。予曰:「是陽結證也。《仲景》云:『脈有陰結陽結,何以別之?』」

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此為實,名陽結也。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鞕,名曰陰結。期十四日當劇。今病者十七日而劇者,是其候也。」乃投以大柴胡,兩啜而病除矣。

論曰:仲景云:「脈來靄靄如車蓋者,名曰陽結;脈來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靄靄如車蓋,則是浮是數之狀。」仲景所謂善取象矣。然則陽結何以十七日當劇?陰結何以十四日當劇?蓋十七日老陽少陽之數,十四日老陰少陰之數也。老陽之數九,少陽之數七,七九計十六,

更進一數,陽之數而其道常繞,又陽數奇,故也。老陰之數六,少陰之數八,八六計十四日。不進者,陰主靜,而其道常乏,又陰數偶也。如此盈虛消長,不能逃乎時數。

白話文:

豫章一位劉姓商人得了傷寒,症狀是發燒、口苦咽乾、腹脹,還能吃東西,但便秘。一位醫生診斷為陽明病,準備用陽明病的治療方法治療,於是請我過去看看。我和這位醫生一起坐在病人旁邊,我問他:「你怎麼判斷這是陽明病?」醫生回答說:「《傷寒雜病論》中說:『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又說:『陽明病,若能食名曰中風,不能食名曰傷寒。』還說:『少陽陽明者,胃中煩,大便難。』這三點,都符合陽明病的症狀。」

我說:「陽明病的脈象是長而有力,中風的病人一定會自汗。雖然這個病人的症狀像是陽明病,但脈象卻是浮數,而且沒有出汗。真的可以用陽明病的治療方法嗎?」這位醫生答不上來。我說:「依我看,這是陽結證。現在已經病了十六天了,明天病情會加重,我來治療他吧。」病人家屬猶豫不決。第二天,病情果然加重了,他們急忙請我過去。我說:「這是陽結證。《傷寒雜病論》說:『脈有陰結陽結,何以別之?』」

醫生回答說:「脈象浮而數,能吃東西但不排便,這是實證,叫做陽結。脈象沉而遲,吃不下東西,身體沉重,反而腹瀉,叫做陰結。陰結一般到第十四天病情會加重。現在這個病人到第十七天病情加重,符合陽結的病程。」於是,我給病人服用大柴胡湯,喝了两劑藥,病就好了。

分析: 《傷寒雜病論》說:「脈來靄靄如車蓋者,名曰陽結;脈來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靄靄如車蓋」,就是脈象浮數的樣子。張仲景善於用比喻來描述病症。那麼,為什麼陽結在第十七天病情加重,陰結在第十四天病情加重呢?因為十七天是老陽少陽之數的總和,十四天是老陰少陰之數的總和。老陽之數為九,少陽之數為七,七加九等於十六,再加一天,因為陽數為奇數,陽氣的運行總是周而復始,所以是十七天。老陰之數為六,少陰之數為八,八加六等於十四天。陰數為偶數,陰主靜,陰氣的運行較為緩慢,所以是十四天。疾病的發展變化,都遵循著陰陽消長的規律,不會脫離時間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