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五 (1)
卷第五 (1)
1. 天行溫病論
龐曰: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者,皆由冬時觸冒寒毒所致。自春及夏至前為溫病者,《素問》、仲景所謂傷寒也。有冬時傷非節之暖,名曰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即時發病溫者,乃天行之病耳。其冬月溫暖之時,人感乖候之氣,未即發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天氣暄熱,溫毒乃發,則肌肉斑爛也。
又四時自受乖氣,而成腑臟陰陽溫毒者,則春有青筋牽,夏有赤脈㩌,秋有白氣貍,冬有黑骨溫,四季有黃肉隨,治亦別有法。《難經》載五種傷寒,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經所在而取之。中風木,傷寒金,熱病火,濕溫水,溫病土,治之者各取其所屬。
據《難經》溫病,本是四種傷寒,感異氣而變成溫病也。土無正形,因火而名,故以溫次熱也。土寄在四維,故附金木水火而變病,所以王叔和云: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於風熱,變成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其熱,變成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濕氣,變為濕溫;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成溫瘧,斯乃同病異名,同脈異經者也。
故風溫取足厥陰木、手少陰火,溫毒專取手少陰火,溫瘧取手太陰金,濕溫取足少陰水、手少陰火,故云隨經所在而取之也。天行之病,大則流毒天下,次則一方,次則一鄉,次則偏著一家,悉由氣運郁發,有勝有伏,遷正退位,或有先後。天地九室相形,故令升之不前,降之不下,則天地不交,萬化不安,必偏有宮分,受斯害氣,莊子所謂運動之泄者也。且人命有遭逢,時有否泰,故能偏著一家。
天地有斯害氣,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命曰賢人知方矣。
白話文:
《天行溫病論》:
龐安時指出:勞苦民眾在春夏季節多患溫熱病,往往因冬季感受寒邪所致。從春季到夏至前發生的溫病,在《素問》和張仲景著作中統稱為傷寒。若冬季感受異常暖邪(稱為冬溫毒氣),則與傷寒截然不同,這類即時發作的溫病屬於流行病範疇。當人在冬季反常溫暖時感染異常氣候,若未立即發病,到春季可能被積存寒氣壓制,導致毒氣不得發散,待天氣轉熱時溫毒發作,就會出現皮膚斑疹潰爛的症狀。
四季感受異常氣候會形成不同臟腑溫毒:春季發"青筋牽"症,夏季現"赤脈㩌"症,秋季生"白氣狸"症,冬季見"黑骨溫"症,四季交替時出現"黃肉隨"症,各有特殊治法。《難經》記載五種傷寒類型,指出溫病脈象可出現在任何經脈,需根據病變經脈選取治法——中風屬木、傷寒屬金、熱病屬火、濕溫屬水、溫病屬土,治療時需針對相應屬性。
《難經》認為溫病本屬四種傷寒,因感受異氣轉化而成。土性無固定形態,依附火性而顯,故溫病次於熱病。土氣分布於四季,故隨金木水火產生變異。王叔和提出:陽脈浮滑陰脈濡弱兼感風熱,則成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兼感熱邪,則成重症溫毒;陽脈濡弱陰脈弦緊兼感濕氣,則成濕溫;陰陽脈俱盛兼感寒邪,則成溫瘧——此即同病異名、同脈異經之理。
因此風溫取足厥陰木經和手少陰火經,溫毒專取手少陰火經,溫瘧取手太陰金經,濕溫取足少陰水經和手少陰火經,體現"隨經取治"原則。流行病傳播範圍廣者可殃及天下,次則影響地區,再次波及鄉里,最小局限某戶,皆因氣運郁發存在盛衰變化,天地陰陽升降失常導致萬物失衡。莊子所言"運動洩氣"即指此類現象。因個人際遇與時運不同,故會出現獨染某戶的情況。
天地既生有害之氣,亦孕育相應防治之物,通曉此理者可稱為賢明醫家。
2. 闢溫疫論
療疫氣令人不相染,及闢溫病傷寒,屠蘇酒,。(通俗文曰:屋平曰屠蘇。《廣雅》云:屠蘇,庵也。然屠蘇平而庵圓,所以不相同,今人寒月廳事下作版閣是也。尊貴之家,閣中施羽帳錦幃,聚會以禦寒,故正旦會飲闢溫酒,而以屠蘇為名也。)
大黃,桂枝,桔梗,川椒(各十五銖),白朮(十銖),烏頭,菝葜,防風(各六銖),
㕮咀,縫囊盛,以十二月晦日早,懸沉井中至泥,正旦平曉,出藥置酒中,屠蘇之東,向戶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起,多少自任。一人飲一家無病,一家飲一里無恙。飲藥酒三朝,還置井中。若能歲歲飲,可代代無病,當家內外井皆悉著藥,闢溫氣也。忌豬肉、生蔥、桃李、雀肉等。
闢溫粉
芎,術,白芷,藁本,苓陵香(等分),
為末,每一兩半入英粉四兩,和勻,常撲身上,無英粉蚌粉亦可。凡出汗大多,欲止汗,宜此法。
入溫家令不相染,,研雄黃並嚏法,。
水研光明雄黃,以筆濃蘸塗鼻竅中,則疫氣不能入,與病人同床亦不相染。五更初洗面後及臨時點之。凡溫疫之家,自生臭穢之氣,人聞其氣即時以紙筋探鼻中,嚏之為佳。不爾,邪氣入上元宮,遂散百脈而成斯病也。以雄黃點之,則自不聞其氣,並闢諸惡怪夢神良。
常以雞鳴時,存心念,四海神名,三七遍,闢百邪惡鬼,令人不病溫。
東海神阿明,南海神祝融,西海神巨乘,北海神禺強,
每入病人室,存心念三遍,口勿誦。
古今名賢傳,許季山所撰,千敷散,,闢溫疫惡疾,不相染著。
附子(一個,一分者),細辛,乾薑,麻子,柏實(各一分),
細末,和入柏實、麻子令勻,酒服方寸匕。服藥一日,十年不病;二日二十年不病;三日三十年不病,受師法保應。三日服之,歲多疫則預服之。不飲酒,井花水服亦得。忌豬肉、生菜。
闢溫,殺鬼丸,,薰百鬼惡氣。
雄黃,雌黃(各二兩),羖羊角,虎頭骨(各七兩),龍骨,鱉甲,陵鯉甲,蝟皮(各三兩),樗雞(十五枚,無,以芫青五枚代),空青(一兩,無,以石綠代),川芎,真硃砂(各五兩),東門上雞頭(一枚),
細末,以臘二十兩並丸,雞頭大,正旦門前燒一丸,男左女右,臂上帶一丸,闢百惡;獨弔喪問死,吞下一丸,小豆大;天陰大霧,燒一丸於門牖前,極佳。
務成子,螢火丸,,主闢疾病惡氣,百鬼虎狼,蛇虺蜂蠆諸毒,五兵白刃,盜賊凶害。
昔冠軍將軍武威太守劉子南從尹公受得此方,永平十二年於虜界交戰敗績,士卒掠盡,子南被圍,矢如雨,未至子南馬數尺,矢輒墮地,虜以為神人,各解圍而去。子南以方教子及諸兄弟為將者,皆未嘗被傷,累世秘之。漢末青牛道士得之,以傳安定皇甫隆,隆傳魏武帝,乃有人得之,故一名冠軍丸,一名武威丸。(曾試此法,一家五十餘口俱染病,唯四人帶者不染。
白話文:
闢溫疫論
屠蘇酒
預防瘟疫傳染及溫病傷寒,可用屠蘇酒。(通俗文解釋:「屋頂平坦稱為屠蘇。」《廣雅》則說:「屠蘇是圓頂草屋。」但屠蘇平頂而草屋圓頂,兩者不同。現今寒冷時節,人們在廳堂下搭建木板閣樓,富貴人家會在閣中設置羽帳錦幃,聚會禦寒。因此,正月初一飲用闢除溫病的酒,便以「屠蘇」為名。)
配方:
大黃、桂枝、桔梗、川椒(各十五銖),白朮(十銖),烏頭、菝葜、防風(各六銖)。
製法:
將藥材搗碎,裝入布袋,於臘月最後一天清晨沈入井底至泥中。正月初一黎明取出,放入酒中,置於屠蘇閣東側,面向門戶飲用。飲用時從年幼者開始,份量隨意。一人飲用,全家無病;一家飲用,全里平安。飲藥酒三天後,將藥袋放回井中。若每年飲用,可世代無病。家中內外水井皆放入藥袋,可驅散溫氣。忌食豬肉、生蔥、桃李、雀肉等。
闢溫粉
配方:
川芎、白朮、白芷、藁本、苓陵香(等分)。
製法:
研成細末,每兩半藥粉加入四兩英粉(或蚌粉)混合均勻,常撲灑身上。若出汗過多欲止汗,宜用此法。
雄黃塗鼻法
將光明雄黃加水研磨,用毛筆蘸取塗抹鼻孔,疫氣便無法侵入,即使與病人同床也不受感染。宜於五更洗臉後或接觸病人前使用。瘟疫患者家中常有穢氣,聞到時應以紙條探鼻誘嚏,否則邪氣侵入上元宮,散入百脈致病。塗雄黃後可隔絕穢氣,並避免惡夢。
四海神名念誦法
每日雞鳴時默念四海神名各二十一遍,可驅邪避瘟:
- 東海神阿明
- 南海神祝融
- 西海神巨乘
- 北海神禺強
進入病患房間前默念三遍,勿出聲。
千敷散
(出自許季山所傳)
配方:
附子(一個,一分重)、細辛、乾薑、麻子、柏實(各一分)。
製法:
研細末,與柏實、麻子拌勻,以酒送服一茶匙。服藥一日,十年不病;二日,二十年不病;三日,三十年不病。若遇大疫可預先服用。不飲酒者可用井水送服。忌豬肉、生菜。
殺鬼丸
功效: 驅邪避瘟,鎮壓穢氣。
配方:
雄黃、雌黃(各二兩),羖羊角、虎頭骨(各七兩),龍骨、鱉甲、陵鯉甲、蝟皮(各三兩),樗雞(十五枚,無則用芫青五枚替代),空青(一兩,無則用石綠替代),川芎、真硃砂(各五兩),東門上雞頭(一枚)。
製法:
研末,以二十兩蠟和丸,如雞頭大小。正月初一在門前焚燒一丸,男左女右佩戴一丸於臂上,可避百惡;弔喪時吞服一小豆大藥丸;陰霧天在門窗前焚燒一丸,效果極佳。
螢火丸
(又名冠軍丸、武威丸)
功效: 避疾病惡氣、百鬼猛獸、毒蟲兵刃、盜賊凶險。
典故:
漢代冠軍將軍劉子南得此方,交戰時箭矢近身即墜,敵軍以為神而退。其後代將領佩戴此丸皆無傷。曾有一家五十餘口染疫,唯四人佩戴此丸未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