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捷訣》~ 傷寒有四症相類 (1)
傷寒有四症相類 (1)
1. 傷寒有四症相類
食積寒痰並腳氣;更兼亦有患勞煩。要識四般相類症,不與傷寒一例看。
寒痰者:中脘停痰,自中胸滿,但頭不痛、項不強,與傷寒異耳。宜二陳湯主之。食積者謂胃中停食,發熱頭痛,但身不痛、氣口緊盛,與傷寒異耳。宜平胃散主之。腳氣者:足受寒濕,頭痛、身熱、肢節痛、便秘、嘔逆。但腳痛,或腫滿,或枯細,與傷寒異耳。宜加減小續命湯主之。
勞煩者:氣血俱虛,燥煩發熱。但身不痛、頭不痛、不惡寒、脈不浮緊,與傷寒異耳。宜補中益氣湯主之。李東垣內傷外感辨曰:傷於飲食勞復、七情六慾,為內傷;傷於風寒暑濕為外感。內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不休。內傷惡寒,得暖便解;外感惡寒,雖厚衣烈火不除。
內傷惡風,不畏甚風,反畏隙風;外感惡風,見風便惡。內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不休,直待表邪傳裡方罷。內傷有濕,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須一二日外,表熱傳裡,口方作渴。內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怠嗜臥;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內傷則短氣不足以息;外感則喘壅氣盛有餘。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手背熱。天氣通於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傷寒,則鼻塞;傷風,則流涕;然能飲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氣通於脾口者,脾之外候;內傷則懶言惡食,口不知味,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泄。
左人迎脈主裡,內傷則氣口大於人迎。內傷證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證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若內傷之症,誤作外感,妄發其表,重虛元氣,禍如反掌。故立補中益氣湯主之。又有內傷外感兼病者。若內傷重者,宜補養為先;外感重者,宜發散為急。惟上焦痰嘔、中焦濕熱、傷食膈滿者,皆不服補中益氣湯。
明醫雜著云:世間發熱症,類傷寒者數種,治各不同。張仲景論傷寒傷風,此外感也。風寒之邪,感於外,自表入里,故宜發表以解散之,此麻黃桂枝之義也。以其感於冬時之令,寒冷之月,即時發病,故謂之傷寒,而藥用辛熱以勝寒。若時非寒冷,則藥當有變矣。如春溫之月,則當變以辛涼之藥;夏暑之月,則當變以甘寒苦之藥。又有一種冬溫之病,謂之非其時而有其氣,蓋冬寒時也,而反病溫焉。此天時不正,陽氣反泄,用藥不可溫熱。又有一種時行寒疫,卻在溫暖之時,當溫暖而寒反為病。此亦天時不正,陰氣反逆,用藥不可寒涼。又有一種溫疫熱病,多發於春夏之間,沿門合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癘氣,當隨時令、參氣運而施治,宜用劉河間辛涼甘苦寒之藥,以清熱解毒。以上諸症,皆為感天地之邪者。若夫飲食勞倦為內傷元氣,此則真陽下陷,內生虛熱,故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論。
白話文:
傷寒有四症相類,分別是食積、寒痰、腳氣和勞煩,它們的症狀雖然與傷寒相似,但治療方法卻大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
寒痰:痰滯於中脘(胃部),胸口發悶,但頭不痛、脖子也不僵硬,與傷寒不同,可用二陳湯治療。
食積:胃中積滯食物,發熱頭痛,但身體不痛,氣口緊閉,與傷寒不同,可用平胃散治療。
腳氣:足部受寒濕之邪侵襲,頭痛、發熱、關節疼痛、便秘、嘔吐,但主要症狀是腳痛,可能腫脹或萎縮,與傷寒不同,可用加減小續命湯治療。
勞煩:氣血兩虛,燥熱發熱,但身體不痛、頭不痛、不惡寒,脈象也不浮緊,與傷寒不同,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李東垣認為,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七情六慾等導致的疾病為內傷,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導致的疾病為外感。內傷發熱時有時無,外感發熱則持續不斷;內傷惡寒,取暖則緩解;外感惡寒,即使穿厚衣服或靠近火也無法緩解;內傷惡風,不怕大風,反倒怕微風;外感惡風,一遇風就惡寒;內傷頭痛,時痛時止;外感頭痛,持續疼痛,直到表邪入裡才停止;內傷有濕,可能不口渴,也可能心火犯肺而口渴;外感則需一兩天後,表熱入裡才口渴;內傷因熱傷氣,四肢沉重無力,倦怠嗜睡;外感則風傷筋骨,寒傷骨骼,全身筋骨疼痛;內傷則氣短呼吸急促;外感則氣喘氣盛;內傷則手掌心發熱;外感則手背發熱。
肺與鼻子相通,是肺的外在表現。外感傷寒,則鼻塞;傷風則流涕,但都能正常飲食,味覺正常,腹部舒適,二便正常。脾與口腔相通,是脾的外在表現。內傷則懶言少食,味覺遲鈍,小便黃赤,大便或便秘或腹瀉。
左人迎脈反映裡證,內傷則氣口比人迎脈大,內傷屬虛證,宜溫補調和;外感屬實證,宜發汗、催吐、通便。如果誤將內傷當作外感治療,則會加重病情。因此,內傷宜用補中益氣湯。內外兼感者,內傷嚴重則應優先補養,外感嚴重則應優先發散。但上焦痰嘔、中焦濕熱、傷食膈滿者,則不能服用補中益氣湯。
古籍記載,許多發熱症狀類似傷寒,但治療方法各不相同。張仲景論述的傷寒傷風屬外感,風寒之邪從體表侵入內部,故應發散治療,這是麻黃、桂枝的功效。因為這種病多發於寒冷的冬季,故稱之為傷寒,藥物也使用辛溫之品以祛寒。
但如果季節不同,用藥也應有所改變。春季溫暖時,應改用辛涼藥物;夏季炎熱時,應改用甘寒苦藥物。還有一種冬季溫病,稱為“非其時而有其氣”,即冬季寒冷卻反而發熱,這是天時不正,陽氣外泄,用藥不可溫熱。還有一種時行寒疫,發生於溫暖季節,溫暖季節卻反而患寒病,也是天時不正,陰氣逆盛,用藥不可寒涼。還有一種溫疫熱病,多發生於春夏,此為天地間的疫氣,應根據時令、氣運而施治,可用劉河間的辛涼甘苦寒藥物清熱解毒。以上這些都是感受天地邪氣所致。而飲食勞倦導致的內傷,是真陽下陷,內生虛熱,因此東垣倡導補中益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