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捷訣》~ 傷寒有四症相類 (2)
傷寒有四症相類 (2)
1. 傷寒有四症相類
用參耆等甘溫之味,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其不足也。又若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故陽氣偏勝而變為火矣,是謂陰虛火旺、勞瘵之症。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之論,用四物加黃柏知母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也。補氣、補血,皆內傷症也。
一則因陽氣之下陷以升提之,補其氣;一則因陰火之上升,滋其陰以降下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又有夏月傷暑之病,雖屬外感,卻類傷寒,與傷寒大異;蓋傷寒則寒邪客表,有餘之症,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不足之症,故宜補之。東垣所謂清暑益氣是也。
又有因時暑熱而多食冷物以傷其內,或過取涼風以傷其外;此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治宜辛熱解表,或辛溫理中之藥,卻與傷寒治法相類者也。凡此數症,外形相似,實有不同,治法多端,不可或謬。故必審其果為傷寒及寒疫也,則用仲景法;果為溫病及瘟疫也,則用河間法;
果為氣虛也,則用東垣法;果為陰虛也,則用丹溪法。如是,則庶無差誤以害人矣。今人但見發熱之症,一皆認作傷寒外感,率用汗藥以發其表;汗後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設是虛症,豈不死哉?間有頗知發熱屬虛而用補藥,則又不知氣血之分;或氣病而補血,或血病而補氣,
誤人多矣。故外感之與內傷、寒病之與熱病、氣虛之與血虛,如冰炭相反;治之若差,則輕病必重、重病不救矣。《醫貫》曰:「讀傷寒而不讀東垣書,則內傷不明,而殺人多矣。」「讀東垣書而不讀丹溪書,則陰虛不明,而殺人多矣。」東垣《脾胃論》深明飢飽勞役發熱等症,俱是內傷,
悉類傷寒,切戒汗下;以為內傷多而外感少,只須溫補,不必發散。如外感多而內傷少,溫補中少加發散,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如內傷兼寒者加麻黃;兼風者加桂枝;兼暑者加黃連;兼濕者加羌活。此特陽虛發熱之一門也。然陰虛發熱者十有六七,亦類傷寒。今人一見發熱,
則曰傷寒,須用發散而致死;則曰傷寒之法已窮。余嘗於陰虛發熱者,見其大熱、面赤、口渴、燥煩,與六味地黃丸一劑,即愈。如下部惡寒、足冷、上部渴甚、燥極、或飲而反吐;即如肉桂五味,甚則加附子冷飲;以此活人多矣。此丹溪發明陰虛發熱之外,尚遺未盡之旨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有四種症狀很相似:
一種情況是使用人參、黃耆等甘溫藥材,大補身體的氣,來提升下陷的氣。這是用補氣的藥來補氣的不足。另一種情況是過度勞心、沉迷女色,導致體內真陰受損,陰血虧虛,使得陽氣偏盛而轉化為火,這就是所謂的「陰虛火旺」,屬於勞瘵的症狀。所以朱丹溪提出「陽氣有餘,陰氣不足」的理論,使用四物湯加上黃柏、知母來滋補陰液,火自然就會降下來。這是用補血的藥來補血的不足。補氣和補血,都是針對內傷的症狀。
一種是因為陽氣下陷而用升提的方法,來補氣;另一種是因為陰火上炎而用滋陰的方法,來降火。一升一降,治療方法截然不同。還有一種是夏天中暑的病,雖然屬於外感,卻很像傷寒,但和傷寒的病理有很大的區別。傷寒是寒邪侵入體表,屬於實證,所以要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中暑是暑熱傷害了元氣,導致元氣耗散,屬於虛證,所以要用補的方法來治療,就像李東垣所說的「清暑益氣」。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天氣炎熱而過食寒涼食物,損傷了體內;或是過度貪涼風,傷害了體表。這並非是暑邪直接傷人,而是因為暑熱自己造成的病。這種情況應該用辛熱的藥物來解表,或是用辛溫的藥物來調理中焦,治療方法和傷寒有些相似。以上幾種情況,外在表現相似,但病因病機實質上不同,治療方法也很多,不能搞錯。所以一定要仔細分辨,如果確定是傷寒或是寒疫,就要用張仲景的方法;如果確定是溫病或是瘟疫,就要用劉完素的方法;如果是氣虛,就要用李東垣的方法;如果是陰虛,就要用朱丹溪的方法。這樣才能避免錯誤治療而害人。現在的人只要看到發熱的症狀,就一概認為是傷寒外感,隨意用發汗的藥物來發散體表。發汗後症狀沒有緩解,又用清涼的藥來冷卻肌膚。如果是虛證,這樣怎麼不會死呢?有的人稍微知道發熱可能是虛證,而用補藥,卻又不知道區分氣虛和血虛,有時氣虛卻補血,有時血虛卻補氣,造成了很多誤診。
所以,外感和內傷,寒病和熱病,氣虛和血虛,就像冰和炭一樣相反,治療如果出差錯,小病會變成大病,大病就會沒得救。有醫書說,只讀《傷寒論》而不讀李東垣的書,就會不了解內傷,會害死很多人;只讀李東垣的書而不讀朱丹溪的書,就會不了解陰虛,也會害死很多人。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詳細說明了飢餓、飽食、勞累導致的發熱等症狀,這些都是屬於內傷,和傷寒的症狀很像,要切記不可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認為內傷多,外感少,只需要溫補,不需要發散。如果外感多,內傷少,在溫補的基礎上稍微加一些發散的藥,用補中益氣湯為主方。如果內傷兼有寒,可以加麻黃;兼有風,可以加桂枝;兼有暑,可以加黃連;兼有濕,可以加羌活。這主要講陽虛發熱的一種情況。但是,陰虛發熱的情況占了十之六七,也很像傷寒。現在的人一看到發熱就說是傷寒,必須用發散的方法,導致病人死亡,又說傷寒的治療方法已經用盡了。我曾經遇到陰虛發熱的病人,他們高燒、臉色發紅、口渴、煩躁,我給他們服用六味地黃丸,一劑就好了。如果下部怕冷、腳冷,上部卻非常口渴、極度乾燥,或是喝水就吐,就用肉桂、五味子,嚴重的話就加附子和冷飲,用這種方法救活了很多病人。這是朱丹溪闡明陰虛發熱之外,還有尚未完全說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