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捷訣》~ 背惡寒
背惡寒
1. 背惡寒
背上惡寒人少會,少陰之病口中和,三陽合病口乾燥,以此區分免致訛。
背惡寒者,謂身體不惡寒,獨在背上也。經云:「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者,陽不足也。」然有陰陽二證:若邪熱陷內,消耗津液,故口中乾燥,全無滋吐,宜用人參白虎湯主之。又中暑亦有背惡寒症,但面垢自汗,脈虛而伏,亦宜服之。若脾胃素虛之人,遇暑月飲冰水,啖生冷,寒氣蓄聚,陰上乘陽,致寒從背起,冷如掌大,當以溫藥主之,大順散之類是也。
大順散內用乾薑,桂杏還同甘草良,中暑卻宜專服此,井花調服自安康。
白話文:
背部發冷,患者較少見。少陰病症的患者,口部濕潤;三陽病症合併的患者,口部乾燥。以此區分,避免誤診。
背部發冷是指身體其他部位不發冷,唯獨背部發冷。經書上說,背部屬陽,腹部屬陰。背部發冷,是陽氣不足。但這其中有陰陽兩種病症。如果邪熱入侵內部,消耗津液,導致口乾舌燥,沒有唾液,應該服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中暑也會有背部發冷的症狀,但伴隨面容憔悴,自汗,脈象虛弱且沉隱,也應該服用人參白虎湯。如果脾胃本來就虛弱的人,在夏季飲用冰水或食用生冷食物,寒氣積聚,陰氣勝過陽氣,導致寒氣從背部開始,冷感範圍如同手掌大小,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例如大順散等。
大順散中含有乾薑、桂枝、杏仁,還配合甘草。中暑則宜單獨服用此方,用井水調服,就能恢復健康。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