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捷訣》~ 蛔厥

回本書目錄

蛔厥

1. 蛔厥

胃冷仍加重汗出,因成蛔厥吐長蟲。病源本屬厥陰症,宜用烏梅與理中。

蛔厥者,病在厥陰也。蛔入上膈則痛,須臾復止,得食則嘔,而又煩,蛔聞食臭復出也。此為臟寒,當自吐蛔,與烏梅溫臟安蛔。亦有胃冷吐蛔者,此因發汗所致,病在陽明也。宜用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蓋烏梅丸於辛酸入肝藥中微加苦寒,納上逆之陽邪,而順之使下也。

名曰安蛔,實是安胃。故病主久利,見陰陽不相順接,而下利之症,皆可以此方括之也。

烏梅丸用細辛桂,人參附子椒姜繼,黃連黃柏及當歸,溫臟安蛔寒厥劑。

白話文:

胃寒加劇,並伴隨大量出汗,導致吐出蛔蟲,這屬於厥陰症。應該用烏梅和理中湯治療。

蛔厥症的病根在厥陰。蛔蟲進入上膈會疼痛,很快又會停止,進食後會嘔吐,並且感到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又出來了。這種情況是因為臟腑寒冷,應該自行吐出蛔蟲,可用烏梅溫暖臟腑,安撫蛔蟲。也有些胃寒吐蛔蟲的,這是因為出汗過多引起的,屬於陽明症,應該用理中湯,再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並服用烏梅丸。烏梅丸在辛溫的藥物中加入少量苦寒之物,可以收斂上逆的陽邪,使其順利排出。

烏梅丸之所以能安蛔,實際上是安撫胃氣。所以,久瀉、陰陽失調導致的腹瀉等症狀,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烏梅丸的組成包括細辛、桂枝、人參、附子、胡椒、生薑,以及黃連、黃柏和當歸,具有溫暖臟腑、安蛔、治療寒厥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