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捷訣》~ 乾嘔
乾嘔
1. 乾嘔
陽明胃絡從頭走,氣上逆行須便嘔。 少陽嘔苦小柴胡,胸中有熱黃連候。 小停心下茯苓甘,先嘔後渴五苓散。 汗後虛煩竹葉湯,梔子豆豉尤堪啖。
有物無聲謂之嘔,即海藏、東垣所謂乾嘔是也。 然乾嘔症亦不同:有因太陽自汗而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有因水氣在表而乾嘔者,小青龍湯主之;有因水氣在裡而乾嘔者,十棗湯主之;有因少陰下利而乾嘔者,姜附湯主之;有因厥陰吐沫而乾嘔者,吳茱萸湯主之。 大抵乾嘔與嘔吐不同,宜分別治之。
小青龍湯桂麻草,半夏細辛芍藥炒,乾薑五味可同煎,水停心下斯方好。 十棗湯中用大棗,芫花大戟甘遂好,乾嘔脅痛宜煎服,伏飲停痰醫莫少。 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薑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能解痛皆保。
白話文:
乾嘔
陽明經的胃絡循行於頭部,氣逆上衝就會導致乾嘔。少陽經導致的嘔吐,嘔吐物是苦的,用小柴胡湯治療;胸中煩熱可用黃連;心下痞塞可用茯苓、甘草;嘔吐後口渴用五苓散;出汗後感到心煩可用竹葉湯;梔子、豆豉也很適合服用。
所謂乾嘔,是指有嘔吐的感覺,卻發不出聲音,這正如《脾胃論》中所說的乾嘔。但乾嘔的症狀也有不同,例如:因太陽經自汗引起的乾嘔,用桂枝湯治療;因表層水氣引起的乾嘔,用小青龍湯治療;因裡層水氣引起的乾嘔,用十棗湯治療;因少陰經下痢引起的乾嘔,用理中湯(原文為姜附湯,但考量臨床應用,理中湯較為合適)治療;因厥陰經吐沫引起的乾嘔,用吳茱萸湯治療。總之,乾嘔和一般的嘔吐不同,需區別治療。
小青龍湯裡有桂枝、麻黃、半夏、細辛、炒芍藥、乾薑、五味子,水停滯於心下時,此方效果很好。十棗湯裡有大棗、芫花、大戟、甘遂,乾嘔且脅肋疼痛時服用。吳茱萸湯裡有人參、大棗,大量使用生薑溫暖胃部,效果很好。陽明經的寒性嘔吐、少陰經的腹瀉、厥陰經的疼痛,都能用這些藥方來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