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捷訣》~ 中濕

回本書目錄

中濕

1. 中濕

中濕身黃熱痛頻,腸稀便澀緩而沉。 五苓除濕專能治,甘附湯中悉可寧。

中濕者,風雨襲虛,潤澤蒸氣,人多為濕所傷也。 其脈沉而緩,其症一身盡痛、重著發黃、關節煩痛、發熱鼻塞,時或脹滿,大便利,小便難。 宜以五苓散、除濕湯及甘草附子湯治之。 凡中濕不可發汗,發汗則病熱而痙者死;亦不可下,下之則額汗胸滿、微喘而噦、小便不利。 經曰:「治濕之道,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白話文:

中濕症狀表現為身體發黃、發熱、疼痛、小便頻數,大便稀溏或秘結,排出緩慢且沉重。五苓散專門治療濕邪,甘草附子湯也能有效緩解。

中濕多因風雨襲擊身體虛弱之時,濕邪侵襲,人體容易受濕邪所傷。脈象沉緩,症狀包括全身疼痛、皮膚發黃、關節疼痛、發熱、鼻塞,有時伴有腹脹、大便通暢但小便困難。可用五苓散和甘草附子湯治療。 凡是中濕,切忌發汗,發汗會加重病情,甚至導致痙攣死亡;也不可使用瀉下藥物,否則會出現頭汗、胸悶、呼吸略微急促、呃逆、小便不利等症狀。經書記載:治療濕邪的方法,如果小便不利,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