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則庵纂輯,裘慶元輯

《傷寒捷訣》~ 腸垢鶩溏

回本書目錄

腸垢鶩溏

1. 腸垢鶩溏

傷寒下利多般數。要識陰陽勿差誤。三陽利時身必熱。三陰但溫無熱俱。合病自利葛根湯。或用黃芩湯可愈。自利不渴屬太陰。少陰必渴身虛故。外審證兮內憑脈。內外並觀斯兩得。脈大由來卻是虛。脈滑而數有宿食。協熱而利臍下熱。譫語而利燥屎結。少陰心痛口燥煩。卻與利之斯要訣。

白話文:

腹瀉的症狀有許多種類。辨識陰陽非常重要,絕不能出錯。三陽證腹瀉時身體必定發熱。三陰證腹瀉時只有溫熱,沒有發熱。

如果同時出現發熱、腹瀉的症狀,可以用葛根湯治療。或者使用黃芩湯也能治癒。

自發性的腹瀉,沒有口渴的症狀,屬於太陰證。少陰證腹瀉必定會口渴,而且身體虛弱。

從外部觀察症狀,還要結合診脈結果。內外兼顧,才能正確診斷。

脈搏較大,往往表示身體虛弱。脈搏滑而有力的話,表示體內有宿食。腹瀉時臍下發熱,可能伴有神志不清的症狀。如果腹瀉時糞便乾燥,表現出燥熱的症狀。

少陰證腹瀉,還會伴有心痛、口乾、煩躁的症狀。對應這些症狀,可以使用利尿通便的藥物進行治療。

按利與痢不同。利者。瀉也。不因攻下而泄瀉也。此即傷寒自利之症。俗名漏底傷寒是矣。凡傷寒自利。有因三陽傳陰經而下利者。為協熱利。協熱利者。曰腸垢。臍下必熱。宜黃芩湯葛根湯主之。有因陰寒直中陰經而下利者。必協寒利。協寒利者。曰鶩溏。臍下必寒。宜理中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腹瀉和痢疾有區別。腹瀉是拉肚子,不是因為服用攻下藥而引起的,這屬於傷寒自發腹瀉的症狀,俗稱「漏底傷寒」。凡是傷寒自發腹瀉,有因三陽經傳入陰經而腹瀉的,稱為「協熱利」。協熱利的人,大腸有熱,臍下必然發熱,宜用黃芩湯或葛根湯治療。有因陰寒直接中傷陰經而腹瀉的,必然是「協寒利」。協寒利的人,大腸有寒,臍下必然發寒,宜用理中四逆湯治療。

原病式曰。瀉白為寒。青黃紅黑皆熱也。大抵陽熱之利。與陰寒不同。宜細辨而詳治之。凡自利不可發汗。以下利為邪氣內攻。走津液而胃虛也。

黃芩湯用甘芍並。傷寒自利棗和烹。此方遂為治痢祖。後人加味或更名。

白話文:

《原病式》中說:腹瀉呈白色,是寒邪所致;呈青色、黃色、紅色、黑色,都是熱邪所致。整體而言,陽熱之病與陰寒之病的表現不同。需要仔細辨別,詳細治療。凡是自發腹瀉者,不可發汗治療。以下痢為邪氣向內入侵,消耗津液導致胃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