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卷之二 (3)
卷之二 (3)
1. 痢症
痢疾赤白皆是熱,眉頭常皺腹中疼。
身熱脈大難得退,脈小身涼容易安。
痢症多因積,先下木香丸。
保和消滯積,止痢用香連。
痢疾若不食,噤口痢必殘。
急用香連散,能食保平安。
白話文:
痢症
赤白痢疾都是熱證,病人常皺眉頭,腹部疼痛。
身體發熱,脈象洪大,不容易退燒;脈象細弱,身體冰冷,則容易好轉。
痢疾多因飲食積滯引起,一開始應服用木香丸。
保和丸能消導積滯,用香連丸則能止痢。
如果痢疾病人不吃東西,就會變成噤口痢,病情危急。
此時需緊急服用香連散,如果能進食,就能保平安。
2. 小兒瘧疾
瘧疾之色多黃黑,病至作寒又作熱。
早瘧日來容易退,晚瘧間來治宜急。
初瘧要吐痰,斬鬼及常山。
久瘧不可截,養脾功十全。
白話文:
小兒瘧疾的症狀大多面色發黃發黑,發病時忽冷忽熱。
早瘧(早上發作的瘧疾)發作時間早,比較容易痊癒;晚瘧(晚上發作的瘧疾)間歇發作,治療要迅速。
瘧疾初期需要催吐痰液,並服用常山等藥物(斬鬼指驅除病邪)。
久治不愈的瘧疾不能急於求成,應著重調理脾胃,使其功能恢復正常。
3. 咳嗽
形寒飲冷即傷肺,咳嗽病來多痰氣。
面青氣促怕生驚,面白胸高還不吉。
初咳要發表,五拗並九寶。
氣實葶藶宜,肺虛阿膠好。
嘗服玉液丸,桔梗同甘草。
五拗用麻黃,杏仁甘草強。
石膏臘茶葉,發汗是奇方。
九寶蘇葉配麻黃,薄荷陳皮杏桂良。
大腹桑白同國老,烏梅加入細參詳。
白話文:
咳嗽
受寒喝冷水容易傷肺,咳嗽大多是因為痰氣阻塞。
臉色青白、呼吸急促、容易受驚,臉色蒼白、胸部高聳則預後不佳。
咳嗽初期要疏散風寒表邪,可以使用五拗湯或九寶湯。
如果咳嗽是因氣機壅滯導致,可用葶藶子;如果因肺氣虛弱,則可用阿膠。
可以服用玉液丸,裡面有桔梗和甘草。
五拗湯裡含有麻黃、杏仁和甘草。
石膏、臘茶葉可以發汗,是很有效的方子。
九寶湯用蘇葉配麻黃,再加薄荷、陳皮、杏仁、桂枝效果更好。
大腹皮、桑白皮和國老(指人參),再加入烏梅和細參,需要仔細考慮用量。
4. 疳癆
面色黃白是疳癆,肚大頸細頭髮焦。
折乳傷食大病後,只怕時時熱來潮。
疳症無多法,集聖初如神。
面色轉紅活,相間服胃苓。
潮熱如不退,只防作慢驚。
白話文:
面色發黃發白是疳勞的症狀,肚子大、脖子細、頭髮枯黃焦躁。
孩子斷奶、飲食不當或大病初癒後,都容易反复發熱。
治療疳症的方法不多,使用「集聖散」如同神效一般。
如果面色轉紅潤有光澤,就改用「胃苓湯」加減。
如果發熱持續不退,要小心會轉變成慢驚風。
5. 傷食
傷食發熱面赤紅,噁心腹脹痛時攻。
露身怕熱不思食,症與傷寒大不同。
傷食宜調解,藿香散最宜。
保和同與服,病退再養脾。
若是成驚搐,惟有下為奇。
傷食發熱用藿香,蘇葉香附樸陳蒼。
半夏黃連甘草曲,茯苓引子用生薑。
白話文:
傷食會導致發熱、臉色紅赤、噁心、肚子脹痛,時而發作。
患者怕熱、脫衣服,不想吃東西,這些症狀和傷寒大不相同。
治療傷食要調理脾胃,藿香正氣散最合適。保和丸也可以服用,疾病痊癒後還要調理脾胃。
如果病情嚴重到出現抽搐,就必須用瀉下法治療。
傷食發熱可以用藿香、蘇葉、香附、白芷、蒼術等藥材治療,也可以用半夏、黃連、甘草、神曲、茯苓等藥材,並用生薑引導藥力。
6. 傷風
傷風發熱面色赤,煩悶不困不思食。
喜人偎抱畏風寒,作渴便秘里必實。
惡寒病在表,敗毒拿法好。
裡實三黃丸,驚來瀉青討。
敗毒發表用羌防,升麻柴葛解肌涼。
前胡枳殼甘草桔,蘇葉人參用成湯。
白話文:
傷風發燒臉色紅,煩躁不安睡不好,也不想吃東西。
喜歡依偎著人取暖,害怕風寒,口渴便秘,內裡一定積熱。
怕冷,病在體表,用敗毒散的治療方法很好。
內裡積熱用三黃丸,如果驚厥就用瀉青丸來瀉火。
敗毒發表可以用羌活、防風,升麻、柴胡、葛根疏解肌表,讓身體降溫。
前胡、枳殼、甘草、桔梗、紫蘇葉、人參可以一起煮成湯藥。
7. 浮腫
小兒浮腫因風濕,久瘧脾虛亦有之。
上身主風下主濕,養脾一法少人知。
遍身若浮腫,胃苓丸里求。
避風行浴法,切莫用牽牛。
肚大有青筋,燈火叉處焠。
內用集聖丸,胃苓宜相兼。
白話文:
浮腫
小兒浮腫是因為風濕引起的,久患瘧疾導致脾虛也會出現浮腫。
上半身浮腫主要是風邪,下半身浮腫主要是濕邪,滋養脾胃的方法卻鮮為人知。
如果全身浮腫,可以考慮服用胃苓丸。
要避免風寒,可以進行溫和的沐浴,絕對不要使用牽牛子。
如果肚子很大而且有青筋,可以用燈火灸的方法治療患處。
內服集聖丸,同時配合胃苓丸效果更佳。
8. 口瘡
小兒鵝口瘡,白屑珠礬良。
赤瘡姜連散,洗心是奇方。
洗心散內用麻黃,荊芥薄荷赤芍當。
白朮將軍同國老,臨時煎服入生薑。
牙根爛成瘡,走馬疳可防。
出血又作臭,文蛤散宜良。
小兒口流涎,滯頤脾虛寒。
益黃加蒼朮,不治必成疳。
白話文:
口瘡
嬰兒患鵝口瘡,用白屑、明礬效果好。
患紅色口瘡,用薑連散清洗,洗心散也是奇效方劑。
洗心散內含麻黃、荊芥、薄荷、赤芍藥。
白朮、白芷、炙甘草一起使用,服用時加生薑。
牙根爛掉形成瘡瘍,可以預防走馬疳(一種兒童口腔疾病)。
如果出血並伴有臭味,用文蛤散效果很好。
嬰兒流口水,是脾虛寒導致的積滯。
在益母草方劑中加入蒼朮,如果不治療就會發展成疳證。
9. 疥瘡
遍身疥瘡是何因,血熱由來胎毒成。
痛癢不安多夜哭,切莫入腹命歸冥。
疥瘡不宜搽,胡麻丸最佳。
入腹宜解毒,驚來莫治他。
白話文:
全身長滿疥瘡的原因,是因為血熱導致胎毒引起的。
患者又痛又癢,常常夜裡哭鬧不止,如果疥瘡藥物內服,恐怕會有生命危險。
疥瘡不宜外用藥物塗抹,服用麻仁丸效果最佳。
如果藥物已經內服,應該著重解毒,如果病情是因驚嚇引起,就不要治療了。
10. 雜症
小兒吃泥土,脾熱用泄黃。
集聖相間服,疳成不可當。
小兒合面睡,原來熱在心。
只用導赤散,瀉心與涼驚。
小兒多白尿,落地如米泔。
胃苓鹽湯送,數服解憂煎。
小兒大便清,邪熱在肝經。
只用泄青丸,此法效如神。
小兒糞焦黃,邪熱在脾鄉。
誰知泄黃散,端的是奇方。
白話文:
[雜症]
小孩吃土,是因為脾胃積熱,可以用泄黃散治療。
服用集聖散和泄黃散交替使用,如果已經變成疳積,就難以治療了。
小孩臉貼著床睡覺,是因為心火旺盛。
只要服用導赤散,就能瀉去心火,並治療驚癇。
小孩尿液很多而且顏色很白,像米湯一樣,可以用胃苓湯加鹽送服,幾劑就能見效。
小孩大便稀薄,是因為肝經有邪熱,可以用泄青丸治療,效果很好。
小孩大便乾燥呈焦黃色,是因為脾胃積熱,服用泄黃散能有效治療。
11. 五臟外症
吐泄瘧疾病在脾,驚風心肝兩經為。
咳嗽哮喘病在肺,發稀骨軟腎元虧。
白話文:
五臟外症
嘔吐、腹瀉、瘧疾都屬於脾臟的病症;驚風則與心經和肝經有關;咳嗽、哮喘是肺部的疾病;頭髮稀疏、骨頭軟弱則表示腎氣虧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