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黃疸門

黃疸不必分五樣,總是濕熱。

凡小兒身皮目皆黃者,黃病。身痛背強,大小便澀,一身面目指爪俱皆黃,小便如屋漏塵水色,著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疸也。其症多得於大病之後,以茯苓滲濕湯主之。

如小兒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後,身微黃者,胃熱也,加減瀉黃散主之。

如面黃腹大,吐食而渴者,脾疳也,集聖丸主之。

又有自生而身黃者,胎疸也,地黃湯主之。若淡黃兼白者,胃怯,白朮散主之。

如夏月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似橘,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者,脾胃鬱熱也,加減瀉黃散主之。

通治黃疸,茵陳五苓散尤穩。

如吐瀉黃疸,三稜湯主之。

茯苓滲濕湯

白茯苓,澤瀉,茵陳,豬苓,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枳殼

水煎,徐徐溫服。

加減瀉黃散

黃連,茵陳(各五錢),黃柏,黃芩,茯苓,梔子(各三錢),澤瀉(二錢)

水煎服。

三稜湯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神麯,麥芽,甘草,黃連,白朮,茯苓

傷食吐瀉加山楂,時氣吐瀉加滑石,發熱吐瀉加薄荷,水煎服。

祖傳治黃疸

以胃苓丸一料,加茵陳末五錢,同為丸。用竹葉、燈心、車前子煎湯吞服。

凡發黃大渴不止,面黑,鼻氣冷,寸口無脈者,不可治。

白話文:

黃疸不必區分不同類型,都是濕熱導致的。

嬰兒全身皮膚及眼睛都發黃,稱為黃疸。伴隨身體疼痛、背部僵硬、大小便困難,全身包括指甲都發黃,小便像髒水一樣,沾染東西也會變黃,還口渴,這是難治的黃疸,通常發生在大病之後,可用茯苓滲濕湯治療。

如果嬰兒出生後一百天或半年內,沒有經過大病,只是輕微發黃,這是胃熱,可用加減瀉黃散治療。

如果臉色發黃、肚子大、吐奶又口渴,這是脾疳,可用集聖丸治療。

天生就皮膚發黃的,是胎黃,可用地黃湯治療。如果發黃顏色較淡還帶點白色,則是胃虛弱,可用白朮散治療。

夏天身體燥熱、胸悶、皮膚像橘子皮一樣、眼睛發黃、筋骨無力、無法行走站立,這是脾胃鬱熱,可用加減瀉黃散治療。

治療黃疸,茵陳五苓散效果最佳。

如果黃疸伴隨嘔吐腹瀉,則用三稜湯治療。

茯苓滲濕湯的藥材包括:白茯苓、澤瀉、茵陳、豬苓、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枳殼,水煎服,溫溫的喝。

加減瀉黃散的藥材包括:黃連、茵陳(各五錢)、黃柏、黃芩、茯苓、梔子(各三錢)、澤瀉(二錢),水煎服。

三稜湯的藥材包括:三稜、莪朮、青皮、陳皮、神麴、麥芽、甘草、黃連、白朮、茯苓。如果伴隨傷食嘔吐腹瀉則加山楂,時疫導致的嘔吐腹瀉則加滑石,發熱嘔吐腹瀉則加薄荷,水煎服。

祖傳治療黃疸的方法:用胃苓丸一劑,加入茵陳末五錢,製成丸劑,用竹葉、燈心、車前子煎水送服。

如果發黃、極度口渴、面色黝黑、鼻孔冰冷、寸脈摸不到,則無法治療。

2. 諸汗門

汗者心之所藏,在內為血,在外為汗。

小兒氣血嫩弱,膚腠未密,若厚衣太暖,熏蒸臟腑。臟腑生熱,熱搏於心,故液不能自藏,而額汗出也。額屬心本位,宜收斂心氣,團參湯主之,此虛汗也。

如大病後,氣血尚弱,液溢自汗,或潮熱,或寒熱,發過之後,身涼自汗,日久令人黃瘦,失治則變為骨蒸疳癆,黃耆固真湯主之。

如睡中汗出,不睡則無汗,乃睡濃也。醒覺則止,而不復出汗,亦是心虛,此盜汗也。宜斂心氣,團參湯主之。

如睡中遍身汗出,醒覺時久不幹,此積症盜汗,脾冷所致,益黃散主之。

如病困睡中身體汗流,此因陽虛所致,黃耆固真湯主之。

如脾虛泄瀉,自汗後遍身冷,而汗出有時,遇泄則無,未泄則有,此為大虛證,急當補脾,宜理中湯加熟附子,待泄止,又以黃耆固真湯主之。

凡自汗,上至胸,下至臍,此胃氣虛也,當補胃,四君子湯加黃耆治之。

如肺虛自汗,其症右臉色多㿠白,脈按之無力,蓋因久咳嗽連聲不已,以致肺氣上壅,故令汗出,以四君子湯加麥冬,此益母救子之義也。

如慢驚自汗,遍身俱有,其冷如冰,此危症也,大補湯加熟附子一片治之。

如傷風作熱自汗者,宜救表解肌,以柴葛解肌湯主之。

如無時冷汗出,髮根如頭珠,面顏上濈濈然,此為驚風,宜抱龍丸、四君子湯,加麻黃根治之。

凡小兒自汗,上至頭,下至項,謂之六陽虛汗,不須治之自愈。

凡小兒傷寒汗出,至頸而止者,此欲發黃,茵陳湯主之。

凡諸汗症,服前藥不止者,俱加牡蠣、蛤粉,或止汗散調之。如有實熱在內,煩躁汗出不止,三黃丸下之。

團參湯

人參,當歸(各三錢),雄豬心(一個切三片)

每藥二錢,豬心一片,井水鍾半,煎一鍾,食前溫服。

黃耆固真湯

黃耆,人參,白朮,甘草(炙),當歸,麥冬

水煎服。

益黃散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粉草(炙,各五錢),丁香(二錢)

共為末,每服二錢,未周歲者,只服五分,水煎。如感寒吐泄,加薑棗。

大補湯

當歸,人參,黃耆,白芍,生地,甘草(炙),白朮,白茯苓,川芎,加附子去苓、芎

浮小麥一撮為引,水煎服。

止汗散

以敗蒲扇燒灰。

燈心湯調下,或酒調亦可。

白話文:

諸汗門

汗是心臟所藏之物,在體內是血液,在體外是汗液。

嬰兒氣血虛弱,皮膚毛孔尚未緊密,如果穿衣過厚保暖,會熏蒸內臟。內臟產生熱氣,熱氣衝擊心臟,所以體液無法自行儲藏,就會出額汗。額頭屬心臟的本位,應該收斂心氣,用團參湯治療,這是虛汗。

如果大病之後,氣血仍然虛弱,體液外溢而自汗,或者伴隨潮熱,或者寒熱,發病之後,身體發涼而自汗,時間久了會使人消瘦發黃,如果不治療就會變成骨蒸、疳勞,用黃耆固真湯治療。

如果睡覺時出汗,不睡覺就沒汗,這是睡眠過度造成的。醒來後就停止出汗,不再出汗,也是心氣虛弱,這是盜汗。應該收斂心氣,用團參湯治療。

如果睡覺時全身出汗,醒來後很久都幹不了,這是積症盜汗,是脾胃虛寒造成的,用益黃散治療。

如果生病疲憊,睡覺時渾身汗流不止,這是因為陽氣虛弱造成的,用黃耆固真湯治療。

如果脾胃虛弱而腹瀉,自汗後全身發冷,出汗有時有,有時無,遇到腹瀉就沒有汗,沒有腹瀉就出汗,這是大虛證,應該趕快補益脾胃,用理中湯加熟附子治療,等到腹瀉停止後,再用黃耆固真湯治療。

凡是自汗,從胸部到肚臍之間,這是胃氣虛弱,應該補益胃氣,用四君子湯加黃耆治療。

如果肺氣虛弱而自汗,症狀是臉色多蒼白,脈象按之無力,這是因為長期咳嗽不止,導致肺氣鬱結,所以出汗,用四君子湯加麥冬治療,這是益母救子的意思。

如果患有慢驚病而自汗,全身都出汗,而且冰冷如冰,這是危症,用大補湯加一片熟附子治療。

如果傷風發熱而自汗,應該解表散寒,用柴葛解肌湯治療。

如果無緣無故出冷汗,頭髮根部像珍珠一樣,面色憔悴,這是驚風,應該用抱龍丸、四君子湯,加麻黃根治療。

凡是嬰兒自汗,從頭到頸部,稱為六陽虛汗,不用治療,會自愈。

凡是嬰兒傷寒出汗,汗只到頸部就停止了,這是要發黃疸,用茵陳湯治療。

凡是各種汗症,服用上述藥物後仍然不止的,都應該加入牡蠣、蛤粉,或者用止汗散調治。如果有內在的實熱,煩躁不安,汗出不止,用三黃丸治療。

團參湯:人參、當歸(各三錢)、雄豬心(一個切三片)

每味藥二錢,豬心一片,用井水半碗,煎成一碗,飯前溫服。

黃耆固真湯:黃耆、人參、白朮、甘草(炙)、當歸、麥冬

水煎服。

益黃散: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粉草(炙,各五錢)、丁香(二錢)

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未滿周歲的嬰兒,每次只服用五分,水煎服。如果感受風寒而嘔吐腹瀉,加入生薑、紅棗。

大補湯:當歸、人參、黃耆、白芍、生地、甘草(炙)、白朮、白茯苓、川芎,加入附子,去除茯苓、川芎

用浮小麥一撮引藥,水煎服。

止汗散:用敗蒲扇燒成灰。

用燈心湯調服,或者用酒調服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