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

1. 發熱門

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由氣血壅實,五臟生熱,鬱蒸於內,則睡臥不安,精神恍惚;熏發於外,則表裡俱熱,躁急喘粗,甚則發驚癇。先以導赤散、瀉青丸以治其熱;後以抱龍丸鎮其驚。如實熱,大小便秘者,三黃丸下之。

煩熱者,心躁不安,五心煩熱,四肢溫壯,小便赤色。宜導赤散加麥冬、山梔仁治之,再以涼驚丸,撤其餘邪。

積熱者,頰赤口瘡,大小便赤澀,此表裡俱實。或內傷酒面、煎煿、熱藥峻補;外因厚綿爐火所侵,皆能生熱,此內外蘊積之熱也,非食積。先以三黃丸下之,後以涼驚丸調之。

虛熱者,或因汗下太過,津液虛耗;或因大病之後,元氣受傷,皆能生熱。其症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虛汗自出,神慢,噓氣軟弱,手足厥冷。此氣血俱虛,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也。四君子湯加炒乾姜,甚者加熟附子一片,待熱少退,以涼驚丸調之。

客熱者,陽邪干於心也。心若受邪,則熱形於額,故先起於頭面而身熱,恍惚多驚,聞聲則恐。此由正氣虛而邪氣勝,故與之交爭,發熱無時,進退不定,如客之往來。先以導赤散去其邪,後以涼驚丸調之。

癖熱者,由乳食不消,伏結於中,致成癖塊,以生內熱,熏灼於外。集聖丸主之。

瘧熱者,寒熱往來。有頭痛汗出者,有嘔吐不食、憎寒壯熱作渴者,有遍身疼痛者,或吐瀉者。症既百出,病非一端。頭疼汗出及遍身疼者,小柴胡湯加蒼朮、羌活治之;腹痛者,脾積丸下之;作渴者,白朮散治之;吐瀉者,理中湯治之。後用平瘧養脾丸調之。

血熱者,每日巳午時發熱,遇夜則涼,此心熱也。輕者導赤散,重者四順飲治之。

柴葛解肌湯

柴胡,乾葛,黃芩,桂枝,赤芍,人參,甘草,竹葉(七皮)

薑棗引。

惺惺散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桔梗,天花粉,細辛,防風,川芎,加麻黃,薄荷葉

姜引。

調元生脈散

黃芩,人參,麥冬,甘草,五味子

水煎服。

參蘇飲

人參,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枳殼,乾葛,前胡,木香,蘇葉,陳皮

薑棗引。

防風敗毒散

生地,防風,連翹,升麻,荊芥穗,牛蒡子,酒柏,人參,桔梗,甘草

水煎服。

地骨皮散

知母,柴胡,甘草(炙),地骨皮,赤茯苓,半夏

姜三片引,水煎服。

人參當歸散

人參,歸身,生地黃,地骨皮,柴胡,甘草

生薑引。

四順散,解小兒膈熱。

當歸,大黃(酒蒸),赤芍,甘草

水煎服。

祖傳治發熱,不問其症,脾胃虛弱者,以胃苓丸,竹葉、炒米湯吞;元氣虛者,以涼驚丸,竹葉、薄荷、燈心湯送下。隨症用引。

白話文:

發燒的各種情況

高燒不退,持續發熱,這是因為體內氣血過於旺盛,五臟產生熱量,熱氣鬱積在體內,導致睡不安穩、精神恍惚;熱氣向外發散,則會出現表裡皆熱、煩躁不安、呼吸急促,嚴重時甚至會抽搐。首先用導赤散、瀉青丸來治療發熱;之後用抱龍丸來鎮定驚厥。如果是實熱,並伴有大小便不暢,則用三黃丸來通便。

煩熱,會感到心煩意亂,五心煩熱(手心、腳心、胸口發熱),四肢溫熱,小便發紅。宜用導赤散加上麥冬、山梔仁來治療,之後再用涼驚丸來消除餘邪。

積熱,會出現臉頰發紅、口瘡,大小便發紅且不順暢,這是因為表裡都有實熱。可能是因為內傷,如飲酒過量、吃了油炸煎烤食物、服用過於滋補的熱藥;也可能是外因,如長時間接觸厚棉被、火爐等導致,這些都會產生熱量,這是體內外積蓄的熱,並非食物積滯。先用三黃丸來通便,之後再用涼驚丸來調養。

虛熱,可能是因為出汗過多、瀉下太過,導致津液耗損;也可能是大病之後,元氣受損,這些情況都會產生虛熱。症狀表現為疲倦乏力、面色青白、虛汗自出、精神萎靡、呼吸微弱、手腳冰涼。這是氣血兩虛的表現,氣虛則會出現四肢厥冷,血虛則會發熱。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炒乾薑,嚴重者可加入一片熟附子,待熱稍退後,再用涼驚丸來調養。

客熱,這是因為陽邪侵擾心臟。心臟受邪,熱會表現在額頭,所以會先從頭面開始發熱,然後全身發熱,同時伴有精神恍惚、容易受驚、聽到聲音就感到恐懼。這是因為正氣虛弱而邪氣強盛,正邪交戰,導致發熱時有時無、反覆不定,如同客人來來往往。先用導赤散來去除邪氣,之後再用涼驚丸來調養。

癖熱,是因為乳食不消化,積聚在體內形成結塊,產生內熱,熱氣向外發散。可以用集聖丸來治療。

瘧疾引起的發熱,會出現寒熱交替。有的會頭痛出汗,有的會嘔吐、不思飲食、怕冷發熱、口渴,有的會全身疼痛,或者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情況非常複雜。頭痛出汗以及全身疼痛者,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蒼朮、羌活來治療;腹痛者,可以用脾積丸來通便;口渴者,可以用白朮散來治療;嘔吐腹瀉者,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之後再用平瘧養脾丸來調養。

血熱,每天在巳時(上午9-11點)或午時(上午11點-下午1點)發熱,到了晚上會退熱,這是心熱的表現。輕微者可以用導赤散,嚴重者可以用四順飲來治療。

柴葛解肌湯

柴胡,葛根,黃芩,桂枝,赤芍,人參,甘草,竹葉(七皮)

用薑、棗來引藥。

惺惺散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桔梗,天花粉,細辛,防風,川芎,加上麻黃、薄荷葉

用薑來引藥。

調元生脈散

黃芩,人參,麥冬,甘草,五味子

用水煎服。

參蘇飲

人參,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枳殼,葛根,前胡,木香,蘇葉,陳皮

用薑、棗來引藥。

防風敗毒散

生地,防風,連翹,升麻,荊芥穗,牛蒡子,酒柏,人參,桔梗,甘草

用水煎服。

地骨皮散

知母,柴胡,甘草(炙),地骨皮,赤茯苓,半夏

用三片生薑來引藥,用水煎服。

人參當歸散

人參,當歸身,生地黃,地骨皮,柴胡,甘草

用生薑來引藥。

四順散, 用於緩解小兒膈熱。

當歸,大黃(酒蒸),赤芍,甘草

用水煎服。

祖傳治療發熱,不論什麼症狀,脾胃虛弱者,可以用胃苓丸,用竹葉、炒米湯送服;元氣虛弱者,可以用涼驚丸,用竹葉、薄荷、燈心湯送服。根據不同症狀,選擇合適的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