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發熱門

小兒凡病有熱,症既不同,治亦多異,須分虛實,不可妄用汗下也。

傷風發熱,其症汗出,身熱,呵欠,目赤澀,多睡,惡風,喘急,此因解脫受風所致。宜疏風解肌退熱,先服柴葛解肌湯,發去風邪,熱退之時,再服涼驚丸,以防內熱。

傷寒發熱,其症無汗,身熱,呵欠,煩悶,項急,面赤,喘急,惡寒,口中氣熱,此因解脫受寒所致。宜發散寒邪,退熱鎮驚,先服惺惺散,發去寒邪,後以涼驚丸,以防內熱。

以上二症,如小兒稟賦原實者可用涼驚丸,若虛怯者,不如只用胃苓丸,甚效。

如傷風寒發熱,又吐瀉者,不可發散,此脾虛怯也。只以五苓散吞理中丸,甚效。

傷熱發熱,多得於夏,其症身熱,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熱。此因天氣已熱,包裹太厚,重受其熱也。先以白虎湯調益元散,以解其熱;次服調元生脈散,以補正氣。

傷暑發熱,亦多得於夏,其症身熱,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此由陰室中貪涼太過所致。服調元生脈散,補其元氣;次服四君子湯,以防吐瀉之病。

如夏月汗出當風,以致身熱,渾身自汗不止者,此名暑風。四君子湯加麻黃根、黃耆以去風,次以益元散以去熱。

傷食發熱,其症手心、肚腹尤熱,噎氣吐乳,大便酸臭,或腹疼多啼,飽脹喘急,不思乳食。此因飲食過度所傷,宜先用利藥去其積,用丁香脾積丸,復以集聖丸調之。

如傷食已久,日漸黃瘦,無時作熱者,不可下之。輕者保和丸,重者集聖丸,百無一失。

痘疹發熱,其症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煩悶,乍熱乍涼,咳嗽噴嚏,手足指冷,驚怖多睡。此由時行痘疹,各相傳染,宜清熱解毒。惟痘疹宜參蘇飲加木香,麻痘宜用荊防敗毒散,不可妄施汗下,恐生變症。若變蒸發熱,此小兒常症,不須服藥。(見本門。)

潮熱者,當分二症:有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復發,其狀如瘧,此肺熱也;有早晚發熱,每日兩度,如潮水之應期者,此胃熱也。蓋因感觸邪氣,以致血脈凝滯,不得流通,若不治之,變為驚疳者多矣。肺熱地骨皮散主之,胃熱三黃丸下之,如虛熱者,用集聖丸調之。

驚熱者,遍身發熱,面青自汗。心悸不寧,脈數煩躁,顛叫恍惚,此心熱也。以涼驚丸退熱,安神丸定心。

夜熱者,但夜發晝退,此血虛症也。以人參當歸散治之,更兼抱龍丸,以防作搐。

餘熱者,傷寒汗後而熱又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不可再用寒涼之藥,古人戒之。當和胃氣,使陽氣收斂,其熱自退。人參蒼朮主之,甚者,四君子湯加炒乾姜即效。

疳熱者,形色黃瘦,食不長肉,骨蒸盜汗,泄瀉無常,肚大腳小。此多得於大病之後,失於將息,又或傷飽失飢,用集聖丸調理。

白話文:

發熱門

小孩生病發熱,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很多樣,必須區分虛實,不能隨便使用發汗或瀉下藥。

感冒發熱,症狀包括出汗、發熱、打呵欠、眼睛紅澀、嗜睡、怕風、呼吸急促,這是因為外感風邪所致。應該疏風解表退熱,先服用柴葛解肌湯,驅除風邪,退熱後再服用涼驚丸,預防內熱。

傷寒發熱,症狀包括不出汗、發熱、打呵欠、煩躁、頸項僵硬、面紅、呼吸急促、惡寒、口氣熱,這是因為外感寒邪所致。應該散寒退熱鎮驚,先服用惺惺散,驅除寒邪,之後服用涼驚丸,預防內熱。

以上兩種情況,如果孩子體質原本就比較強壯,可以用涼驚丸;如果體質虛弱,最好只用胃苓丸,效果很好。

如果感冒發熱又伴隨嘔吐腹瀉,則不能使用發散藥物,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只用五苓散搭配理中丸,效果很好。

熱病發熱,多發生在夏天,症狀包括發熱、自汗、口渴、昏睡、手腳都發熱。這是因為天氣炎熱,衣物穿得過多,導致再次受熱。先用白虎湯配合益元散來解熱;然後服用調元生脈散,來補益正氣。

中暑發熱,也多發生在夏天,症狀包括發熱、自汗、口渴、昏睡、手腳冰冷。這是因為在陰涼處貪涼過度所致。服用調元生脈散,補益元氣;然後服用四君子湯,預防嘔吐腹瀉。

如果夏天出汗後吹風,導致發熱,渾身不停地出汗,這叫做暑風。用四君子湯加入麻黃根、黃耆來祛風,然後用益元散來解熱。

傷食發熱,症狀包括手掌心、腹部特別熱,呃逆嘔吐,大便酸臭,或者肚子疼哭鬧不止,腹脹呼吸急促,不願意吃奶或食物。這是因為飲食過度所傷,應該先用通便的藥物去除積滯,服用丁香脾積丸,再用集聖丸調理。

如果傷食已久,日漸消瘦,時常發熱,則不能使用瀉下藥物。輕者服用保和丸,重者服用集聖丸,百試不爽。

麻疹發熱,症狀包括臉頰乾燥發紅,眼瞼也發紅,打呵欠煩躁,時冷時熱,咳嗽打噴嚏,手腳指頭冰冷,驚恐嗜睡。這是因為麻疹傳染所致,應該清熱解毒。麻疹宜用參蘇飲加木香,麻痘宜用荊防敗毒散,不能隨便使用發汗藥物,以免產生併發症。如果出現高熱不退,這是小兒常見症狀,不必服藥。(詳見本門)

潮熱,應該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有規律地發熱,過一段時間就退,第二天同一時間又發作,症狀像瘧疾,這是肺熱;另一種是早晚發熱,每天兩次,像潮水一樣有規律,這是胃熱。都是因為感受邪氣,導致氣血凝滯不通,如果不治療,很容易變成驚癇。肺熱用地骨皮散治療,胃熱用三黃丸治療,如果是虛熱,用集聖丸調理。

驚熱,全身發熱,面色青白,自汗,心慌不安,脈搏頻數煩躁,哭鬧神志不清,這是心熱。用涼驚丸退熱,安神丸定心。

夜熱,只有晚上發熱,白天就退,這是血虛的症狀。用人參當歸散治療,再服用抱龍丸,預防抽搐。

餘熱,傷寒病出汗後又發熱,這是表裡都虛弱,元氣未復,陽氣浮於體表,不能再用寒涼藥物,古人有此告誡。應該和胃氣,使陽氣收斂,熱自然會退。用人參蒼朮治療,嚴重者,四君子湯加炒乾薑即可見效。

疳熱,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吃東西長不了肉,骨蒸盜汗,腹瀉不定時,肚子大腳小。這多發生在大病之後,沒有好好調養,或者飲食失調所致,用集聖丸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