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嘔吐門

聲物俱有曰嘔,無聲有物曰吐,有聲無物曰乾嘔。其症有三,有寒、有熱、有食積。

寒吐者,吐時少而出物多,此胃受寒也。以理中丸治之,或用胃苓丸,以煨薑湯送下。寒吐,食不化,惡食。

熱吐者,吐時多而出物少,此胃有熱也。以二陳湯加黃連、煨姜治之。熱吐,食化,不惡食。

食積吐者,要分三焦,明白俱惡食。如食即吐者,此積在上焦胃口也,宜用淡鹽湯吞一小鐘,後以鵝翎毛掃喉中,令其吐盡舊積。後以二陳湯加乾薑(煨)、神麯(炒)、麥芽(炒)、砂仁治之。如食入之時而吐者,此積在中焦下口,過小腸上口處也,先以丁香脾積丸通去舊積,後以二陳湯加消導藥治之。

如早食晚吐,晚食早吐者,此積在下焦,小腸下口,過大腸上口處也,先以丁香脾積丸下之,後以二陳湯加消導藥治之。

消導藥:神麯、麥芽炒、砂仁、香附子之類。

如嘔吐久而諸藥不納者,此胃口壯火,關格之病,用理中湯,以童便、豬膽汁同炒,煎服即安。

如嘔吐蛔蟲者,以理中丸加烏梅一個,附子一小片,黃柏、川椒一服,即愈。

凡嘔吐後瘦弱者,只以集聖丸調之。

理中湯,此藥性熱,所以治寒。

人參,甘草(炙),乾薑(炒),白朮

水一鍾煎服。若為丸,煉蜜臨時為丸,滾水送下。

如諸吐不納藥者,此陰盛拒陽也。必加童便、豬膽汁者,取童便味酸鹹性寒,膽汁味苦性寒,以和理中湯服,則陰體漸消,陽性乃發。故《內經》曰:「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謂也。

二陳湯,此藥性平,寒熱通用。

陳皮,半夏(薑汁泡七次),白茯苓,甘草

水一鍾、生薑三片引。嘔吐加白朮、煨乾姜,此二味嘔吐必用之藥也。挾熱而吐者,加煨乾薑、炒黃連。凡傷食加神麯、炒麥芽、砂仁、香附子、山楂。此五味消導必用之藥。

祖傳治嘔吐,只用胃苓丸,煨乾薑湯吞治之,不問寒熱。

凡吐不止,服藥無效加煩悶者,不治;吐不止,目上竄,頭後仰者,不治。

白話文:

嘔吐門

嘔吐,包含有聲音和嘔吐物的情況,稱為「嘔」;沒有聲音但有嘔吐物的情況,稱為「吐」;有聲音但沒有嘔吐物的情況,稱為「乾嘔」。嘔吐的病因主要有三種:寒、熱和食積。

寒吐,嘔吐時嘔吐物少而稀,這是胃受寒引起的。可用理中丸治療,或用胃苓丸,用溫薑湯送服。寒吐的患者,食物消化不良,且厭食。

熱吐,嘔吐時嘔吐物多而稀少,這是胃有熱引起的。可用二陳湯加黃連、溫薑治療。熱吐的患者,食物消化良好,不厭食。

食積引起的嘔吐,要區分三焦,都伴隨厭食。如果一吃東西就吐,這是積滯在上焦(胃口)引起的,宜先用淡鹽湯喝一小杯,然後用鵝毛輕輕掃拭喉嚨,使其將舊積滯吐乾淨。之後再用二陳湯加乾薑(溫)、神麴(炒)、麥芽(炒)、砂仁治療。如果吃東西後過一段時間才吐,這是積滯在中焦(胃以下、小腸以上)引起的,先用丁香脾積丸通利舊積,然後再用二陳湯加消導藥治療。

如果早飯後晚上吐,或晚飯後早上吐,這是積滯在下焦(小腸以下、大腸以上)引起的,先用丁香脾積丸治療,然後再用二陳湯加消導藥治療。

消導藥包括:神麴、炒麥芽、砂仁、香附子等。

如果嘔吐很久,且各種藥物都無法服用,這是胃火旺盛,關格(食道)有病變,可用理中湯,用童尿、豬膽汁一起炒製後煎服,即可痊癒。

如果嘔吐出蛔蟲,可用理中丸加烏梅一個,附子一小片,黃柏、川椒一起服用,即可痊癒。

凡是嘔吐後身體消瘦的患者,只用集聖丸調理即可。

理中湯,此藥性溫熱,用於治療寒症。藥方:人參、炙甘草、炒乾薑、白朮。用一杯水煎服。若製成丸劑,則用蜂蜜煉製,臨服用時以滾水送服。

如果各種嘔吐都無法服用藥物,這是陰盛(寒邪)抑制陽氣(正氣)引起的。必須加入童尿、豬膽汁,是因為童尿味酸鹹性寒,膽汁味苦性寒,與理中湯一起服用,可以逐漸消除陰寒之氣,使陽氣得以恢復。所以《內經》說:「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就是這個道理。

二陳湯,此藥性平,寒熱皆可使用。藥方:陳皮、薑汁泡七次的半夏、白茯苓、甘草。用一杯水,加三片生薑煎服。嘔吐時可加入白朮、溫乾薑,這兩種藥物是治療嘔吐的必用藥。如果伴有發熱而嘔吐,則需加入溫乾薑、炒黃連。如果因為飲食不當而嘔吐,則需加入神麴、炒麥芽、砂仁、香附子、山楂。這五味藥是消導的必用藥。

祖傳治療嘔吐的方法,只用胃苓丸,用溫乾薑湯送服,不論寒熱皆可使用。

凡是嘔吐不止,服用藥物無效且伴有煩悶的患者,不予治療;嘔吐不止,眼睛向上翻,頭部向後仰的患者,不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