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西江月
小兒初生病症,許多名狀難同,胎驚撮口與臍風,寒熱肥瘦黃腫。嘔吐昏昏不乳,臍間血水溶溶,未曾滿月病多凶,好似風中燭弄。
最是臍風可畏,三朝八日為殃,初時噴嚏似風傷,啼哭時時噪嚷。急看口中上齶,刮除白泡中央,展揩惡血細端詳,莫使下咽為上。
若是不知此法,致令泡落兒吞,忽然腹脹滿膨膨,臍腫青筋雜亂。撮口昏昏不乳,目瞪又緊牙關,啼聲不出命歸天,勸取衣棺早辦。
胎黃狀如金色,身熱大便難通,小便黃赤色朦朧,少乳時時舌弄。此症傳來無毒,脾胃濕熱相攻,涼驚涼血解重重,保養胎元𠔥用。
外有胎肥胎瘦,此為稟賦虛盈,父精母血必多虧,兒子不充元氣。此個甚難調理,愚夫不曉支持,一朝有病致傾危,卻把命來抵對。
生下時時吐奶,不思乳食昏沉,此由穢物下咽門,拭洗未能潔淨。會厭中間阻隔,太倉上口留凝,豁痰順氣藥通神,炮製生薑作引。
生下忽然腹脹,臍中血水淋漓,斷臍將息失調宜,客水邪風侵入。外用灰礬黏貼,速令乾較為奇,若還撮口哭聲稀,縱有靈丹莫治。
小兒生下數日,睡中啼哭多驚,此因母氣失和平,常因七情為病。以致胎胞氣逆,痰涎流入脾心,治須順氣更清神,鎮墜痰涎始定。
胎熱遍身如火,發斑丹毒風瘡,神昏目痛又驚彰,大小便難哭嚷。此是母貪煎炒,溫經暖藥乖方,急須解毒令清涼,甘草黃連為上。
胎寒生來吐泄,大便滑溜多清,腹中疼痛哭聲頻,面色青黃不定。平日母喜生冷,寒邪傳入胞經,治宜丸散用甘溫,可保嬰兒性命。
要識小兒治法,方為得業專門,半周一歲病何因,胎毒單單見症。自後飲食漸減,肥甘之變須明,此時脾胃病多尋,消食養脾法定。
胎病要行涼解,無如甘草黃連,若加脾弱病相參,參朮陳皮有驗。巴豆牽牛丁桂,砒硫白汞青鉛,俱傷正氣損真元,誤了孩兒命短。
白話文:
西江月
嬰兒初生疾病,症狀繁多難以區分,例如胎驚、撮口、臍風等,表現為寒熱、肥瘦、黃腫等。嘔吐、昏睡、拒絕哺乳,肚臍周圍滲出液體,未滿月患病則凶險,如同風中搖曳的燭火般脆弱。
最可怕的是臍風,三天到八天內最為嚴重,初期像風寒感冒般打噴嚏,啼哭不止,聲音尖銳。要仔細檢查口腔上顎,刮除白色泡沫,清理污血,務必防止孩子吞下。
如果不知道這個方法,導致孩子吞下泡沫,就會腹脹、肚臍腫脹,青筋暴露。伴隨撮口、昏睡、拒絕哺乳,眼睛瞪大,牙關緊閉,哭聲全無,性命危在旦夕,應及時準備後事。
胎黃症狀如同金色,身體發熱,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混濁,哺乳少,常舔弄舌頭。此症並無毒性,是脾胃濕熱交攻所致,需清熱涼血,調理胎元。
嬰兒出生時體型過胖或過瘦,皆因先天禀賦不足,父母精血虧損,導致孩子元氣不足。此類體質難以調理,若不懂得保養,一旦生病則危急,性命堪憂。
出生後經常吐奶,不願吃奶,昏昏沉沉,這是因為穢物殘留在咽喉,清潔不徹底所致。會厭處阻塞,胃口不好,需要豁痰順氣的藥物,並以炮製的生薑引導。
出生後突然腹脹,肚臍滲出液體,與斷臍後護理不當有關,外邪入侵所致。可用灰礬黏貼肚臍,使其乾燥,效果奇佳。如果仍然撮口,哭聲微弱,即使有良藥也無濟於事。
嬰兒出生後幾天,睡眠中啼哭不安,這是因為母親情緒不穩定,七情所傷導致。胎胞之氣逆亂,痰涎流入脾臟和心臟,治療需順氣寧神,鎮墜痰涎。
胎熱症狀表現為全身發熱如火,出現斑疹、丹毒、風瘡,神志不清,眼睛疼痛,驚恐不安,大小便困難,啼哭不止。這是因為母親飲食過於辛辣油膩,溫經暖藥使用不當所致,需清熱解毒,甘草黃連是首選。
胎寒症狀表現為出生後嘔吐腹瀉,大便稀薄,腹痛哭鬧,面色青黃不定。這是因為母親平素喜食寒涼之物,寒邪入侵所致,需溫補脾胃,以溫熱藥物調理,才能保住嬰兒性命。
要懂得治療嬰兒疾病的方法,必須專精此道。嬰兒從半歲到一歲,疾病原因各有不同,但胎毒是最常見的病因。此後,飲食應逐漸減少,肥甘厚膩之物需節制,以免損傷脾胃,導致疾病。
治療胎病需清熱解毒,甘草黃連是良藥,如果脾胃虛弱,則需配合參、術、陳皮等藥物。巴豆、牽牛、丁香、桂枝,以及砒霜、硫磺、水銀、鉛丹等,皆會損傷元氣,誤用則會危及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