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卷之五 (1)
卷之五 (1)
1. 瘧疾門
瘧疾治法有二:新瘧先截後補,久瘧先補後截。
白話文:
瘧疾的治療方法有兩種:新發的瘧疾應先用藥物阻斷病勢,然後再進行補養;而長期患有的瘧疾則應該先進行補養,之後再用藥物阻斷病勢。
凡瘧要分早晚治之,如上半日發者,此邪在陽分氣位也,先用平胃散加常山、草果截之。後用平瘧養脾丸,調理而安。如下半日發者,此邪在陰分血位也,輕者以四物湯加桂枝、桃仁、紅花,發出血中寒邪。甚者,以小柴胡湯加升麻、當歸,提到陽分,然後以小柴胡湯加常山、草果截之。略愈,以平瘧養脾丸調之而安。
白話文:
所有的瘧疾都應該分早晚來治療。如果在白天發作,說明邪氣在體表的陽分,先用平胃散加上常山、草果來截斷邪氣。之後再用平瘧養脾丸來調養脾胃,使病情穩定。如果在下午或晚上發作,說明邪氣在體內的陰分,情況輕微的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桂枝、桃仁、紅花,來發散體內的寒邪。病情嚴重的,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升麻、當歸,把邪氣引到體表陽分,然後再用小柴胡湯加上常山、草果來截斷邪氣。病情稍有好轉,再用平瘧養脾丸來調養脾胃,使病情穩定。
如瘧來寒多熱少者,以平胃散加常山、桂枝,草果仁截之;熱多寒少者,以白虎湯加常山、草果、青皮截之;寒熱相半者,用小柴胡湯加常山、草果截之。後以平瘧養脾丸調之。如大人以補中益氣湯調之。以上數症,皆先截後補也。
白話文:
如果瘧疾發作時寒意較重而發熱較輕,可以加常山、桂枝到平胃散中,再加入草果仁抑制症狀。如果發熱較重而寒意較輕,可以加常山、草果、青皮到白虎湯中抑制症狀。如果寒熱兩者程度差不多,可以使用加常山、草果的小柴胡湯抑制症狀。之後再用平瘧養脾丸調節體質。如果是成年人,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調節體質。以上這幾種情況,都是先抑制症狀,再進行調理。
如久瘧連綿不退者,或二三日一次,其邪已深,不可妄用截藥,只以平瘧養脾丸調之。有汗要無汗,無汗要有汗,其瘧易退。再要避風寒,禁雞魚、冷水,無不安者。如犯禁戒,雖九轉靈丹,亦難治也。
白話文:
對於久拖不癒的瘧疾,如果每隔二、三天發作一次,說明邪氣深入體內,不可輕易使用強烈的退燒藥。應該用平瘧養脾丸調理。出汗與不出汗都要適當,這樣瘧疾才容易退。另外,要注意避風寒,不要吃雞、魚、喝冷水,這些都要遵守。如果違反禁忌,即使是九轉靈丹也難以治療。
凡瘧後轉作痢症者,此症多得於夏末秋初,因內有伏陰,多傷生冷故也。當從虛治,不可妄用通利之藥。如平常下痢者,以香連丸,米湯送下。
白話文:
凡是發完瘧疾後轉為痢疾的患者,這種症狀多發於夏末秋初,因為體內有潛伏的寒氣,多因食用生冷食物而受傷。治療時應該從補虛的角度,不可隨意使用瀉藥。如果是和平常一樣的腹瀉,可以用香連丸,用米湯送服即可。
如瘧痢並作者,以平瘧養脾丸、橘皮和中丸相間服之。
白話文:
如果同時患有瘧疾和痢疾,可以服用平瘧養脾丸和橘皮和中丸交替服用。
如瘧後遍身浮腫者,此因汗後受風故也。以胃苓丸加五加皮、大腹皮,燈心、長流水煎湯治之,大兒加減胃苓湯治之。外用浴法,於日當午時,向避風處,以溫水拂拭遍身,略睡一時,以被蓋之,微汗為度。每日依此行之,為妙甚效。
白話文:
得了瘧疾後全身水腫,這是因為出汗後受了風寒。用胃苓丸加上五加皮、大腹皮、燈心、長流水煎湯治療。兒童則加減胃苓湯治療。外用沐浴的方法是:在正午時分,面向避風處,用溫水擦拭全身,然後稍微睡一會兒,蓋上被子,微微出汗即可。每天都這樣做,非常有效。
如瘧後腹脹,或喘或不喘者,此因內傷生冷,脾肺俱病故也。蓋脾主脹,喘屬肺,以塌氣丸消脹,以葶藶丸定喘治之。後以集聖丸調之。
白話文:
如果得過瘧疾後腹脹,無論是否伴有喘息,這是因為內在受傷於生冷食物,所以脾肺都有病。脾主脹,喘屬於肺,用塌氣丸消脹,用葶藶丸治喘。之後用集聖丸調理身體。
如瘧後腹中有痞者,此瘧母也。因多食冷水所致。亦有熱而成者,治以月蟾丸主之。
凡瘧後形體黃瘦者,只以集聖丸調之。
平胃散,此治濕養脾之藥也。
白話文:
如果你得瘧疾後肚子裡有硬塊,這種情況叫做「瘧母」。這是因為你吃了太多冷水造成的。但也有些人是熱症引起的,這種情況要用月蟾丸來治療。
蒼朮(米泔浸炒,一錢二分),厚朴(薑汁炒,一錢),陳皮(二錢),甘草(一錢),加常山(三錢),草果(三錢)
白話文:
草藥:
- 蒼朮 (用米湯浸泡後炒,1.2 錢)
- 厚朴 (用薑汁炒,1 錢)
- 陳皮 (2 錢)
- 甘草 (1 錢)
添加草藥:
- 常山 (3 錢)
- 草果 (3 錢)
薑棗引。
四物湯(見痢疾門),此藥性平,治血不足之聖藥也。
桂枝,此發散風邪之要藥也。
桂枝,赤芍,甘草
薑棗引。
小柴胡湯,此半表半裡之藥也。
白話文:
薑棗引
四物湯(見痢疾門),這藥性平,是治療血虛的聖藥。
桂枝,這是發散風寒的重要藥物。
桂枝、赤芍、甘草
薑棗引。
小柴胡湯,這藥是針對半表半裡證的藥物。
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五分),半夏(七分),人參(七分),甘草(五分)
加山梔、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湯,薑棗引。
白話文:
柴胡(12 克),黃芩(7.5 克),半夏(3.5 克),人參(3.5 克),甘草(2.5 克)
心中飽悶,加枳殼、桔梗。痞滿加黃連、枳實。口渴加知母、石膏。內熱甚,錯語,心煩不得眠者,合解毒湯。
白話文:
胃中飽脹,再加上枳殼、桔梗。腹痞滿脹,再加上黃連、枳實。口渴,再加上知母、石膏。內熱嚴重,神志不清,心煩睡不著覺的,可以用解毒湯。
白虎湯,此藥性寒,所以治熱也。
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粳米(一勺),甘草(七分)
水煎服。
以上諸方,截瘧必用常山、草果者,蓋此二味乃治瘧必用之藥也。
補中益氣湯,此補中氣不足之聖藥也。
白話文:
白虎汤,性寒,用来治疗热症。
配方是石膏五钱、知母二钱、粳米一勺、甘草七分,用水煎服。
所有治疗疟疾的方子,都要用到常山和草果,因为它们是治疗疟疾的必用药。
补中益气汤,是补益中气不足的良药。
黃耆,人參,甘草,柴胡,升麻,白朮,當歸,陳皮
白話文:
黃耆:補氣固表
人參:大補元氣
甘草:調和諸藥,補中益氣
柴胡:疏肝解鬱
升麻:升提陽氣,解肌透疹
白朮:健脾燥濕
當歸:補血活血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嘔
水煎,薑棗引。有汗用白朮,無汗用蒼朮,治瘧加青皮。
加減胃苓湯,此滲利之聖藥也。
白話文:
用水煎煮,加入薑和棗。如果有出汗的情況就使用白朮,沒有出汗就使用蒼朮,治療瘧疾時要加上青皮。
增減使用胃苓湯,這是利尿的良藥。
豬苓,澤瀉,赤茯苓,白朮,官桂,五加皮,蒼朮,陳皮,厚朴,甘草,木通,大腹皮,防風,生薑皮
燈心、姜引,取順流水煎服。
平瘧養脾丸
白話文:
豬苓:利尿消腫
澤瀉:利水滲濕
赤茯苓:利水消腫
白朮:健脾利濕
官桂:溫腎助陽
五加皮:強筋健骨
蒼朮:燥濕健脾
陳皮:理氣健脾
厚朴:理氣化濕
甘草:調和藥性
木通:通利水竅
大腹皮:利水除濕
防風:解表祛風
生薑皮:發汗解表
歸身,人參,陳皮(去瓤,各一錢),黃芩(二錢),草果仁(一錢),南星(炮,一錢),白朮(一錢五分),白茯苓(一錢),柴胡(一錢五分),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歸身(約3克)、人參(約3克)、陳皮(去籽,約3克)、黃芩(約6克)、草果仁(約3克)、南星(炮製,約3克)、白朮(約4.5克)、白茯苓(約3克)、柴胡(約4.5克)、甘草(炙製,約1.5克)
共為末,米糊丸,如黍米大,竹葉、炒米湯下。
一方加常山、黃耆、鱉甲(醋炙黃色)。
月蟾丸
白話文:
全部完成後,做成米糊丸,大小像小米粒,用竹葉包住,用炒米湯送服。
木香,人參,黃耆,當歸,桔梗,使君子肉,黃連,三稜(炮),枳實,莪朮(煨),鱉甲(炙),苦楝根皮,乾蟾(燒存性),訶子肉,夜明砂,綠礬(各等分)
白話文:
木香、人參、黃耆、當歸、桔梗、使君肉、黃連、三稜(炒過)、枳實、莪朮(炒過)、鱉甲(烤過)、苦楝根皮、蟾蜍(燒成灰後留存)、訶子肉、夜明砂、綠礬(以上材料等量)
共為末,醋糊丸,陳米湯下。
祖傳治瘧之法,以斬鬼丹截之,胃苓丸調之。
白話文:
將以下成分混合製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後製成藥丸,服用時以陳米湯送服。
這是祖傳治療瘧疾的方法,使用斬鬼丹來控制病情,再用胃苓丸來調理身體。
常用平胃散,加常山、草果為末,每服一字,於臨發日五更,用桃柳枝七根,煎湯調服。
治大人瘧疾方
白話文:
經常使用的平胃散,加入常山(一種中藥材)和草果後研成粉末。每服一次大約一個字的量,在出發那天凌晨五點,用七根桃柳枝煎湯送服。
人參(五分),常山(酒炒,三分),檳榔(三分),草果仁(四分),綠豆粉(炒),甘草(炙),貝母(三分),青皮(五分)
水煎服。
又方
常山,檳榔(一個),當歸,蒼朮,甘草,陳皮
先一服,用酒擂細,滾酒泡服。
白話文:
人參(5 分),常山(用酒炒過,3 分),檳榔(3 分),草果仁(4 分),炒過的綠豆粉,炙甘草,貝母(3 分),青皮(5 分)
如不效,將桃枝七根,燈心七根,水煎二三滾,露一宿,發日五更溫服。禁生冷雞魚發物。
白話文:
如果治療後沒有好轉,取七根桃枝、七根燈芯,用清水煮兩三沸,放一個晚上,第二天清晨趁熱服下。服用期間禁止食用生冷的雞、魚等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