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卷之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6)

1. 辨症歌

便黃因內熱,紅赤黑同看,綠白青皆冷,疳肥食臭酸。

久泄四肢癱,才驚睡不安,熱疳毛作穗,涎嗽定傷寒。

肝冷傳脾臭綠青,焦黃脾土熱之形,肺腸寒色膿黏白,赤熱因心腎熱成。

白話文:

大便黃是因為體內有熱,紅色和黑色的情況也要一起觀察,綠色、白色和青色都表示體內偏寒,疳積或者肥胖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有酸臭味。

長期腹瀉會導致四肢無力,剛開始受驚或睡眠不穩,體熱伴有毛髮如穗狀,口中有涎且咳嗽通常是傷寒的症狀。

肝臟虛寒會影響到脾臟並出現綠青色,焦黃色是脾土有熱的表現,肺腸虛寒則會出現膿液和白色的黏液,紅色和熱感是由心腎過熱造成的。

2. 身熱發厥歌(久泄多虛熱)

氣虛多發厥,血虛須作熱,氣血若俱虛,身熱手足厥。

白話文:

氣虛時容易出現四肢冰冷,血虛時會產生發熱的症狀,如果氣血都虛弱,就會身體發熱並且四肢冰冷。

3. 吐瀉門

吐瀉名曰霍亂,其症有三:有寒、有熱、有食積。

白話文:

吐瀉這種病叫做霍亂,它的症狀有三種:有因為受寒的、有因為發熱的、有因為飲食積滯的。

凡上吐下瀉,兩腮紅赤,遍身熱,口作渴,吐瀉時多而出物少者,此屬於熱。用五苓散煨乾姜治之,或用煨薑湯澄冷調服益元散,神效。

白話文:

凡是嘔吐、腹瀉,兩邊臉頰通紅,全身發熱,口乾舌燥,嘔吐、腹瀉時排出的東西很多但虛弱無力,這些屬於熱症。可以用五苓散加乾薑溫熱服用,或者用溫熱的薑湯沉澱澄清後,加入益元散攪拌服下,效果顯著。

凡上吐下瀉,面㿠白,足冷,腹痛,多啼哭,不作渴,吐瀉時少而出物多者,此屬於寒,用理中湯治之。甚者,加附子烏梅效。此上二症,皆不阻乳食。

白話文:

凡是嘔吐和腹瀉、臉色蒼白、手腳冰涼、肚子痛、愛哭鬧、不覺得口渴,而嘔吐和腹瀉時嘔吐和排泄物稀少稀薄者,這種情況是體質虛寒造成的,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病情嚴重的,可以加入附子或烏梅。這兩種症狀,都可以正常哺乳。

凡吐瀉出物酸臭,面黃,不喜飲食,腹常作痛者,此食積也。以丁香脾積丸推去其積,後以集聖丸調之。

白話文:

如果嘔吐物帶有酸臭味,臉色發黃,不想吃東西,肚子經常疼痛,這都是因為食物積滯在胃裡造成的。可以使用丁香脾積丸來消除積食,之後再用集聖丸來調理。

凡吐瀉久,身瘦作熱者,只用集聖丸治之。

祖傳治吐瀉,不問寒熱虛實,只用胃苓丸,煨薑湯送下,即安。

白話文:

凡是長時間嘔吐或腹瀉,身體消瘦且發熱的人,只需用集聖丸來治療。

家傳治療嘔吐或腹瀉的方法,不分是寒是熱或是虛是實,都只用胃苓丸,用煨薑湯送服,就會康復。

益元散,又名六一散,又名天水散。

白話文:

益元散,也叫六一散、天水散。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為細末,或煎服,或冷水調服。

凡吐瀉不止,作渴不休者,不治。加驚搐者,不治。口舌生瘡,手足冷,身熱,此陰降陽升脾氣中絕,不治。

白話文:

用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研磨成細粉,可以煎服或用冷水調服。但如果患者不停地嘔吐腹瀉,口渴不止,或伴隨驚厥抽搐,或是口舌生瘡、手足冰冷、身體發熱,這些情況表示陰氣下降,陽氣上升,脾氣虛弱,則不適合使用此方。

4. 西江月

大凡男女吐瀉,陰陽順逆當明,男逢瀉甚下無陰,女子吐多不應。出物多而數少,此為寒盛相侵,如逢物少數頻頻,火盛細加體認。

白話文:

一般來說,男女嘔吐腹瀉時,陰陽是否順逆要弄清楚:

  • 男性嚴重腹瀉,沒有陰氣。
  • 女性嘔吐較多,不能相應治療。
  • 嘔吐物量多但次數少,這是寒氣盛大侵襲所致。
  • 如果嘔吐物少但次數頻繁,是火氣旺盛,需要仔細辨別。

吐瀉若是同見,此名霍亂陰陽,只用一劑理中湯,上吐下瀉了當。服此若還不效,再加熟附煨姜,烏梅作引是良方,莫與俗人誇獎。

白話文:

如果嘔吐和腹瀉同時出現,這叫做陰陽霍亂。只需要用一劑理中湯,就能治好嘔吐和腹瀉。服用此湯如果還是沒有效,再加當歸、乾薑、烏梅引藥。這是個好方子,不要向不懂醫術的人炫耀。

吐瀉時時作渴,諸般湯藥無靈,飲水飲湯腹膨膨,束手坐觀死症。急用伏龍飲子,時時與吃調停,須臾吐止火邪寧,才與理中對症。

白話文:

當出現嘔吐、腹瀉並且持續口渴的情況,各種中藥湯藥都無法改善症狀。如果喝水或喝湯,腹部就會脹大。醫生無計可施,只能坐視患者等死。這時候需要緊急使用「伏龍飲」,並時常給患者服用,以調節身體機能。不久後,嘔吐和上火的情況就能停止,接著再給予「理中湯」來對症治療。

吐瀉分為三症,食積寒熱當知,面黃糞臭惡乳食,此症方為食積。若是身熱作渴,宜為熱症祛除,面白身寒腹痛時,正是虛寒之疾。

白話文:

嘔吐和腹瀉分為三種類型,與食物堆積、寒熱有關。

如果臉色發黃,糞便發臭,厭惡乳食,這是食物堆積的症狀。

如果身體發熱口渴,則為熱證,應祛除熱氣。

如果臉色蒼白,身體發冷,腹痛,正是虛寒的疾病。

食積宜行轉取,靈應去積為宜,如逢熱症又何如,益元五苓為主。寒症理中可用,甚加附子烏梅,寒熱總用胃苓奇,吞用乾薑煎水。

白話文:

如果食積嚴重,建議進行運動以促進消化。如果食積比較嚴重,可以服用靈應丸來幫助消除食積。但如果同時有發熱症狀,則應服用益元五苓散。對於寒症,可以服用理中丸,適當加入附子或烏梅。

對於同時有寒熱症狀的,可以服用胃苓湯,並同時服用乾薑煎煮的水。

5. 痢疾門

痢疾不問赤白,皆屬濕熱,或以赤為熱,白為寒者,非也,亦有食積而成者。其治法有補有泄。赤白濕熱皆有,但熱症腹痛,濕症腹不痛。

白話文:

痢疾無論是便便呈紅色還是白色,都屬於濕熱造成的。有人認為紅色代表熱,白色代表寒,這種說法並不正確。還有一種痢疾是因積食所致。其治療方法有補虛和瀉實兩種。紅色痢疾和白色痢疾同樣都是濕熱所致,但熱痢疾症會腹痛,濕痢疾則不會腹痛。

凡痢有赤者,此濕熱傷在血分,從小腸中來也。以四物湯加黃連、黃芩、黃柏治之。

白話文:

所有帶血的痢疾,都是濕熱之氣傷及血分,從小腸中傳來的。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連、黃芩、黃柏等藥材治療。

凡痢有白者,此濕熱在氣分,從大腸中來也。以四君子湯加黃連、蒼朮治之。

白話文:

所有白痢,這是濕熱存在於氣分,由大腸中來的。用四君子湯加入黃連、蒼術來治療。

凡赤白相雜者,此血氣俱傷。以八物湯加黃連、黃芩、黃柏、蒼朮、滑石治之。

以上三症,有後重者,俱加檳榔、枳實。

白話文:

凡是出現紅色和白色的混雜物,表示氣血都受了傷。使用八物湯,並加入黃連、黃芩、黃柏、蒼朮、滑石來治療。

凡治痢疾,不問赤白。但初起之時,裡急後重,腹中脹痛者,先用三黃丸、大承氣湯下之,後用香連丸調之。

白話文:

所有治療痢疾的患者,不論是赤痢還是白痢,只要是發病初期,出現腹痛急迫、排便困難、腹脹腹痛的症狀,首先使用三黃丸和大承氣湯瀉下,隨後使用香連丸調理。

凡痢赤白日久,人事虛弱,原未經下者,若下之,則人事虛,而不可損其不足;若不下,則積不去而難愈。只用保和丸,連服數次,俟腹痛止為度,後以香連丸調之。

凡治痢不可妄用巴豆、牽牛,只用三黃丸穩當。

白話文:

對於患有慢性痢疾,身體虛弱的人來說:

如果從來未服用過瀉藥,服用後會加重身體虛弱,不能補益不足;

如果不服用瀉藥,積滯不能去除,難以痊癒。

應服用保和丸,連續服用數次,等到腹痛停止即可,然後再用香連丸調理。

凡痢有鮮血者,用清血丸,以車前草、陳米煎湯送下。

凡痢有白涎,久不止者,用固腸丸,以陳米飲送下。

白話文:

凡是帶有鮮紅色血液的腹瀉,使用清血丸,用車前草和陳米煮水送服。

凡暑月痢純血者,以益元散、炒過滑石,加紅曲為丸,陳米飲送下。

白話文:

夏天出現純血痢疾的情況,可以使用益元散和炒過的滑石來製作藥丸,並加入紅曲,用陳米湯送服。

凡赤白痢脫肛者,此氣下陷也。宜升提之,和中丸以升麻湯吞之。

白話文:

凡是患有赤色或白色痢疾、脫肛的人,都是由於氣血下陷造成的。宜用升提法治療,服用和中丸(成分包括升麻等藥材),用升麻湯送服。

凡赤白痢嘔吐不食者,此名噤口痢,用木香則失之溫,用山藥則失之閉,只以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末,陳米飲調下,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白話文:

凡是患有拉血痢、嘔吐和不想吃東西的人,這種病稱為噤口痢。用木香會失去溫熱作用,用山藥會導致閉塞。只用參苓白朮散,再加上石菖蒲粉末,用陳米湯送服。胸中一旦舒暢,自然會想吃東西。

凡痢止後,身熱不退,或人事瘦弱者,只用集聖丸調之。

芍藥湯,行血則便膿自愈,和氣則後重自除。

白話文:

凡是腹瀉停止後,如果體溫還沒有恢復正常,或者人變得消瘦虛弱,只需要使用集聖丸來調理。

使用芍藥湯,可以讓便血的情況痊癒,調和氣機之後,里急後重的症狀自然會消除。

白芍(二錢),歸尾,黃連,黃芩(各一錢),大黃(七分),甘草,檳榔,木香,桂心(各五分)

白話文:

白芍(12 克),歸尾,黃連,黃芩(各 6 克),大黃(4.2 克),甘草,檳榔,木香,桂心(各 3 克)

上細切作一服,水碗半,煎一碗,空心服。如病初後重急迫者,倍加大黃,加芒硝一錢。若痞滿氣不宣通者,加枳實一錢。

四物湯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成一劑,加半碗水煎煮成一碗,空腹服用。如果病情剛開始或之後變嚴重且急迫,加大黃的用量,並加入一錢芒硝。如果出現腹脹、氣機不暢的情況,加入一錢枳實。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

白話文:

當歸:

用於補血活血,緩解月經不調、閉經、產後血虛等症狀。

川芎:

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胸悶、月經不順等症狀。

白芍:

具備養血柔肝、緩解疼痛的作用,主要應用於治療肝鬱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熟地黃:

性味甘溫,有補血滋陰、強壯骨髓的功效,適用於血虛萎黃、腰膝酸軟、頭暈失眠等症狀。

加黃連、黃芩、黃柏,水煎溫服。

四君子湯(見泄瀉門)

加黃連、黃芩、蒼朮,水煎服。

八物湯(見胎毒門)

加黃連、黃芩、黃柏、蒼朮、滑石、枳殼、檳榔。

水煎,空心溫服。

三黃丸

黃連,黃芩,大黃(各等分)

為末,神麯糊丸,木香檳榔湯送下。

大承氣湯,此通腸去積之藥。

枳殼,厚朴,大黃,芒硝,甘草

加檳榔,水煎服。

保和丸,凡食積脾胃虛者,用此藥。

白話文:

四君子湯加黃連、黃芩、蒼朮,水煮後溫熱服用。八物湯加黃連、黃芩、黃柏、蒼朮、滑石、枳殼、檳榔,水煮後空腹溫熱服用。三黃丸由黃連、黃芩、大黃等量混合研磨成粉,用神曲糊做成丸子,以木香檳榔湯送服。大承氣湯用於通腸去積,由枳殼、厚朴、大黃、芒硝、甘草組成,加檳榔,水煮後服用。保和丸適用於食積脾胃虛弱者,由多種藥材組成。

山楂肉(一兩),神麯(炒),半夏,白茯苓,陳皮,萊菔子,連翹(各五錢),麥芽(炒,一兩),甘草(三錢)

白話文:

山楂肉(半斤),酒麴(炒過),半夏,白茯苓,陳皮,蘿蔔子,連翹(各四兩),炒麥芽(半斤),甘草(兩兩)

共為末,蒸餅和丸,如粟米大,米飲送下。

清血丸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用蒸餅調和製成丸藥,大小如同粟米,用米湯送服。

清血丸

槐米(炒),荊芥穗,枳殼(麩炒),側柏葉(醋炒,各等分)

白話文:

炒槐米、荊芥穗、麩炒枳殼、醋炒側柏葉(各等分)

為末,醋糊丸,陳米湯送下。

固腸丸(即二根丸)

紅椿樹根白皮,白椿樹根白皮(各等分)

為末,米糊丸,陳米飲送下。

清六丸,即益元散加紅曲是也,血痢者此方主之。

滑石(炒,一兩),甘草(二錢半),紅曲(去殼炒,五錢)

為末,米糊丸,陳米湯送下。

和中丸

白話文:

最後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丸藥,用陳米湯送服。

黃連(炒),陳皮(各五錢半),澤瀉,車前子,白茯苓,山藥,白朮,木香,石蓮肉,肉豆蔻(麵包火煨),乾薑(炒),人參(各二錢)

白話文:

黃連(炒),陳皮(各 27.5 克),澤瀉,車前子,白茯苓,山藥,白朮,木香,石蓮肉,肉豆蔻(烘烤),乾薑(炒),人參(各 10 克)

共為末,醋糊丸,陳米飲送下。如脫肛者,升麻湯送下。

參苓白朮散,此藥性平,補助脾胃之藥也。

白話文:

將以下的藥材磨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製成藥丸,服用時以陳米水送服。如果是脫肛的情況,則用升麻湯送服。

參苓白朮散,這是一種藥性溫和的藥方,主要用於補益脾胃。

人參,白朮,白茯苓,山藥,白扁豆(薑汁炒),甘草,桔梗,薏苡仁,石蓮肉(各一兩)

白話文:

人參、白朮、白茯苓、山藥、白扁豆(炒過薑汁)、甘草、桔梗、薏苡仁、石蓮肉(各一兩)

加石菖蒲一兩,共為末,陳米湯化服。

祖傳治痢,不問赤白,只用保和丸、香連丸調之。

凡痢久,大熱、大渴不退者,不治。

凡痢日久,六脈洪數,面赤身熱者,不治。

凡痢日久,作渴不止者,不治。

凡痢日久,嘔吐不食,服藥無效者,不治。

凡痢日久不止,下紫血成塊者,不治。

凡痢日久,下黑水,如屋漏塵水者,不治。

凡痢日久,大肉瘦削折者,不治。

凡痢久,脫肛出寸余者,不治。

凡痢久,轉作驚搐者,不治。

凡痢變作泄瀉,飲食如常者,易治。

白話文:

祖傳治痢

方劑: 將石菖蒲一兩研磨成粉末,用陳米湯送服。

主治: 不論赤痢(血痢)或白痢(水痢),皆可用此方。

附註:

  • 以保和丸、香連丸調之:指的是可用保和丸、香連丸配合此方一起服用。
  • 不治:指以上情況不適合用此方治療,應另尋醫治。

忌用:

  • 痢久,大熱、大渴不退者。
  • 痢日久,六脈洪數,面赤身熱者。
  • 痢日久,作渴不止者。
  • 痢日久,嘔吐不食,服藥無效者。
  • 痢日久不止,下紫血成塊者。
  • 痢日久,下黑水,如屋漏塵水者。
  • 痢日久,大肉瘦削折者。
  • 痢久,脫肛出寸余者。
  • 痢久,轉作驚搐者。

易治:

  • 痢變作泄瀉,飲食如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