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要旨論》~ 卷第三 (4)
卷第三 (4)
1. 推三陰三陽病證歌
厥陰所至土當災,令民交病水不來,心痛胃脘兩脅滿,咽喉壅閉甚難開。太陰濕土雨時行,民病頭痛骨痹生,脫項拔腰並折髀,皆由腎臟未通享。少陰君火熱臨身,民病心煩乾嘔頻,兩脅頭痛時咳喘,惡寒瞀悶悸驚人。少陽相火熱司天,所勝之年心病先,胸滿鼻衄兩脅脹,喘咳腹脹火當年。
白話文:
厥陰當權時,土地會出現問題,導致人們普遍出現病症,水源短缺;出現心痛、胃部不適、兩側胸脅脹滿,咽喉堵塞難以張開。
太陰 濕土當權時,會帶來雨水,人們會患上骨頭和關節的疾病,脖子和腰部會疼痛,大腿骨容易骨折,這些都是腎臟功能不暢造成的。
少陰 君火當權時,人們會出現心煩乾嘔、胸脅疼痛、有時還會咳嗽氣喘,同時會惡寒、頭暈和心悸。
少陽 相火當權時,會導致心臟疾病,表現為胸部脹滿、鼻出血、胸脅脹痛,同時還會伴隨氣喘、腹脹,當年易發生火災。
陽明燥勝木為殃,頭痛昏昏左脅傷,男子傷筋浮腫脹,婦人腹痛又心狂。太陽寒水心受災,民病頭痛寒熱來,腹痛肘攣筋急痛,面黃嗌向口乾煩。
白話文:
陽明之火過盛,木氣受傷,頭痛頭暈,左脅疼痛。男性會傷及筋骨,浮腫脹痛。女性則會腹痛,心神不安。
太陽寒水侵襲,心臟受損,百姓頭痛,寒熱交替。腹痛,肘部抽筋,筋骨疼痛。面色發黃,喉嚨嘶啞,口乾煩躁。
2. 求癸丑年七十二候(新添)
演紀開元十二年甲子歲正月一日己酉朔,積至今明昌四年,積得四百七十年。減一筭,乘歲周,分乘之,得一十七萬一千二百九十九日二十四分八十四秒,去天紀,命己酉,筭外得戊申日交司日辰及分,(六十去之。)外有□。置大寒五十九日二十四分八十四秒,加候策五日零七分二十八秒,滿六去之。
白話文:
從開元十二年的甲子年正月初一開始計算,到如今的明昌四年,已經過去了四百七十年。
扣除一閏年,乘上一年中的天數,再除以六十,得到一十七萬一千二百九十九天、二十四分、八十四秒。從開元十二年的甲子年開始計算,推算到現在,得到戊申日是當天的節氣交替日,然後將天數超出六十的日子去掉。
此外還有□。將大寒節氣的五十九天、二十四分、八十四秒與候策(即季節變化)的五天、七分、二十八秒加起來,得到六十一天,將多餘的天數去除。
假令癸丑年大寒交司,五十九日二十四分八十四秒,加候策五日零七分二十八秒,得六十四日三十二分一十二秒,命己酉,得癸丑日。鷙鳥厲疾,大寒氣下,乃雞始乳也。此鷙鳥厲疾者,大寒後五日。
白話文:
假設癸丑年大寒節氣交接的時間是,五十九天二十四分八十四秒,加上候策(讓節氣再穩定一段時間)的五日零七分二十八秒,得到六十四天三十二分一百一十二秒,換算為干支是己酉,進而得知為癸丑日。此時老鷹正在發育牠的利爪和尖銳的喙,因為大寒節氣後的五日,便是老鷹的幼雛開始哺育的時候了。
經曰:何謂氣?岐伯曰:上帝所秘,先師傳之。日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歲者謂之期,四期謂一小周,十五小周為一大周,乃六十年也。凡此之數,九六為之紀也,故經曰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生化之用也。
白話文:
《經》上說:「什麼是氣?」岐伯回答:「這是上天所保密的奧秘,由先師傳授下來的。」一天五天叫做候,三個候叫做氣,六個氣叫做時,四個時叫做歲。歲就是指一個時期,四個時期為一小周,十五個小周為一大周,也就是六十年。所有這些數字,都是以九十六為紀律。所以《經》上說「六六之節、九九制會」,就是用來校正天體運行規律,以及氣的數量。天體運行規律,是用來規範日月運行;氣的數量,是用來調節生化作用。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者,分紀也。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曲成一歲,積氣余而盈潤矣。然晝夜日行天之一度,月行十三度零十九分之後也。(後載法在用針補瀉內,出八正神明論中。)然五星者,皆屬地,體循天而右行也。
南面東轉,北面西行,故曰天順地而左旋,地承天而右行矣,是日行遲而月行疾也。
白話文:
天空為陽,大地為陰,太陽為陽,月亮為陰。紀就是分隔。周天運行,太陽每天前進一度,月亮每天前進十三度多一些,所以每隔大小月三百六十五天,積累起來就形成了一年,氣息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盈滿潤澤。但是,白天太陽前進天空中的一度,夜晚月亮前進十三度零四十二分(註:後面的換算方法在用針補救中,出自《八正神明論》)。但是金、木、水、火、土這五顆星,都屬於地,它們沿著天體順著太陽的運行方向前進。
凡太陽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日行一度,一年行一周天。月一日行十三度有奇,二十九日行一周天,日方行二十九度。此之比月,則月已先行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外又行天之二十二度,則反少七度,而不及日也。又加半日,則同宮而為一月。《陰陽說》謂:月之行,月有前後,遲速分等,周天常准,則有大小盡之異也。
白話文:
太陽一年有 365 天,每天移動一度,一年移動一周天。而月亮,一天移動 13 度多,29 天移動一周天,太陽只移動 29 度。將此與月亮相比,月亮已經提前移動一周天,也就是 365 度,再加上 22 度,因此比太陽少 7 度,距離太陽較遠。再過半天,月亮和太陽就會回到相同的位置,構成一個月。《陰陽說》認為,月亮的運行有前有後、有快有慢,但周天運行時間是固定的,因此會有大小月的差異。
本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荊樸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者,故日行天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月二十七日行一周天,更二日半行,乃日與月相會,成一月。計日二十九度半,在人二十九日半,合個二十九度半,共五十九日,故月有大盡有小盡。一歲日共行三百五十四度,在人計三百五十四日。
白話文: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天。荊樸說:周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度,所以太陽每天運行一度,月亮運行十三度多一點。月亮二十七天運行一周天,又運行兩天半,這時太陽和月亮相會,形成一個月。計算起來,太陽運行二十九度半,人體週期二十九天半,合起來是二十九度半,一共是五十九天,所以一個月有大小之分。一年中,太陽一共運行三百五十四度,摺合人體時間是三百五十四天。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成人間一年,今只行三百五十四度,在人計三百五十四日,余卻一十一度四分度之一,計一十一日三時辰,故三年一閏,五年而再閏,十九年七閏,方成一章。至八十章,然後盈虛之數盡而復始。
白話文:
一年有 365 度 4 分之 1 度,這樣就計算成人們的一年。但現在地球實際上只運行了 354 度,而人們計算的是 354 天,剩餘 11 度 4 分之 1 度,折算下來就是 11 天 3 時辰。因此,每 3 年閏一次,每 5 年再閏一次,每 19 年閏 7 次,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閏週期。再過 80 個閏週期,盈虧的數量才會全部結束,然後又重新開始。
3. 求月周天法(舊經)
置周天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分,以二十七日除之,每日得一十三度,余有一十四度二十五分。以約法相減,(以二十七減十四度二十五分。)得七十五停,相減停也。三次相減停,以七十五為法,先除母二十七日,乃二千七百也。除之得母,(三十六為母也。)以七十五除子一十四度二十五分,得一十九也,故三十六分度之一十九。
白話文:
在一年中有365天,每天的時間為24小時,每小時60分鐘,共1440分鐘。將365天除以27天,每天得到13度,剩下14度25分鐘。用27減去14度25分鐘,得到75停。再進行三次相減,以75為基準,先除去27天,得到2700。然後用75去除去14度25分鐘,得到19。因此,36分中的19。
一日一十三度三十六分度之一十九,二日二十七度三十六分之二,三日四十度三十六分度之二十一,四日五十四度三十六分度之四,五日六十七度三十六分度之二十三,六日八十一度三十六分度之六,七日九十四度三十六分度之二十五。直候加至二十七日,乃得三百六十五度三十六分度之九也,故二十七日合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也。度之一者,乃一百刻中得二十五,四個二十五也,乃百刻也。
共合之今法,以三十六分為母,以合三百六十五度三十六分度之九,故四個九,亦三十六也,合四分度之一也。
白話文:
一天是 360 度的 13 度 36 分 19 秒,第二天是 360 度的 27 度 36 分 2 秒,第三天是 360 度的 40 度 36 分 21 秒,第四天是 360 度的 54 度 36 分 4 秒,第五天是 360 度的 67 度 36 分 23 秒,第六天是 360 度的 81 度 36 分 6 秒,第七天是 360 度的 94 度 36 分 25 秒。依次相加,到第 27 天,總和為 360 度 36 分 9 秒。因此,27 天正好是一個周天,等於 365 日 4 分 1 秒。360 度的 1 分,就是 100 刻中的 25 刻,4 個 25 刻正好是 100 刻。
(新添)當六歲也,自餘歲外之法。別有三百五十四日,而為一歲,通少一十一日五十五刻,乃積氣余而盈閏也。凡閏之月,無中氣,皆是前後三辰之分也,乃天度之數也。其象應期而有圓缺者,月象非有缺也。然月為太陰,水之精也,日象太陽,火之精也,日月相見,則為明字,乃天之道也。
白話文:
(新添的)六歲時,另有一個三百五十四天的曆法。而一年的長度少十一天五十五刻,這是因為多餘的氣積累起來而構成閏年的原因。凡是閏月,都沒有中氣,這都是由前後三個辰時分隔而成的,這是天體運行規律的數字。月亮的陰晴圓缺,只是象徵性的變化,而不是月亮本身實際有缺損。但是,月亮是太陰的象徵,是水之精華;太陽是太陽的象徵,是火之精華。日月相遇,就形成「明」字,這是天道的法則。
火為陽明之於外,水為陰明之於內,以火大彰,以水鑑形,而可形之也。目之見也,同其太陽,照而象方見也。日光不能照者,其象不彰而缺也,以視其象,而可狂也。故上弦月南,則日乃西見而下之半也,下弦月南,則日乃東見而上之半也,望則日月相對,是故圓明,晦則同宮,是故視之不見矣。又如,冰雖瑩,夜懸暗室,非火炳明,而豈鮮見其形矣。
白話文:
火在人體外部是陽明經脈,水在人體內部是陰明經脈,用火來顯現,用水來鑑別形體,就能夠看到形體。眼睛的視覺,類似於太陽,照射才會呈現影像。陽光無法照射的地方,影像就不顯著,就會有看不清楚的現象。所以,當上弦月出現在南方的時候,太陽就在西方出現,照射到月亮的下半部分;當下弦月出現在南方的時候,太陽就在東方出現,照射到月亮的上半部分;當月亮滿月的時候,太陽和月亮相對,所以月亮圓而明亮;當月亮接近朔月的時候,太陽和月亮在同一方位,所以看不到月亮。又比如,冰雖然晶瑩剔透,如果懸掛在黑暗的房間裡,如果不點燃火把,怎麼能夠清楚地看到它的形狀呢?
是知冰雖內明,非明曜而形無所見,月雖中朗,非日輝其象不能彰。是故月本無缺,蓋因日月行之遲速不等,而故有盈虧矣。
白話文:
我們由此知道,即使冰雪晶瑩剔透,若沒有陽光照射,其形狀也不會被人們看見;月亮即使本身皎潔明亮,但若沒有太陽的光輝照耀,它的形貌也不會顯現出來。因此,月亮本身並無殘缺,而是由於月亮和太陽運行速度不同,所以才會出現盈虧現象。
4. 太陽早晚出入(新添)
經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中者也,然地太虛之中,非謂至下之處也。以觀平野之外,目視之極,天圓之際,非謂天之有際,而與地之相接也。凡遐跡山休,皆黃隔而致之然也。物隔之際,是為日月運行道路上下之中也。是故日未出而先曉,日乍入而朗明矣。然日月星象,非謂高下齊等,循天而運行也矣。
白話文:
經典中說:大地是人所在的下方,在太虛之上。不過,這裡所說的太虛之上,並不是指最低的位置。因為我們可以觀察到,平原的盡頭,我們能看到的極限,是天空的邊緣,這並不是說明天空有邊際,而是因為天空與大地交界的緣故。所有遙遠深奧的山峯,都是因為黃氣隔絕而給我們造成的。這些物體隔絕的界限,就是日月運行軌跡的上下中合點。所以,太陽還沒升起時,天邊就會先亮起來;太陽剛落山時,天色還會很亮。不過,日月星辰並非像想像中那樣,在高度上齊平,而是圍繞著天空運行。
然南方陽火,其氣炎上,北方陰水,其性下流,故上南也,下北也。北方下而為陰也,子正陰極,而反生陽而上升,日乃上行,循於醜寅,至卯乃曉,以上物隔之際,而乃出也。次乃上循辰巳,至午正陽極,而反生陰而下降,日乃下行。循於未申,至酉乃暮,以下物隔之際,而入之也。
白話文:
南方屬陽,陽氣向上升發,北方屬陰,陰水向下流淌。因此,南方在上面,北方在下方。北方屬陰而位於下方,子夜陰氣極盛,但陽氣開始萌發並上升,太陽逐漸升高,經過卯時,到辰時開始發亮,在物體遮擋的空隙中出現。接著繼續向上運行,到達午時陽氣極盛,但陰氣開始萌發並下降,太陽開始下落。經過未時和申時,到酉時開始接近黃昏,在物體遮擋的空隙間消失。
次下循於戌亥,至子,周而復始也。此乃一日之中,陰陽升降運行之道也。歲中升降,亦如是也。故冬至為子正也,日行之下,循天運行,道路闊遠,故日晝行南道,而遲出早入也。乃晝凡四十刻,而夜凡六十刻也。然冬至之後,陽乃始生,日反上行,而漸高也。則循天之運行,道路穿狹,故日晝漸北行,而早出遲入也。
白話文:
接下來遵循戌亥方向,到達子時,然後重新開始。這就是一天之中,陰陽升降運行的方式。一年的升降也是如此。因此,冬至是子月的正時。太陽運行在地球下方,遵循天體運行,道路遙遠,所以白天太陽行經南方的軌道,而晚出早落。因此白天只有四十刻,而夜晚有六十刻。然而,在冬至之後,陽氣開始生長,太陽反轉向上運行,逐漸升高。在遵循天體運行時,道路變得狹窄,所以白天的太陽逐漸往北行,而早出晚落。
凡九日,晝加一刻,而為約也。至為春分,日行中道,故晝夜停而各得五十刻也。至於夏至,為午正也,日行之道,而至高也。高則循天,收而穿行,故日晝行北道,而早出遲入也。
白話文:
每個九天,白天就增加一刻(四分鐘),所以稱為「約定」。到了春分,太陽運行在赤道上,因此白天和黑夜相等,各佔五十刻(十小時)。到了夏至,這時是正午,太陽運行在最北端,也是最高點。因為高,所以順著天空,收縮穿行,因此太陽在白天運行在北邊,所以早出晚歸。
晝夜一日百刻,二十四節氣定時刻也。立春正月節辰☰,手太陰經也,晝四十三刻,夜五十七刻。雨水正月中寅☳,手太陰絡,肺也,晝四十五刻,夜四十五刻。驚蟄二月節甲☰,手陽明經也,晝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春分二月中卯☳,手陽明絡,大腸,晝五十刻,夜五十刻。
白話文:
整夜共計 100 刻,24 節氣固定節令時間:
- 立春(正月節):手太陰經,運行 43 刻,夜間 57 刻。
- 雨水(正月中):手太陰經絡,肺,運行 45 刻,夜間 45 刻。
- 驚蟄(二月節):手陽明經,運行 47 刻,夜間 53 刻。 *春分(二月中):手陽明經絡,大腸,運行 50 刻,夜間 50 刻。
清明三月節巳☲,足陽明經,晝五十三刻,夜四十七刻。穀雨三月中辰☷,足陽明絡,胃,晝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立夏四月節巽☳,足太陰經,晝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小滿四月中巳☲,足太陰絡,脾,晝五十九刻,夜四十一刻。芒種五月節丙☱,手少陰經,晝六十刻,夜四十刻。
白話文:
清明(農曆三月)
- 開始時間:巳時(上午9-11點)
- 所屬經絡:足陽明經
- 白天時長:53刻(約2小時13分)
- 夜晚時長:47刻(約1小時57分)
穀雨(農曆三月半)
- 開始時間:辰時(上午7-9點)
- 所屬經絡:足陽明絡脈(連接胃經)
- 白天時長:55刻(約2小時17分)
- 夜晚時長:45刻(約1小時50分)
立夏(農曆四月)
- 開始時間:巽時(下午1-3點)
- 所屬經絡:足太陰經
- 白天時長:57刻(約2小時21分)
- 夜晚時長:43刻(約1小時47分)
小滿(農曆四月半)
- 開始時間:巳時(上午9-11點)
- 所屬經絡:足太陰絡脈(連接脾經)
- 白天時長:59刻(約2小時25分)
- 夜晚時長:41刻(約1小時41分)
芒種(農曆五月)
- 開始時間:丙時(凌晨3-5點)
- 所屬經絡:手少陰經
- 白天時長:60刻(約2小時30分)
- 夜晚時長:40刻(約1小時40分)
夏至五月中午☳,手少陰絡,心,晝六十刻,夜四十刻。小暑六月節丁☰,手太陽經,晝六十刻,夜四十刻。大暑六月中未☰,手太陽絡,小腸,晝五十九刻,夜四十一刻。立秋七月節坤☵,足太陽經,晝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處暑七月中申☱,足太陽絡,膀胱,晝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
白話文:
夏至(五月午時)
- 手少陰經絡脈道活躍,連通心臟。
- 白天60刻鐘(12小時),夜晚40刻鐘(8小時)。
小暑(六月丁日)
- 手太陽經脈道活躍。
- 白天60刻鐘(12小時),夜晚40刻鐘(8小時)。
大暑(六月未日)
- 手太陽經絡脈道活躍,連通小腸。
- 白天59刻鐘(11小時54分),夜晚41刻鐘(8小時6分)。
立秋(七月坤日)
- 足太陽經脈道活躍。
- 白天57刻鐘(11小時42分),夜晚43刻鐘(8小時18分)。
處暑(七月申日)
- 足太陽經絡脈道活躍,連通膀胱。
- 白天55刻鐘(11小時30分),夜晚45刻鐘(9小時)。
白露八月節庚☰,足少陰經,晝五十三刻,夜四十七刻。秋分八月中酉☱,足少陰絡,腎,晝五十刻,夜五十刻。寒露九月節辛☵,手厥陰經,晝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霜降九月中戌☷,手厥陰絡,手心主,晝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立冬十月節乾☰,手少陽經,晝四十三刻,夜五十七刻。
白話文:
白露(農曆八月)
- 足少陰經(腎經)掌管
- 日長53刻(小時),夜長47刻
秋分 (農曆八月)
- 足少陰絡(腎絡)掌管腎臟
- 日長50刻,夜長50刻
寒露 (農曆九月)
- 手厥陰經(心包經)掌管
- 日長47刻,夜長53刻
霜降 (農曆九月)
- 手厥陰絡(心包絡)掌管手心主(小腸)
- 日長45刻,夜長55刻
**立冬 ** (農曆十月)
- 手少陽經(三焦經)掌管
- 日長43刻,夜長57刻
小雪十月中亥☵,手少陽絡,三焦,晝四十一刻,夜五十九刻。大雪十一月節壬☳,足少陽經,晝四十刻,夜六十刻。冬至十一月中子☵,足少陽絡,膽,晝四十刻,夜六十刻。小寒十二月節癸☲,足厥陰經,晝四十刻,夜六十刻。大寒十二月中醜☷,足厥陰絡,肝,晝四十九刻,夜五十一刻。
白話文:
小雪,在十月中,亥時(晚上9-11點)達氣血頂點。手少陽經脈(三焦經)當令,白天長41刻,夜晚長59刻。
大雪 ,在十一月初,壬時(下午3-5點)達氣血頂點。足少陽經脈(膽經)當令,白天長40刻,夜晚長60刻。
冬至 ,在十一月中,子時(晚上11-1點)達氣血頂點。足少陽經脈(膽經)當令,白天長40刻,夜晚長60刻。
小寒 ,在十二月初,癸時(下午1-3點)達氣血頂點。足厥陰經脈(肝經)當令,白天長40刻,夜晚長60刻。
大寒 ,在十二月中,醜時(凌晨1-3點)達氣血頂點。足厥陰經脈(肝經)當令,白天長49刻,夜晚長51刻。
乃晝凡六十刻,而夜四十刻也。然夏之後,陰乃始生,日反下行,故日晝漸南,遲出早入。凡九日,晝減一刻,而為約也。至秋分,日行中道,乃晝夜停,而各得五十刻也。至於冬至,周而復始。然日一所行之道路,雖有高下、周圓、大小之異,皆合六度而行,故日高則遠,視之小而行遲也,日下則近,視之大而行之疾也。又,日高則陽居陽分,故喧而熱也,日下則陽居陰分,故涼而寒也。
白話文:
白天有六十個時辰,夜晚有四十個時辰。然而,夏天過後,陰氣開始滋生,太陽開始南移,所以白天的時間逐漸變短,太陽升起得晚,落下得早。每九天,晝短一刻,稱為「約」。
到了秋分,太陽在正中間運行,白晝和夜晚相等,各佔五十個時辰。到了冬至,周而復始。
然而,太陽每天行走的路徑,雖然有高低、周圓、大小的差異,但都符合六度運行。因此,太陽高時,路途遙遠,看起來小而行得慢;太陽低時,路途近,看起來大而行得快。
此外,太陽高時,陽氣居於陽位,所以炎熱;太陽低時,陽氣居於陰位,所以清涼。
然一日陰陽升降之小,故寒熱溫涼異之小也,一歲陰陽升降之大,乃寒熱溫涼異之大也。又,夏日循天高行,故晝長夜短,是為陰少而陽多,故熱也,冬日循天下行,故晝短夜長,是為陽少而陰多,故寒也。又,冬至之後陽生,則晝漸長,夏至之後陰生,則夜漸永也。此乃天理自然升降運行之道路也。
白話文: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一天之內升降較小,所以寒熱溫涼的變化也不大。而一年之中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幅度較大,寒熱溫涼的變化也較大。
此外,夏天時太陽運行在偏高的位置,所以白天長、夜晚短,這代表陰氣少而陽氣多,因此天氣炎熱。冬天時太陽運行在偏低的位置,所以白天短、夜晚長,這代表陽氣少而陰氣多,因此天氣寒冷。
冬至之後,陽氣開始生長,因此白天逐漸變長。夏至之後,陰氣開始生長,因此夜晚逐漸變長。這是天地間自然升降運行的法則。
故春秋二分,陰陽兩停。春居陽分,故為溫也,秋居陰分,故為涼也。分則日月同道而行,余皆日月異道而行,高下而相反也。
白話文:
因此,春秋分的時候,陰陽兩方勢力平衡。春季處於陽氣一方,所以溫暖;秋季處於陰氣一方,所以涼爽。分點時,太陽和月亮運行在同一個方向上,其他時候太陽和月亮運行在不同的方向上,高低相反。
其五星者,歲星十二年行一周天,熒惑星七百四十日行一周天,鎮星二十八年行一周天,太白星、辰星常以太陽同宮,而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乃行一周天矣。各星氣運盛衰,而有高下,所行道路之異也。然盛則其星熒然明大,高而上行循天,北越其道也。氣運各無盛衰,則不失其常矣,其同天星象,皆順陰陽升降之理而行也。
白話文:
這五顆星:
- 歲星(木星)十二年繞天一週。
- 熒惑(火星)七百四十天繞天一週。
- 鎮星(土星)二十八年繞天一週。
- 太白星(金星)和辰星(水星)總是和太陽同宮,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度繞天一週。
各種星體的運勢都有旺衰之分,運行軌道也各不相同。但是,當運勢旺盛時,它們的光芒就會變得明亮而巨大,運行軌道也會升高,往北方偏移。當運勢不旺不衰時,它們就能運行在正常的軌道上。這些同在天上的星象,都是遵循陰陽升降的原理運行。
子正之後,上而行之,午正之後,下而行之,故皆於將隔之際,而為出入之期也。又,星晝伏,明而不見者,蓋日光曦輝而然也,故曰大明見則小明不彰矣。凡此之道,照而無惑也。故經曰:天變代惑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靈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
形精之動,猶根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悟其道矣。
白話文:
在半夜後,陽氣上升,在中午後,陽氣下降。因此,它們都在即將轉換之際,成為氣機升降的時機。
此外,星星在白天隱藏,因為太陽的光線太強烈了,所以我們看不到。因此說「大星(太陽)明亮時,小星(星星)就顯得不明顯了」。凡此道理,一經推敲便豁然開朗。
所以《黃帝內經》說:上天用來解決疑惑的現象,它在天上呈現出變化,並在地面形成各種形狀,七曜運行於虛空中,五行分佈於地上。
「地」,是承載萬物生長的形體。「靈」,是排列回應上天精氣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