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要旨論》~ 卷第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4)

1. 推三陰三陽病證歌

厥陰所至土當災,令民交病水不來,心痛胃脘兩脅滿,咽喉壅閉甚難開。太陰濕土雨時行,民病頭痛骨痹生,脫項拔腰並折髀,皆由腎臟未通享。少陰君火熱臨身,民病心煩乾嘔頻,兩脅頭痛時咳喘,惡寒瞀悶悸驚人。少陽相火熱司天,所勝之年心病先,胸滿鼻衄兩脅脹,喘咳腹脹火當年。

陽明燥勝木為殃,頭痛昏昏左脅傷,男子傷筋浮腫脹,婦人腹痛又心狂。太陽寒水心受災,民病頭痛寒熱來,腹痛肘攣筋急痛,面黃嗌向口乾煩。

2. 求癸丑年七十二候(新添)

演紀開元十二年甲子歲正月一日己酉朔,積至今明昌四年,積得四百七十年。減一筭,乘歲周,分乘之,得一十七萬一千二百九十九日二十四分八十四秒,去天紀,命己酉,筭外得戊申日交司日辰及分,(六十去之。)外有□。置大寒五十九日二十四分八十四秒,加候策五日零七分二十八秒,滿六去之。

假令癸丑年大寒交司,五十九日二十四分八十四秒,加候策五日零七分二十八秒,得六十四日三十二分一十二秒,命己酉,得癸丑日。鷙鳥厲疾,大寒氣下,乃雞始乳也。此鷙鳥厲疾者,大寒後五日。

經曰:何謂氣?岐伯曰:上帝所秘,先師傳之。日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歲者謂之期,四期謂一小周,十五小周為一大周,乃六十年也。凡此之數,九六為之紀也,故經曰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生化之用也。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者,分紀也。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曲成一歲,積氣余而盈潤矣。然晝夜日行天之一度,月行十三度零十九分之後也。(後載法在用針補瀉內,出八正神明論中。)然五星者,皆屬地,體循天而右行也。

南面東轉,北面西行,故曰天順地而左旋,地承天而右行矣,是日行遲而月行疾也。

凡太陽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日行一度,一年行一周天。月一日行十三度有奇,二十九日行一周天,日方行二十九度。此之比月,則月已先行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外又行天之二十二度,則反少七度,而不及日也。又加半日,則同宮而為一月。《陰陽說》謂:月之行,月有前後,遲速分等,周天常准,則有大小盡之異也。

本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荊樸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者,故日行天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月二十七日行一周天,更二日半行,乃日與月相會,成一月。計日二十九度半,在人二十九日半,合個二十九度半,共五十九日,故月有大盡有小盡。一歲日共行三百五十四度,在人計三百五十四日。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成人間一年,今只行三百五十四度,在人計三百五十四日,余卻一十一度四分度之一,計一十一日三時辰,故三年一閏,五年而再閏,十九年七閏,方成一章。至八十章,然後盈虛之數盡而復始。

3. 求月周天法(舊經)

置周天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分,以二十七日除之,每日得一十三度,余有一十四度二十五分。以約法相減,(以二十七減十四度二十五分。)得七十五停,相減停也。三次相減停,以七十五為法,先除母二十七日,乃二千七百也。除之得母,(三十六為母也。)以七十五除子一十四度二十五分,得一十九也,故三十六分度之一十九。

一日一十三度三十六分度之一十九,二日二十七度三十六分之二,三日四十度三十六分度之二十一,四日五十四度三十六分度之四,五日六十七度三十六分度之二十三,六日八十一度三十六分度之六,七日九十四度三十六分度之二十五。直候加至二十七日,乃得三百六十五度三十六分度之九也,故二十七日合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也。度之一者,乃一百刻中得二十五,四個二十五也,乃百刻也。

共合之今法,以三十六分為母,以合三百六十五度三十六分度之九,故四個九,亦三十六也,合四分度之一也。

(新添)當六歲也,自餘歲外之法。別有三百五十四日,而為一歲,通少一十一日五十五刻,乃積氣余而盈閏也。凡閏之月,無中氣,皆是前後三辰之分也,乃天度之數也。其象應期而有圓缺者,月象非有缺也。然月為太陰,水之精也,日象太陽,火之精也,日月相見,則為明字,乃天之道也。

火為陽明之於外,水為陰明之於內,以火大彰,以水鑑形,而可形之也。目之見也,同其太陽,照而象方見也。日光不能照者,其象不彰而缺也,以視其象,而可狂也。故上弦月南,則日乃西見而下之半也,下弦月南,則日乃東見而上之半也,望則日月相對,是故圓明,晦則同宮,是故視之不見矣。又如,冰雖瑩,夜懸暗室,非火炳明,而豈鮮見其形矣。

是知冰雖內明,非明曜而形無所見,月雖中朗,非日輝其象不能彰。是故月本無缺,蓋因日月行之遲速不等,而故有盈虧矣。

4. 太陽早晚出入(新添)

經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中者也,然地太虛之中,非謂至下之處也。以觀平野之外,目視之極,天圓之際,非謂天之有際,而與地之相接也。凡遐跡山休,皆黃隔而致之然也。物隔之際,是為日月運行道路上下之中也。是故日未出而先曉,日乍入而朗明矣。然日月星象,非謂高下齊等,循天而運行也矣。

然南方陽火,其氣炎上,北方陰水,其性下流,故上南也,下北也。北方下而為陰也,子正陰極,而反生陽而上升,日乃上行,循於醜寅,至卯乃曉,以上物隔之際,而乃出也。次乃上循辰巳,至午正陽極,而反生陰而下降,日乃下行。循於未申,至酉乃暮,以下物隔之際,而入之也。

次下循於戌亥,至子,周而復始也。此乃一日之中,陰陽升降運行之道也。歲中升降,亦如是也。故冬至為子正也,日行之下,循天運行,道路闊遠,故日晝行南道,而遲出早入也。乃晝凡四十刻,而夜凡六十刻也。然冬至之後,陽乃始生,日反上行,而漸高也。則循天之運行,道路穿狹,故日晝漸北行,而早出遲入也。

凡九日,晝加一刻,而為約也。至為春分,日行中道,故晝夜停而各得五十刻也。至於夏至,為午正也,日行之道,而至高也。高則循天,收而穿行,故日晝行北道,而早出遲入也。

晝夜一日百刻,二十四節氣定時刻也。立春正月節辰☰,手太陰經也,晝四十三刻,夜五十七刻。雨水正月中寅☳,手太陰絡,肺也,晝四十五刻,夜四十五刻。驚蟄二月節甲☰,手陽明經也,晝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春分二月中卯☳,手陽明絡,大腸,晝五十刻,夜五十刻。

清明三月節巳☲,足陽明經,晝五十三刻,夜四十七刻。穀雨三月中辰☷,足陽明絡,胃,晝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立夏四月節巽☳,足太陰經,晝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小滿四月中巳☲,足太陰絡,脾,晝五十九刻,夜四十一刻。芒種五月節丙☱,手少陰經,晝六十刻,夜四十刻。

夏至五月中午☳,手少陰絡,心,晝六十刻,夜四十刻。小暑六月節丁☰,手太陽經,晝六十刻,夜四十刻。大暑六月中未☰,手太陽絡,小腸,晝五十九刻,夜四十一刻。立秋七月節坤☵,足太陽經,晝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處暑七月中申☱,足太陽絡,膀胱,晝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

白露八月節庚☰,足少陰經,晝五十三刻,夜四十七刻。秋分八月中酉☱,足少陰絡,腎,晝五十刻,夜五十刻。寒露九月節辛☵,手厥陰經,晝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霜降九月中戌☷,手厥陰絡,手心主,晝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立冬十月節乾☰,手少陽經,晝四十三刻,夜五十七刻。

小雪十月中亥☵,手少陽絡,三焦,晝四十一刻,夜五十九刻。大雪十一月節壬☳,足少陽經,晝四十刻,夜六十刻。冬至十一月中子☵,足少陽絡,膽,晝四十刻,夜六十刻。小寒十二月節癸☲,足厥陰經,晝四十刻,夜六十刻。大寒十二月中醜☷,足厥陰絡,肝,晝四十九刻,夜五十一刻。

乃晝凡六十刻,而夜四十刻也。然夏之後,陰乃始生,日反下行,故日晝漸南,遲出早入。凡九日,晝減一刻,而為約也。至秋分,日行中道,乃晝夜停,而各得五十刻也。至於冬至,周而復始。然日一所行之道路,雖有高下、周圓、大小之異,皆合六度而行,故日高則遠,視之小而行遲也,日下則近,視之大而行之疾也。又,日高則陽居陽分,故喧而熱也,日下則陽居陰分,故涼而寒也。

然一日陰陽升降之小,故寒熱溫涼異之小也,一歲陰陽升降之大,乃寒熱溫涼異之大也。又,夏日循天高行,故晝長夜短,是為陰少而陽多,故熱也,冬日循天下行,故晝短夜長,是為陽少而陰多,故寒也。又,冬至之後陽生,則晝漸長,夏至之後陰生,則夜漸永也。此乃天理自然升降運行之道路也。

故春秋二分,陰陽兩停。春居陽分,故為溫也,秋居陰分,故為涼也。分則日月同道而行,余皆日月異道而行,高下而相反也。

其五星者,歲星十二年行一周天,熒惑星七百四十日行一周天,鎮星二十八年行一周天,太白星、辰星常以太陽同宮,而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乃行一周天矣。各星氣運盛衰,而有高下,所行道路之異也。然盛則其星熒然明大,高而上行循天,北越其道也。氣運各無盛衰,則不失其常矣,其同天星象,皆順陰陽升降之理而行也。

子正之後,上而行之,午正之後,下而行之,故皆於將隔之際,而為出入之期也。又,星晝伏,明而不見者,蓋日光曦輝而然也,故曰大明見則小明不彰矣。凡此之道,照而無惑也。故經曰:天變代惑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靈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

形精之動,猶根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悟其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