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卷七 (24)
卷七 (24)
1.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馬雲。內言病有虛實。宜善調其經。
神有餘,甲乙。神下。有有字。下文。氣下。血下。形下。志下。並同。
精氣,王引針經。見靈決氣篇。云。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文少異。易繫辭云。精氣為物。疏。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春秋繁露云。氣之清者為精。治身者。以積精為寶。
十六部,志云。十六部之經脈也。手足經脈十二。蹻脈二。督脈一。任脈一。共十六部。高雲。謂兩肘兩臂兩膕兩股。身之前後左右。頭之前後左右也。簡按高勝於舊注。
脾藏肉,高雲。脾藏身形之肉。則形有餘不足。脾所主也。
而此成形,吳。此。作各。
志意通,甲乙。通下。有達字。吳補調字。
成身形五臟,甲乙。無身字。及五臟二字。
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吳云。道。路也。隧。田間之水道也。謂之經隧者。經脈流行之道也。簡按王據於左傳杜注。闕地通道曰隧。吳本於周禮隧人職。義並通。
血氣未並,張云。並。偏聚也。邪之中人。久而不散。則或並於氣。或並於血。病乃甚矣。
神之微,張云。此外邪之在心經也。浮淺微邪。在脈之表。神之微病也。
出血,吳刪二字。
勿之深斥,吳云。斥。刺也。張云。斥。棄除也。高雲。斥。開拓也。簡按今從高注。
按而致之,吳云。以按摩致氣於其虛絡。
勿釋,吳云。勿。已也。
著針勿斥,志云。著針者。如以布㹠著之。乃從單布上刺。謂當刺之極淺。而勿推內其針。簡按此謂著針於病處。勿開拓而泄其氣也。王注為是。
移氣於不足,高雲。微泄其邪。移氣於不足之氣而補。簡按新校正。引甲乙太素。刪不字。馬雲。移邪氣於不足。立非。
息利少氣,馬雲。本神篇。言肺虛則鼻息不利少氣。即本文之少氣也。實則喘喝。胸盈仰息。即本文之喘咳上氣也。高雲。息利。鼻氣出入也。
白氣微泄,高雲。猶言微虛也。
瀉其經隧,張云。瀉其經隧者。謂察其有餘之脈。瀉其邪氣而已。志云。經隧。大絡也。高雲。通經脈之隧道。故必無傷其經。簡按楊注似是。
適人必革,張云。適。至也。革。變也。先行按摩之法。欲皮膚之氣流行也。次出針而視之曰。我將深之。欲其恐懼。而精神內伏也。適人必革者。謂針之至人。必變革前說。而刺仍淺也。如是則精氣既伏於內。邪氣散亂。無所止息。而泄於外。故真氣得其所矣。志云。出針。出而淺之也。視之。視其淺深之義也。曰我將深之。適人之邪。淺客於皮。必與正氣相格。庶邪散而正氣不泄。故曰。我將深之。謂將持內之。而使精氣自伏。復放而出之。令邪無散亂。迎之隨之。以意和之。無所休息。使邪氣泄於皮毛腠理。而真氣乃相得。復於肌表。此用針淺深之妙法也。簡按張注本。楊志注似允當。然其旨未明晰。今亦仍楊義。
白話文: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疾病有虛實之分,應妥善調理經脈。
「神有餘」:甲乙本「神」字下有「有」字,後文「氣」「血」「形」「志」等字下亦同。
「精氣」:王冰引用《針經》(見《靈樞·決氣篇》):「腠理開洩,汗出溱溱,稱為津;穀物入胃,氣血充盈,滋潤骨骼,使關節屈伸靈活,滋養腦髓,皮膚潤澤,稱為液。」文字略有差異。《易·繫辭》雲:「精氣構成萬物。」疏:「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形成萬物。」《春秋繁露》:「氣之清者為精,養生者以積聚精氣為要。」
「十六部」:張志聰認為指十六部經脈,包括手足十二經、蹻脈二、督脈一、任脈一,共十六部。高世栻則認為指兩肘、兩臂、兩膕(膝後)、兩股,以及身體前後左右、頭部前後左右。簡按:高世栻的解釋較舊注更佳。
「脾藏肉」:高世栻認為脾主身形之肉,故形體有餘或不足,皆與脾相關。
「而此成形」:吳崑本「此」作「各」。
「志意通」:甲乙本「通」下有「達」字。吳崑補「調」字。
「成身形五臟」:甲乙本無「身」字及「五臟」二字。
「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吳崑解釋「道」為路徑,「隧」如田間水道,經隧即經脈運行的通道。簡按:王冰據《左傳》杜預注「闕地通道曰隧」,吳崑則本於《周禮》「隧人職」,兩說皆通。
「血氣未並」:張景岳認為「並」指偏聚,邪氣久留不散,或聚於氣,或聚於血,病情加重。
「神之微」:張景岳解釋,此為外邪淺犯心經,屬輕微病變。
「出血」:吳崑刪此二字。
「勿之深斥」:吳崑認為「斥」即刺;張景岳解為「棄除」;高世栻解為「開拓」。簡按:今從高世栻注。
「按而致之」:吳崑解釋為按摩以引導氣血至虛絡。
「勿釋」:吳崑認為「勿」即停止。
「著針勿斥」:張志聰認為「著針」指如布覆蓋後淺刺,勿深推針體。簡按:此指針刺病處,勿過度開洩氣機,王冰注較妥。
「移氣於不足」:高世栻解釋為微洩邪氣,使氣血移至不足之處以補益。簡按:新校正引《甲乙》《太素》刪「不」字,馬蒔認為「移邪氣於不足」,非是。
「息利少氣」:馬蒔引《本神篇》:「肺虛則鼻息不利、氣短」,即本文「少氣」;實則「喘喝、胸滿仰息」,即本文「喘咳上氣」。高世栻認為「息利」指鼻息通暢。
「白氣微洩」:高世栻解為「微虛」。
「瀉其經隧」:張景岳認為指察有餘之脈,瀉其邪氣即可;張志聰認為「經隧」指大絡;高世栻認為是通經脈之隧道,勿傷正經。簡按:楊上善注較合理。
「適人必革」:張景岳解釋「適」為至,「革」為變,先按摩使氣血流通,再出針示以深刺(使患者恐懼而精神內守),實際仍淺刺,使邪氣外散而真氣得安。張志聰認為「出針」指淺刺,「視之」為觀察深淺,假意深刺以驅散淺表邪氣,使正氣不洩。簡按:張景岳注本於楊上善,張志聰注較晦澀,今仍從楊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