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卷七 (22)
卷七 (22)
1.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夏取盛經分腠,高雲。四時氣篇云。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故問夏取盛經分腠。刺稍深者。何也。
脈瘦氣弱,馬雲。臟氣始長。其脈尚瘦。其氣尚弱。志高同。
陽氣留溢,甲乙。留。作流。
熱熏分腠,甲乙。作溫於腠內。
絕膚而病去,馬雲。用刺法者。必取此盛經分腠以治之。先以左手按。絕其皮膚。而右手刺之。即病去者。邪尚淺也。吳云。絕其邪氣於膚間。高雲。夏時亦有絕皮膚。取孫絡之病。故又言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今所謂取盛經者。乃盛陽之經脈。不在皮膚也。
秋取經輸,馬雲。各經之經穴輸穴也。高雲。四時氣篇云。秋取經輸。邪在腑。取之合。故問秋取經輸。刺之深者。何也。
收殺,高雲。收。收斂。殺。肅殺也。
取輸以瀉陰邪,高雲。時方清肅。故陰氣初勝。白露乃下。故濕氣及體。陰氣初勝。則陰氣未盛。濕氣及體。則未能深入。故取輸。以瀉陰濕之邪。俞。經輸也。所以答帝秋取經俞之問。
取合以虛陽邪,高雲。秋時亦有陽邪內入之病。若果陽氣在合。則取合以虛陽邪。所以然者。秋時陽氣始衰。故當更取於合。不但取於經輸也。簡按馬雲。此節。帝分明以經輸為問。而伯乃對言所取在合。其陰經則取輸。要知伯之所答者為是。而帝之所問者誤也。此說不可從。皇甫士安既云。是謂始秋之治變。是也。
故曰冬取井滎,吳云。故曰。古語也。冬時既取其在下之井滎。則下無逆陰。故春時木氣升發。亦無鼽衄之患也。高雲。金匱真言論云。冬不按蹻。春不鼽衄。不按蹻者。使之藏。取井滎者。亦使之藏。故不曰冬不按蹺。而冬取井滎也。○馬雲。按此篇。秋曰治合。則陽氣尚在合而治之。冬曰井滎。以陰邪欲下逆而出之。其春必刺絡脈分肉處。夏必刺盛經分腠矣。難經以春為刺井。夏為刺滎。秋為刺經。冬為刺合。與此大反。要知經之所言者是。而難經則非也。簡按靈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冬刺井。春刺滎。夏刺輸。長夏刺經。秋刺合。又本輸篇云。春滎。夏輸。秋合。冬井。並與此篇同。新校正云。與九卷義相通。即是也。
領別,札記仲尼燕居鄭注。領。猶治也。
膺俞,高雲。膺中第一俞兩旁。俞府穴也。簡按甲乙。俞府。在巨骨下。去璇璣旁各二寸。陷者中。宜是言膺中第一俞。而甲乙。中府。一名膺中俞。則高注卻非。
背俞,高雲。背中第一俞。兩旁肺俞穴也。簡按與舊注異。未知孰是。新校正。亦疑王注其說不一。
髓空,志云。即橫骨穴。所謂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高雲。骨空論云。髓空。在腦後三分。銳骨之下。懸顱二穴。簡按甲乙。大迎。一名髓孔。若為督脈之腰俞。則不合此八者之數。王注恐非。志注亦無徵。然若為懸顱大迎等穴。則並在頭部。不宜次於委中之下。亦似可疑。
白話文: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夏季針刺時,選取經脈氣血旺盛處及肌肉紋理間隙。有人問:夏季針刺盛經分腠,為何需稍深刺?
此時人體脈象偏弱,臟氣初長,氣血尚未充盛。陽氣外溢流散,熱氣熏蒸於肌肉紋理之間。若僅淺刺皮膚即能治病,是因邪氣尚在表淺處。
秋季針刺時,選取經脈的輸穴。有人問:秋季針刺經輸,為何需深刺?
秋季氣候收斂肅殺,陰氣初起,濕氣易侵襲體表。此時陰邪未盛,濕氣未深,故取輸穴以瀉陰濕之邪。若陽邪內入,則取合穴以削弱陽邪。秋季陽氣始衰,故不僅取經輸,亦需配合合穴治療。
古語雲:冬季針刺井穴、滎穴,可使陰氣不逆亂於下,春季便不會出現鼻衄等症。冬季順應藏氣,如同「冬不按蹻」之理,取井滎穴亦有助於封藏。
其他針刺要點:
- 膺俞:位於胸部兩側第一俞,如俞府穴。
- 背俞:位於背部第一俞兩側,如肺俞穴。
- 髓空:或指頭部懸顱穴,或下肢股際骨空(如橫骨穴),具體位置尚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