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卷七 (1)
卷七 (1)
1. 卷七
2.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吳云。皮外。諸經之分部也。高雲。皮之十二部也。手足三陽三陰。十二經絡之脈。皆在於皮。各有分部。
脈有經紀,馬雲。脈有經紀。故靈樞有經脈篇。筋有結絡。故靈樞有經筋篇。骨有度量。故靈樞有骨度篇者。是也。
以經脈為紀,志云。紀。記也。欲知皮之分部。當以所見之絡脈分之。然當以經脈為紀。
害蜚,馬雲。陽明而曰害蜚者。陽氣自盛。萬物陽極。則有歸陰之義。故曰害蜚。物之飛者。尤為屬陽也。(如詩經。有四月莠蔞。及本草。至夏則草枯。而有夏枯草之類。)吳云。害。與闔同。所謂陽明為闔。是也。蜚。蠢動也。蓋陽明者。面也。面者。午也。五月。陽氣蠢動。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是闔其陽也。張云。蜚。古飛字。蜚者。飛揚也。言陽盛而浮也。凡盛極者必損。故陽之盛也。在陽明。陽之損也。亦在陽明。是以陽明之陽。名曰害蜚。高雲。陽明之陽。行身之前。而主闔。闔則不開。有害於飛。故名曰害蜚。蜚。猶開也。簡按諸注未允。蓋害盍闔。古通用。(爾雅釋言。害。盍也。郭注。盍。何不也。或作害。莊子則陽篇云。闔嘗舍之。注。何不試舍其所為乎。)爾雅釋宮。闔。謂之扉。疏。闔。扇也。說文曰。闔。門扇也。一曰。閉也。蜚。音扉。害蜚。即是闔扉。門扇之謂。離合真邪論云。陽明為闔。義相通。(害。讀為胡臘切。)
上下同法,甲乙。上上。有十二經三字。
陽主外陰主內,吳。二句。移於為紀者之下。張云。絡為陽。故主外。經為陰。故主內。如壽夭剛柔篇曰。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也。凡後六經之上下。五色之為病。其陰陽內外。皆同此。
樞持,甲乙。持。作杼。吳云。樞。樞軸也。所謂少陽為樞。是也。持。把持也。蓋少陽居於表裡之間。猶持樞軸也。張云。樞。樞機也。持。主持也。少陽居三陽表裡之間。如樞之運。而持其出入之機。故曰樞持。簡按據甲乙。樞杼。即樞軸。詩小雅。小東大東。杼柚其空。柚。軸同。淮南說林訓。黼黻之美。在於杼軸。
上下同法,甲乙。無此四字。下同。
皆少陽之絡也,吳此下。補五色診視如上六字。
在陰者主出,出。甲乙。作外。吳刪故在陽以下十九字。云。與上文不相承。僭去之。張云。邪必由絡入經。故其在陽者主內。言自陽分而入於內也。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言出於經而滲入於臟也。此邪氣之序。諸經之皆然者。出字義。非外出之謂。說文曰。出。進也。象草木益滋上出達也。觀下文少陰經。云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與此出字同意。志云。在外六經之氣。從陽而內。在內經脈之氣。從陰而外。出於皮膚。復從皮膚。而入肌肉筋骨。以滲於臟腑募原之間。而內通於五臟。此論經脈之氣。環轉無端。蓋從內而外也。高雲。皮絡之邪過盛。則入客於經。絡為陽主外。絡盛客經。則陽氣內入。故在陽者主內。經為陰主內。陽氣內入。則陰氣外出。故在陰者主出。出而復入。以滲於內。此陰陽經絡。外內出入。不獨手足少陽為然。而諸經皆然。簡按上文云。陽主外。陰主內。則似義相戾。故張引說文。訓出為進。殆屬強解。今姑仍高義。
白話文: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吳昆說:皮部指的是皮膚外部分屬各條經絡的區域。高世栻認為,這是指皮膚的十二個分部。手足的三陽經和三陰經,共十二條經絡的脈氣都分布在皮膚上,各自有對應的區域。
關於“脈有經紀”,馬蒔解釋說:經脈有縱行的主幹和橫行的分支,因此《靈樞》中有《經脈篇》;筋脈有結聚和連絡的部分,所以《靈樞》有《經筋篇》;骨骼有長短大小的標準,因而《靈樞》設《骨度篇》。
“以經脈為紀”,張志聰指出:“紀”是標記的意思。要瞭解皮膚的分區,應以可見的絡脈為劃分依據,但必須以經脈的走向作為根本參照。
“害蜚”一詞,馬蒔認為:陽明經稱為“害蜚”,是因為陽氣極盛時,萬物盛極轉衰,有由陽轉陰的趨向(如同《詩經》中四月莠草枯萎,或本草中夏枯草夏季枯槁的現象)。吳昆認為“害”通“闔”,即陽明主闔閉的功能;“蜚”指蠕動,因陽明對應面部,而面部屬午時五月,此時陽氣萌動而陰氣初升,與陽氣相爭,故稱闔閉陽氣。張介賓解釋“蜚”為古“飛”字,象徵陽氣升浮,盛極必損,故陽明既主陽氣極盛,也主陽氣衰減。高世栻則說陽明之陽經行於身前主闔閉,閉合則不通暢,有礙開放,故稱“害蜚”。簡按:諸說未妥,“害”與“盍”“闔”古字通用(《爾雅》注“害”即“盍”,《莊子》注“闔”為“何不”),而“闔”指門扇,“蜚”音同“扉”,故“害蜚”實為“闔扉”(門扇之意),與《離合真邪論》“陽明為闔”義相通。
“上下同法”,《甲乙經》在“上”字前補“十二經”三字。
“陽主外陰主內”,吳昆將此二句移至“為紀者”之後。張介賓說:絡脈屬陽主外部,經脈屬陰主內部,如《壽夭剛柔篇》所言,內外均有陰陽——在內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筋骨為陰、皮膚為陽。後文六經上下及五色辨病,皆遵循此陰陽內外之理。
“樞持”,《甲乙經》“持”作“杼”。吳昆解:少陽如樞軸把持表裡之間(少陽為樞);張介賓說“樞”為機樞,“持”為主持,少陽居三陽表裡間,如樞軸運轉調控出入,故稱“樞持”。簡按:《甲乙經》“杼”即“軸”,如《詩經》“杼柚其空”及《淮南子》喻織機軸。
“上下同法”,《甲乙經》無此四字,後文同例。
“皆少陽之絡也”,吳昆在此下補“五色診視如上”六字。
“在陰者主出”,《甲乙經》“出”作“外”。吳昆刪去“故在陽者主內”等十九字,認為與上文不連貫。張介賓解釋:邪由絡入經,在陽分則向內深入,在陰分則“主出”指從經滲出內注臟腑(“出”非外逸,《說文》釋為“進”,如草木生長)。張志聰認為外經之氣由表入裡,內經之氣由里出表循環滲入臟腑。高世栻總結:皮絡邪盛則內傳於經,陽絡主外邪內入,陰經主內邪外出,再滲入內部,此陰陽經絡出入之理通於諸經。簡按:前文“陽主外陰主內”與此似矛盾,張介賓引《說文》訓“出”為“進”稍牽強,暫從高世栻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