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總論 (1)
總論 (1)
1. 總論
2. 中西醫學之比較概論
不問何種學術,理論與事實,欲其相應而無毫釐之差如治數學者,只需專為理論之研究而已足,無所用其經驗之知識。至於醫學,則非單純之理論所得而解決之,故不得不求於經驗的結合。若理論脫離經驗的事實,直可謂之非真正之理論。故當以人體經驗的事實為先,而理論為後矣。
然西醫大半持科學萬能主義者,遂以為試驗管於人體相等,以動物試驗為一定之律,以此所得之結果直試諸人體。故研究室內之理論似極精密,而行之臨床往往失之不能相應。反之,中醫數千年來就億萬人體研究所得之病理及其藥能,歷千錘百煉之後得出結論,立為方劑。
初見之或疑為空漠,逮按其實則秩序井然、始終一貫,故於實際上每有奇效,此余實在之經驗也。但此段議論於西醫則揭其所短而遺其所長,於中醫則揭其所長而遺其所短。然余非僅知中醫而不知西醫者,又非但重經驗之知識而不知科學之知識者,故於拙著《應用漢方醫學解說》(即學苑出版社2008.1日醫應用漢方釋義)自序中云:「余之為此,乃欲釋醫聖張仲景所創之東洋古醫學,以西洋醫學之原理明其所長,併探現代治療術之所短,以期二家之融合統一。
但茲事體大,非愚蹇所任,苟能通二家之志,於願已足矣,讀者諸君幸勿以余為一孔之見也。」
如上所述,余實一中西醫學之折衷主義者,欲助發西醫所長而棄其所短,更益以中醫之精粹而為綜合新醫術之導源,此予志也。然今獨力揚中醫者,因此學衰微,僅保餘喘,行將廢滅,故特發揮其獨擅之長,認為當務之急,而舉西醫所短,乃比較討論上不得不爾者。余豈好詆西醫以為快哉?
白話文:
不論哪種學問,理論和事實都必須完全一致,就像研究數學的人,只需要專注於理論研究就足夠了,不需要運用經驗知識。但醫學並不能單靠單純的理論來解決問題,必須結合經驗。如果理論脫離了經驗事實,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理論。所以,應該以人體經驗的事實為優先,理論其次。
然而,西醫大多秉持科學萬能主義,認為試管實驗等同於人體,將動物實驗結果視為絕對法則,直接應用於人體。因此,研究室內的理論看似非常精密,但應用於臨床時常常無法對應。反觀中醫,數千年來透過對億萬人體的研究,得出病理和藥效,經過千錘百煉後形成結論,制定出方劑。
初看可能覺得模糊不清,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其秩序井然、始終一致,因此在實際應用上常有奇效,這是我親身的經驗。這段論述對於西醫來說,揭露了其缺點而忽略了優點;對於中醫來說,則揭露了優點而忽略了缺點。但我並非只懂中醫而不懂西醫,也不是只重視經驗知識而不懂科學知識。因此,我在拙作《應用漢方醫學解說》(即學苑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醫應用漢方釋義》)的自序中寫道:「我之所以寫這本書,是想用西方醫學的原理來闡明醫聖張仲景所創立的東方古代醫學的優點,並探討現代治療術的缺點,期望兩者能夠融合統一。」
但這件事影響重大,不是我這樣才疏學淺的人所能承擔的,如果能夠溝通兩家的觀點,我就心滿意足了。希望各位讀者不要認為我抱持狹隘的偏見。
如上所述,我其實是中西醫學的折衷主義者,希望能發揚西醫的優點並捨棄其缺點,再融入中醫的精華,成為綜合新醫術的起源。這就是我的志向。然而,現在我獨力發揚中醫,是因為這門學問已經衰微,苟延殘喘,瀕臨滅絕,所以才特別強調它的獨特優點,認為這是當務之急。至於指出西醫的缺點,只是在比較討論時不得不如此。我豈是為了詆毀西醫而感到快樂呢?
3. 表裡(半表半裡)、內外、陰陽、虛實、主客、本末之界說
表裡之表者,指皮膚而言也。病毒集中於此部,所發之病證即稱表證。用發汗解熱藥,以病毒自汗腺排除為原則。若此發汗不徹則病毒轉入呼吸、消化、泌尿等器,惹起種種之疾病。裡者,指消化管言(按消化管之一名詞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等而言)。病毒積集於此部而呈現實證,則用瀉下藥以驅逐病毒。
不然,則病毒遂侵入內部,往往誘發不治之難證。半表半裡者,指胸腹二腔間,適當支氣管、肺、心、肝、脾、胰、胃等之所在。故若病毒集於此部,使上列諸臟器之一部或數部發病,即稱為半表半裡證。此病毒用和劑以緩解之,同時以其一部由皮膚或呼吸、泌尿等器排泄為準繩。
是以病毒之傳入也,有自表轉入於半表半裡,或轉入於裡,或自裡轉入於內,或自表轉入於內,自半表半裡轉入於內。然亦有正相反者,自內轉出於裡,或轉出於半表半裡,或轉出於表,或於裡轉出於半表半裡或轉出於表,或自半表半裡轉出於表者。蓋人體活動而至變,非單純之理論所得而解決之也。
內外者,相對之辭也。所謂內者,係指皮膚、呼吸器、消化管以外之臟器組織也。外者,係指內以外之臟器組織也。故云內時則裡在外,云表時則裡亦為內矣。而半表半裡者位於表裡之間,對裡則為外,對表則為內也。仲景論治之所以分表裡內外者,不外乎明示病毒之所在,并欲明其轉變之狀態,使醫者不致有所誤也。
陰陽之陰,即陰證之謂,是消極的或寒性之意。病勢沉伏,難以顯發,其脈多沉遲、沉弱、沉細、沉微而無力,其證多惡寒、厥冷等。陽即陽證之謂,是積極的或熱性之義,病勢發揚,無不明顯也。脈亦準之浮數、浮大、滑大、洪大而多發熱也。是以陰陽二證正成反比,判若霄壤,故不得不嚴密分之。
設同一病而陰陽不同,治法亦異也。例如當感冒在表時,若為陰證,發表藥宜配以熱性、發揚性之附子、細辛,如桂枝加附子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若為陽證,發表藥宜參以冷性、沉降性之石膏,如葛根湯加石膏、小青龍湯加石膏等。倘不準此法則,如陰證以不加附子、細辛之桂枝湯、麻黃湯等,處陽證以不增石膏之葛根湯、小青龍湯等,不獨不能愈病,反致增劇。
又若反此法則,如陰證以葛根湯加石膏、小青龍湯加石膏等,處陽證以桂枝加附子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則陰證益陷於陰沉,陽證更增其發揚,勢必病症增劇,甚至引起危險。然西醫不辨此理,以檢溫器為唯一之標準,只認體溫之升騰,不問其陰陽,一律處以解熱劑,宜施溫藥之陰證,反投以陰冷之水藥,且更加以冰囊。
故雖極輕微之感冒反易造成難治之病,往往誘發為卡他性肺炎(catarrhal pneumonia)等,致使病者瀕危。
白話文:
表裡概念中,「表」指的是皮膚。當病毒集中在皮膚表面時,所產生的病症就稱為表證。治療原則是用發汗解熱的藥物,讓病毒從汗腺排出。如果發汗不徹底,病毒就會轉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器官,引發各種疾病。「裡」指的是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等)。當病毒積聚在消化道而呈現實證時,就用瀉下藥來驅逐病毒。
否則,病毒會侵入身體內部,往往會誘發難以治療的重症。「半表半裡」指的是胸腔和腹腔之間,也就是支氣管、肺、心、肝、脾、胰、胃等器官所在的區域。如果病毒聚集在這個區域,使上述器官中的一個或數個發病,就稱為半表半裡證。這種情況的病毒需要用和解藥物來緩解,同時讓一部分病毒從皮膚或呼吸道、泌尿道等途徑排出。
所以,病毒的傳入途徑,有從表轉入半表半裡,或轉入裡,或從裡轉入內,或從表轉入內,或從半表半裡轉入內。但也有相反的情況,從內轉出到裡,或轉出到半表半裡,或轉出到表,或從裡轉出到半表半裡或轉出到表,或從半表半裡轉出到表。人體是會變化的,不能用單純的理論來解決。
「內外」是相對的概念。所謂「內」,指的是皮膚、呼吸道、消化道以外的臟器組織。「外」,指的是「內」以外的臟器組織。所以說「內」時,「裡」就在「外」;說「表」時,「裡」也成了「內」。而半表半裡的位置在表裡之間,對「裡」來說是「外」,對「表」來說是「內」。張仲景在論治時之所以區分表裡內外,無非是為了明確指出病毒所在的位置,並想說明病毒轉變的狀態,讓醫生不至於誤判。
「陰陽」中的「陰」,指的是陰證,是消極的或寒性的意思。病勢潛伏,難以顯現,脈象多為沉遲、沉弱、沉細、沉微而無力,症狀多為怕冷、手腳冰涼等。「陽」指的是陽證,是積極的或熱性的意思,病勢發揚,非常明顯。脈象多為浮數、浮大、滑大、洪大且多發熱。陰陽二證完全相反,差異極大,因此必須嚴格區分。
如果同一個病卻有陰陽之分,治療方法也會不同。例如感冒在表時,如果是陰證,發表藥宜搭配熱性、發散性的附子、細辛等,如桂枝加附子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如果是陽證,發表藥宜搭配寒性、沉降性的石膏,如葛根湯加石膏、小青龍湯加石膏等。如果不按照這個原則,陰證用了沒有附子、細辛的桂枝湯、麻黃湯等,陽證用了沒有石膏的葛根湯、小青龍湯等,不僅不能治好病,反而會加重病情。
如果反過來用藥,陰證用了葛根湯加石膏、小青龍湯加石膏等,陽證用了桂枝加附子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那麼陰證會更加沉伏,陽證會更加發散,必然會使病情加重,甚至引起危險。然而西醫不了解這個道理,只用體溫計作為唯一的標準,只看體溫升高,不問陰陽,一律用退燒藥。應該用溫藥的陰證,反而給予寒冷的水劑,甚至還用冰袋。
因此,即使是輕微的感冒,也容易造成難治的疾病,往往會誘發卡他性肺炎等,使病人處於危險之中。
「虛實」中的「虛」,指的是虛證,是空虛的意思。病毒還沒去除,但精力已經虛弱,脈象多為細、小、微、弱,腹部軟弱無力,按壓如同棉花。這種情況不適合用吐法或瀉法,即使發汗也要特別謹慎,宜用和緩的方法。反之,「實」指的是實證,是充實的意思。病毒充斥體內,但體力尚能抵抗,常常呈現壯實的狀態,脈象表現為實、長、大、滑等,腹部緊滿有力,或堅硬且抵抗強,就必須使用徹底的發汗、催吐、瀉下等方法。所以,有數十日大便不通卻嚴禁使用瀉下藥的虛證,也有每日腹瀉數十次不得不使用瀉下藥的實證。
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只憑體溫升高和大便秘結來決定是否發汗或瀉下,怎麼會不出錯呢?
「主客」中的「主」,是主人、主要的意思,指的是症狀初次發生且始終不變。而「客」是指來去無常、不固定的意思,指的是後發的、時有時無的症狀。例如桂枝湯證的主要症狀是頭痛,剛開始發病就出現,而且持續存在,而乾嘔是後來出現的次要症狀,並不是一定會有。所以,桂枝湯以頭痛為主,而乾嘔不能作為主要症狀,這就是主客的區別。
「本末」中的「本」指的是疾病的根本原因;「末」指的是疾病的末節枝葉,也就是表象。如果能去除疾病的根本原因,那麼枝葉的症狀自然會消失,不需要特意治療。因此,診斷疾病必須辨別其根本和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