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氣論 (1)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氣論 (1)
1.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氣論
平按:此篇自堅字以上已佚,篇目亦不可考。袁刻從《靈樞·刺節真邪篇》自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節錄補入。查自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至岐伯曰此邪氣之所生也一段,已見本書卷二十二《五邪刺》篇,未免重出。茲特從《靈樞·刺節真邪篇》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以下至手按之,補於堅字之上。
其自堅有所結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五《刺節真邪》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下篇。
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平按:《甲乙》無非實風又四字,注云:「《太素》云:非災風也。」)邪氣者,(平按:《甲乙》卷十第一下有虛風也三字。
)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平按:搏《甲乙》作薄,下同。)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
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平按:搖氣《甲乙》注云:一本作淫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虛邪遍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其邪氣淺者,脈偏痛,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平按:溜《甲乙》作瘤,下腸溜同。)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
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以上從《靈樞·刺節真邪》篇節錄補入。)堅。(息大按之而堅,積病□久也。十四。)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先有聚結,深至骨邊,骨與氣並,致令骨壞,稱曰骨疽。
十五也。平按:《甲乙》深中骨作氣深中骨,日以益作息日以益。)有所結,中於肉,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先有聚氣為熱,營邪居熱則壞肉以為癰膿。十六。平按:《甲乙》中於肉作氣中於肉。氣歸之《靈樞》、《甲乙》作宗氣歸之。《甲乙》為膿上無而字。
)無熱則為肉疽。(結氣無熱,虛邪則壞肉以為肉疽。十七也。平按:《甲乙》疽上無肉字。)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邪氣傷人身,無有定處,而有斯十七種名也。)
白話文:
譯文:
說明: 這段文字出自中醫古籍,主要討論人體內的各種氣以及邪氣侵入人體後可能導致的疾病。
正文:
整理者按: 此篇從「堅」字以上的部分已經遺失,篇名也無法考證。袁氏的版本從《靈樞·刺節真邪篇》中節錄了從「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開始的內容進行補充。但經查證,「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到「岐伯曰:此邪氣之所生也」這一段,其實已經出現在本書的第二十二卷《五邪刺》篇中,屬於重複的內容。因此,特別從《靈樞·刺節真邪篇》中節錄了從「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到「手按之」這一段,補充在「堅」字之上。
其餘從「堅有所結」到末尾的部分,可在《靈樞》第十一卷第七十五篇《刺節真邪》篇,以及《甲乙經》第十一卷第九下篇找到。
黃帝說:我聽說人體內的氣,有真氣、正氣和邪氣。什麼是真氣呢?岐伯說:真氣是指從先天稟受的精氣,與後天從食物中攝取的穀氣結合而成的,它充養全身。正氣是指正常的風,它從一個方向而來,既不是實風也不是虛風。(整理者按:《甲乙經》中沒有「非實風又」這四個字,註解說:「《太素》說:不是災風。」)邪氣是指虛弱的風邪,它會傷害人。(整理者按:《甲乙經》第十卷第一下有「虛風也」這三個字。)
虛邪之氣侵入人體,會深入內部,難以自行消除。正風侵入人體,則比較淺,會自然消散。它的氣比較柔弱,無法勝過真氣,所以會自行消散。虛邪之氣侵入人體,會使人感到寒顫、身體晃動,毛孔豎起,肌膚表面的紋理也打開。它侵入較深,深入骨骼,就會形成骨痹;深入筋脈,就會形成筋攣;深入血脈,就會導致血脈閉塞不通,進而形成癰腫。
虛邪之氣侵入肌肉,會與衛氣相互搏擊,如果陽氣勝過陰氣,就會發熱;如果陰氣勝過陽氣,就會發寒。發寒則真氣會離去,真氣離去則身體會變得虛弱,虛弱則會更加寒冷。虛邪之氣侵入皮膚之間,它的氣會向外發散,導致毛孔張開,汗毛搖動,氣(整理者按:《甲乙經》註解說,「搖氣」一本作「淫氣」)往來流動,就會產生瘙癢。如果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形成痹症。如果衛氣運行不暢,就會感覺麻木不仁。虛邪之氣如果遍布身體的一半,它會深入體內,停留在營氣和衛氣之中。如果營衛之氣稍有衰弱,那麼真氣就會離去,而邪氣則獨自停留,最終會發展成半身不遂。
如果邪氣侵入較淺,會導致脈絡出現偏側疼痛。虛邪之氣如果侵入人體較深,寒氣與熱氣相互搏擊,長期停留在體內,如果寒氣勝過熱氣,就會導致骨痛肉枯;如果熱氣勝過寒氣,就會導致肌肉腐爛化膿,侵蝕到骨頭,侵蝕到骨頭則會形成骨蝕。如果邪氣侵犯到前方的筋脈,筋脈就會彎曲而不能伸直,邪氣停留在其中而不散去,就會發展成筋瘤。(整理者按:《甲乙經》中「溜」寫作「瘤」,下文的腸溜也是如此。)如果身體某處有結聚,氣聚集到那裡,衛氣也停留在那裡,而無法散去,津液長期停留,就會形成腸瘤,久而久之,可能需要數年才能形成,用手按壓會感到柔軟。
如果身體某處已經有結聚,氣聚集到那裡,津液也停留在那裡,邪氣又侵入其中,凝結的情況會一天比一天加重,相連聚集成團,形成昔瘤,用手按壓會感覺(以上內容是從《靈樞·刺節真邪》篇中節錄補充的)堅硬。(按壓感覺堅硬,是疾病長久積聚的表現。) 如果身體某處有結聚,深入到骨頭,氣也依附於骨頭,骨頭與氣相互交合,一天比一天增大,就會形成骨疽。(先有聚結,深入到骨頭邊,骨頭與氣相結合,導致骨頭壞死,稱為骨疽。)
如果身體某處有結聚,停留在肌肉之中,氣也聚集到那裡,邪氣停留在那裡而不散去,如果有熱,就會化為膿。(先有聚氣產生熱,營氣和邪氣停留在熱處就會腐蝕肌肉形成癰膿。)如果沒有熱,就會形成肉疽。(結聚的氣沒有熱,虛邪就會腐蝕肌肉形成肉疽。)總而言之,這些氣的發病部位不固定,但都有固定的病名。(邪氣傷害人體,沒有固定的位置,但有上述這十七種病名。)
2. 津液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六第三十六《五癃津液別》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三。
黃帝問岐伯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願聞其說。(輸,逆致也。水穀入於口,逆於腸胃之中,化為津液,凡有五別,則五臟津液。
凡所言液者,通名為津,經稱津者,不名為液,故液有五也。此略舉五液,請解其義也。平按:《甲乙》無餘知其然也願聞其說九字。《靈樞》說作道。注逆致、逆於,別本逆均作送。)岐伯答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五味走於五臟四海,肝心二臟主血,故酸苦二味走於血海。脾主水穀之氣,故甘味走於水谷海。
肺主於氣,故辛走於膻中氣海。腎主腦髓,故咸走髓海也。平按:《甲乙》各注作分注。)津液各走其道。(目為泣道,腠理為汗道,廉泉為涎道,鼻為涕道,口為唾道也。)故上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津;(上焦出氣,出胃上口,名曰衛氣,溫暖肌肉,潤澤皮膚於腠理,故稱為津也。平按:上焦《靈樞》作三焦。
《甲乙》膚下有者字。《靈樞》為下有其字。)其留而不行者,為液;(水穀精汁,注骨屬節中,留而不去,謂之為液。平按:《靈樞》留作流。)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因熱而腠理開而出者,謂之為汗。)寒留於分肉之間,沫聚則為痛;(寒留分肉之間,津液聚沫,迫裂分肉,所以為痛。
平按:《靈樞》、《甲乙》沫聚作聚沫。)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溜於膀胱,則為溺與氣。(此解溺氣多之所由也。平按:《靈樞》澀作濕,下溜作下留,《甲乙》作下流。)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水。(平按:水《靈樞》、《甲乙》作外。
)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急則肺葉舉,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舉,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呿而泣出矣。(呿音去。身中五官所管津液並滲於目,為泣。呿者,泣出之時,引氣張口也。平按:肺葉舉舉《靈樞》作肺舉肺舉。夫心系舉肺,舉字《靈樞》作與,《甲乙》作急。
《靈樞》呿作咳,《甲乙》同。泣出《甲乙》作涎出。)中熱則胃中消穀,谷消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緩,緩則氣逆,故唾出。(蟲者,三蟲也。郭者,胸臆也。谷消之時,則蟲動上下,腸胃寬,充郭中,故腸胃緩而氣上,所以唾也。平按:故緩《靈樞》、《甲乙》作故胃緩。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平按:陰《靈樞》、《甲乙》作陰股。)陰陽不和使,則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骨脊痛而胻痠。(補益腦髓者,谷之津液和合為膏,滲入頭骨空中,補益於腦;滲入諸骨空中,補益於髓;下流陰中,補益於精。
若陰陽過度,不得以理和使,則精液溢下於陰,以其分減髓液過多,故虛而腰痛及腳胻痠也。平按:《靈樞》、《甲乙》使則作則使。)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臟腑陰陽不得和通,則四海閉而不流,三焦壅而不瀉,其氣不得化為津液,水穀並於腸胃不消,別於迴腸而留下焦,不得入於膀胱,脹於下焦,溢入於身,故為水脹也。平按:並於《靈樞》作並行。
)此津液五別之順逆。(此上五別,是為津液順逆之義。平按:順逆《靈樞》作逆順也。)
白話文:
津液
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都出自《靈樞》第六卷第三十六篇的《五癃津液別》篇,也出現在《甲乙經》第一卷第十三篇。
黃帝問岐伯說:「水穀食物進入口中,經過腸胃的消化,其精華會分成五種液體。天氣寒冷、衣服穿得少時,就會變成尿液和氣體;天氣炎熱、衣服穿得多時,就會變成汗水;過於悲傷時,氣血逆亂就會變成眼淚;身體發熱、胃部鬆弛時,就會變成口水。如果邪氣侵入身體,導致氣機阻塞不暢,阻塞不通就會變成水腫。我知道這些現象是這樣,但我不知道它們產生的原因,希望您能說明一下。」(這裡的「輸」指的是逆向輸送。水穀食物進入口中,逆向輸送至腸胃之中,化為津液,分成五種不同的形式,也就是五臟的津液。)
凡是提到的液體,都統稱為「津」。經典裡稱的「津」,不稱為「液」,因此液體有五種不同的形式。這裡只是簡單列舉了五種液體,請解釋它們的意義。 (《甲乙經》沒有「餘知其然也願聞其說」這九個字。《靈樞》則寫作「道」。註解中「逆致」、「逆於」,在其他版本中「逆」都寫作「送」。)
岐伯回答說:「水穀食物都從口進入,它們有五種不同的味道,分別注入它們所屬的海洋。(五味各自歸於五臟和四海。肝和心這兩個臟腑主導血液,所以酸味和苦味歸於血海。脾主導水穀的精華,所以甘味歸於水穀海。肺主導氣,所以辛味歸於膻中氣海。腎主導腦髓,所以鹹味歸於髓海。)津液也各自走自己的管道。(眼睛是眼淚的管道,皮膚上的毛孔是汗水的管道,廉泉穴是口水的管道,鼻子是鼻涕的管道,口是唾液的管道。)因此,上焦之氣散發出來溫暖肌肉,滋潤皮膚,這就形成了津液。(上焦之氣,從胃的上口散發出來,叫做衛氣,它溫暖肌肉,滋潤皮膚的毛孔,所以叫做津。上焦在《靈樞》中寫作三焦,《甲乙經》裡「膚下」有「者」字,《靈樞》「為下」有「其」字。)那些停留在體內不流動的,就叫做液體。(水穀的精華,注入骨骼關節之間,停留不去,就叫做液體。《靈樞》裡「留」字寫作「流」。)天氣炎熱、衣服穿得多時,毛孔就會打開,所以汗水會流出來。(因為熱而毛孔打開流出的,就叫做汗。)寒氣停留在肌肉之間,與津液凝結成泡沫,就會導致疼痛。(寒氣停留在肌肉之間,津液凝聚成泡沫,擠壓肌肉,所以會感到疼痛。《靈樞》和《甲乙經》裡「沫聚」寫作「聚沫」。)天氣寒冷時,毛孔會閉合,氣機澀滯不暢,水分會向下流到膀胱,這就會變成尿液和氣體。(這裡解釋了尿液和氣體增多的原因。《靈樞》裡「澀」寫作「濕」,「下溜」寫作「下留」,《甲乙經》寫作「下流」。)
五臟六腑之中,心臟是主宰,耳朵負責聽覺,眼睛負責觀察,肺臟是輔佐,肝臟是將軍,脾臟是衛士,腎臟是主導水分的。(這裡的「水」在《靈樞》和《甲乙經》裡寫作「外」。)因此,五臟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滲透到眼睛。如果過於悲傷,氣機逆亂,就會導致心臟的脈絡緊張,脈絡緊張就會使肺葉上舉,肺葉上舉,津液就會向上溢出。心臟的脈絡被提起,肺臟不可能一直保持上舉的狀態,會時上時下,所以會張開嘴巴哭泣。(「呿」讀音為「去」。身體中五官所管的津液都滲透到眼睛,形成眼淚。「呿」指的是哭泣時,張開口吸氣的動作。《靈樞》裡「肺葉舉舉」寫作「肺舉肺舉」,「夫心系舉肺」的「舉」字,《靈樞》裡寫作「與」,《甲乙經》寫作「急」。《靈樞》裡「呿」寫作「咳」,《甲乙經》與之相同。「泣出」在《甲乙經》裡寫作「涎出」。)
如果身體內發熱,胃裡消化食物,食物消化後,寄生蟲就會上下活動,腸胃因為充滿食物而變得鬆弛,鬆弛就會導致氣機逆亂,所以會流出口水。(「蟲」指的是三蟲。「郭」指的是胸腔。食物消化時,寄生蟲會上下活動,腸胃變得寬鬆,充滿胸腔,所以腸胃鬆弛,氣機上逆,所以會流出口水。這裡的「故緩」在《靈樞》和《甲乙經》裡寫作「故胃緩」。)
五穀的津液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濃稠物質,會向內滲透到骨骼的空隙中,滋養腦髓,然後向下流到陰部。(這裡的「陰」在《靈樞》和《甲乙經》裡寫作「陰股」。)如果陰陽失調,精液就會溢出向下流到陰部,髓液也會減少,過度向下流失就會導致虛弱,虛弱就會導致腰痛和腿痠。(滋養腦髓指的是,水穀的津液融合在一起形成濃稠物質,滲透到頭骨的空隙中,滋養大腦;滲透到各骨的空隙中,滋養骨髓;向下流到陰部,滋養精液。如果陰陽失調,無法調和,精液就會溢出向下流到陰部,因為過多地消耗了髓液,所以會導致虛弱,出現腰痛和腿痠的症狀。「使則」在《靈樞》和《甲乙經》裡寫作「則使」。)
如果陰陽氣道不通暢,四海就會閉塞,三焦無法疏泄,津液就不能化生,水穀就會停留在腸胃之中,在迴腸中被分開,停留在下焦,不能滲入膀胱,就會導致下焦脹滿,水分溢出就會變成水腫。(如果臟腑陰陽不能和諧通暢,四海就會閉塞不通,三焦壅塞無法疏泄,其氣不能化為津液,水穀停留在腸胃裡無法消化,在迴腸被分開後停留在下焦,不能進入膀胱,導致下焦脹滿,水分溢出到身體,所以會形成水腫。「並於」在《靈樞》裡寫作「並行」。)
以上就是津液五種不同的轉化順序和逆轉變化。(以上五種變化,是津液順逆變化的意義。「順逆」在《靈樞》裡寫作「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