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氣論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氣論 (1)

1.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氣論

平按:此篇自堅字以上已佚,篇目亦不可考。袁刻從《靈樞·刺節真邪篇》自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節錄補入。查自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至岐伯曰此邪氣之所生也一段,已見本書卷二十二《五邪刺》篇,未免重出。茲特從《靈樞·刺節真邪篇》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以下至手按之,補於堅字之上。

其自堅有所結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五《刺節真邪》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下篇。

白話文:

根據考證,這篇文章從「堅」字開始就已經遺失了,篇名也無法考證。袁刻本將《靈樞·刺節真邪篇》中從「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開始的部分節錄過來補充進去。但仔細查看,從「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到「岐伯曰此邪氣之所生也」這一段,已經在本書第二十二卷《五邪刺》篇中出現過,顯然重複了。因此,我們特地從《靈樞·刺節真邪篇》中「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以下,到「手按之」的部分,補在「堅」字的上面。

而從「堅」字開始一直到最後的內容,則可以在《靈樞》卷十一第七十五《刺節真邪》篇,以及《甲乙經》卷十一第九下篇中找到。

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平按:《甲乙》無非實風又四字,注云:「《太素》云:非災風也。」)邪氣者,(平按:《甲乙》卷十第一下有虛風也三字。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過氣有真氣、正氣、邪氣之分。什麼叫做真氣呢?岐伯說:真氣是指從出生時從天稟受來的氣,它和陰氣一起充盈著人的全身。正氣是指正常的風氣,它從一方吹來,既不是實際的風,也不是瘟疫之風。邪氣是指(訛風,也稱邪風、妖風)。

)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平按:搏《甲乙》作薄,下同。)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

白話文:

虛弱無形的風邪侵犯人體時,會深入體內,難以自行消散。而正常的風氣,只會淺層侵犯人體,可以自行消散。它的力量較弱,無法勝過人體的正氣,所以能自行離去。虛邪之氣入侵人體時,會引起肌膚上的變化,導致汗毛直豎、皮膚孔隙收縮。如果入侵較深,到達骨頭,就會導致骨痹(骨頭疼痛)。到達筋絡,就會導致筋攣(筋脈痙攣)。到達血管中,就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形成癰瘡。

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平按:搖氣《甲乙》注云:一本作淫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虛邪遍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白話文:

在肌肉中,與衛氣相交爭,陽氣勝則化為熱,陰氣勝則化為寒。寒氣來時,真氣就會離開,離開後身體就會虛弱,虛弱後就會產生寒氣。交爭在皮膚之間,它的氣就會向外發出,毛孔打開,汗毛擺動,氣不斷出入,就會產生瘙癢。氣留而不去,就會造成麻痹。衛氣不能運行,就會失去知覺。虛弱的邪氣遍佈全身的一半,向深處深入,進入營衛之處,營衛稍有衰弱,真氣就會離開,邪氣獨自留下,就會發作偏枯症。

其邪氣淺者,脈偏痛,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平按:溜《甲乙》作瘤,下腸溜同。)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

白話文:

病邪較淺時,會出現偏頭痛。病邪侵入體內較深,寒氣和熱氣相互交戰,長時間停留在體內而紮根。寒氣勝過熱氣,就會導致骨頭疼痛和肌肉枯萎。熱氣勝過寒氣,就會導致肌肉腐爛,形成膿水侵蝕骨頭,導致骨質被腐蝕。還有一種病症叫「前筋」,筋脈彎曲不能伸展,這是因為邪氣阻滯在筋脈中,導致筋脈發炎腫脹(註:腫脹原句作「溜」,後人考證改為「瘤」)。還有一種叫「腸溜」的病症,這是因為氣血瘀滯,津液蓄積,久而久之形成的囊腫。用手按壓會感覺柔軟。這種病往往需要數年才會形成。

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以上從《靈樞·刺節真邪》篇節錄補入。)堅。(息大按之而堅,積病□久也。十四。)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先有聚結,深至骨邊,骨與氣並,致令骨壞,稱曰骨疽。

白話文:

當邪氣已經聚集,正氣歸附其上,津液凝滯其中,邪氣從中作怪,日復一日,凝結愈發嚴重,相互聚集,逐漸形成腫瘤。用手按壓(以上補充自《靈樞·刺節真邪》篇)會感覺到堅硬。(氣息按起來很硬,這是長期積累的疾病。十四。)當邪氣深入骨骼,與骨相伴,骨與邪氣同在,日益增大,就會形成骨疽。(先有聚結,深至骨邊,骨與邪氣同在,導致骨骼腐壞,稱爲骨疽。)

十五也。平按:《甲乙》深中骨作氣深中骨,日以益作息日以益。)有所結,中於肉,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先有聚氣為熱,營邪居熱則壞肉以為癰膿。十六。平按:《甲乙》中於肉作氣中於肉。氣歸之《靈樞》、《甲乙》作宗氣歸之。《甲乙》為膿上無而字。

白話文:

十五歲。

平按:《甲乙經》中記載,骨頭深處的氣逐漸加劇,日益嚴重。

(氣)凝聚在肉中,宗氣聚集在這裡,邪氣停留不去,如果出現熱氣,就會化為膿液。

(最初是聚氣形成熱氣,營邪聚集在熱氣中,就會破壞肌肉形成癰膿。)十六歲。

平按:《甲乙經》中記載,氣進入肉中。

《靈樞經》、《甲乙經》中記載,宗氣聚集在這裡。

《甲乙經》中「化為膿液」上沒有「而」字。

)無熱則為肉疽。(結氣無熱,虛邪則壞肉以為肉疽。十七也。平按:《甲乙》疽上無肉字。)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邪氣傷人身,無有定處,而有斯十七種名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熱證,就是肉疽。(氣血凝結而沒有熱證,虛邪之氣就會損壞肌肉形成肉疽。第十七種病症。平按:《甲乙經》中肉疽上沒有「肉」字。)凡是這些邪氣,發病的位置不固定,但是都有固定的名稱。(邪氣侵犯人體,沒有固定的位置,但是有這十七種名稱。)

2. 津液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六第三十六《五癃津液別》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三。

白話文:

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都可以在《靈樞》卷六第三十六篇《五癃津液別》中找到,也出現在《甲乙經》卷一第十三篇。

黃帝問岐伯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願聞其說。(輸,逆致也。水穀入於口,逆於腸胃之中,化為津液,凡有五別,則五臟津液。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水穀(食物和飲料)進入口中,經過腸胃的運化,化成的津液分為五種。天氣寒冷,衣服單薄,就會變成小便和氣體;天氣炎熱,衣服穿得多,就會變成汗水;悲哀的情緒加上氣鬱,就會變成眼淚;人體內熱,胃腸蠕動緩慢,就會變成唾液。如果邪氣從體內往上逆行,就會導致氣血不通暢,不通暢就會形成水腫。我知道這些現象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希望你來說明一下。」(輸,指逆行。水穀進入口中後,在腸胃中逆行運化,轉化為津液,共分五種,也就是五臟的津液。)

凡所言液者,通名為津,經稱津者,不名為液,故液有五也。此略舉五液,請解其義也。平按:《甲乙》無餘知其然也願聞其說九字。《靈樞》說作道。注逆致、逆於,別本逆均作送。)岐伯答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五味走於五臟四海,肝心二臟主血,故酸苦二味走於血海。脾主水穀之氣,故甘味走於水谷海。

白話文:

所有稱為液體的東西,總稱為津液。經文中提到的津液,不稱為液體。因此,液體有五種。這裡我簡單列舉了五種液體,請解釋它們的意義。

岐伯回答說:食物和水進入嘴裡,它們的味道有五種,各自歸屬於不同的部位(五味分屬五臟四海,肝臟和心臟主血,所以酸味和苦味進入血海。脾臟主管食物和水的消化,因此甘味進入水谷海)。

肺主於氣,故辛走於膻中氣海。腎主腦髓,故咸走髓海也。平按:《甲乙》各注作分注。)津液各走其道。(目為泣道,腠理為汗道,廉泉為涎道,鼻為涕道,口為唾道也。)故上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津;(上焦出氣,出胃上口,名曰衛氣,溫暖肌肉,潤澤皮膚於腠理,故稱為津也。平按:上焦《靈樞》作三焦。

白話文:

肺臟主要控制氣血運行,所以辛辣的食物有助於運化氣血到胸腹部的氣海。腎臟主要滋養腦髓,所以鹹味的食物有助於滋養髓海。

體內的水液各有所流經的管道。(眼睛是流淚的地方,皮膚腠理是出汗的地方,廉泉穴是流涎的地方,鼻子是流鼻涕的地方,嘴巴是流唾液的地方。)

所以,上焦(胸部)釋放氣血來溫暖肌肉,滋潤皮膚,形成津液;(上焦釋放的氣血,從胃的上口釋放出來,稱為衛氣,它可以溫暖肌肉,滋潤皮膚腠理,因此稱為津液。)

《甲乙》膚下有者字。《靈樞》為下有其字。)其留而不行者,為液;(水穀精汁,注骨屬節中,留而不去,謂之為液。平按:《靈樞》留作流。)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因熱而腠理開而出者,謂之為汗。)寒留於分肉之間,沫聚則為痛;(寒留分肉之間,津液聚沫,迫裂分肉,所以為痛。

白話文:

《甲乙經》記載,皮膚下面有「字」紋。《靈樞經》中稱之為「下有其字」。

那些滯留而不流動的,叫做「液」。(水穀精華流注到骨節中,停留在裡面而不出,稱之為「液」。平按:《靈樞經》中「留」字作「流」字)

天氣炎熱,穿著厚重的衣服,毛孔會打開,所以會出汗。(由於炎熱而毛孔打開,汗液從中排出,稱為「汗」。)

寒邪滯留在肌肉之間,水分聚集形成泡沫,就會引起疼痛。(寒邪滯留在肌肉之間,津液聚集形成泡沫,壓迫撕裂肌肉,所以會疼痛。)

平按:《靈樞》、《甲乙》沫聚作聚沫。)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溜於膀胱,則為溺與氣。(此解溺氣多之所由也。平按:《靈樞》澀作濕,下溜作下留,《甲乙》作下流。)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水。(平按:水《靈樞》、《甲乙》作外。

白話文:

平注:《靈樞經》、《甲乙經》中「沫聚」寫作「聚沫」。天氣寒冷時,腠理閉塞,氣血運行不暢,水液就會下流到膀胱,形成遺尿和尿道氣。

(這是解釋遺尿氣的原因。平注:《靈樞經》中「澀」寫作「濕」,「下溜」寫作「下留」;《甲乙經》寫作「下流」。)五臟六腑都是由心主宰,耳負責聽覺,眼負責視覺,肺負責呼吸,肝負責儲藏血液,脾負責運化水液,腎負責控制水液。

(平注:水的《靈樞經》、《甲乙經》中寫作「外」。)

)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急則肺葉舉,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舉,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呿而泣出矣。(呿音去。身中五官所管津液並滲於目,為泣。呿者,泣出之時,引氣張口也。平按:肺葉舉舉《靈樞》作肺舉肺舉。夫心系舉肺,舉字《靈樞》作與,《甲乙》作急。

白話文:

因此,五臟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滲透到眼睛裡,心臟悲傷之氣積聚,就會導致心臟連接的肺葉急速上升,上升就會導致津液溢出。但是,心臟的連接無法長時間維持肺葉上升的狀態,只能忽上忽下,所以發出長長的一聲嘆息,然後哭泣。

《靈樞》呿作咳,《甲乙》同。泣出《甲乙》作涎出。)中熱則胃中消穀,谷消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緩,緩則氣逆,故唾出。(蟲者,三蟲也。郭者,胸臆也。谷消之時,則蟲動上下,腸胃寬,充郭中,故腸胃緩而氣上,所以唾也。平按:故緩《靈樞》、《甲乙》作故胃緩。

白話文:

《靈樞》中記載,咳嗽和打噴嚏相同。而《甲乙經》中則記載,咳嗽是流口水。《甲乙經》中,咳應當寫作涎。

如果人體內有熱,就會導致胃部消化食物,食物消化就會產生寄生蟲,寄生蟲會在胃部和腸道間上下移動,造成腸胃充滿胸腔,進而導致腸胃蠕動緩慢。蠕動緩慢就會導致氣息逆行,從而導致唾液分泌。

(注:此處提到的寄生蟲是指體內的三蟲,胸腔則是胸部和食管。當食物消化時,寄生蟲會上下移動,導致腸胃寬大,充滿胸腔。因此,腸胃蠕動會變慢,氣息會上升,從而導致唾液分泌。

《靈樞》和《甲乙經》中「緩」字應當作「胃緩」理解。)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平按:陰《靈樞》、《甲乙》作陰股。)陰陽不和使,則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骨脊痛而胻痠。(補益腦髓者,谷之津液和合為膏,滲入頭骨空中,補益於腦;滲入諸骨空中,補益於髓;下流陰中,補益於精。

白話文:

若陰陽過度,不得以理和使,則精液溢下於陰,以其分減髓液過多,故虛而腰痛及腳胻痠也。平按:《靈樞》、《甲乙》使則作則使。)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臟腑陰陽不得和通,則四海閉而不流,三焦壅而不瀉,其氣不得化為津液,水穀並於腸胃不消,別於迴腸而留下焦,不得入於膀胱,脹於下焦,溢入於身,故為水脹也。平按:並於《靈樞》作並行。

)此津液五別之順逆。(此上五別,是為津液順逆之義。平按:順逆《靈樞》作逆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