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八·風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八·風 (2)

1. 諸風狀論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甲乙》,卷第同前。

白話文:

此篇自篇首至篇末,見於《素問》、《甲乙經》,兩卷的內容與前面相同。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其診,及其病能。(診者,既見其狀,因知所由,故曰診也。晝間暮甚等,即為狀也。咳短氣等,即為病能也。平按:《素問》無「黃、問於岐伯」五字,曰下有「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十字。注既見,既字袁刻脫。)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皏,普幸反,白色薄也。

白話文:

黃帝詢問岐伯說:我很想了解如何診斷疾病,以及它們的病徵表現。(診斷是指,在看到患者外表後,就能知道疾病的成因,所以稱之為診斷。白天好些,晚上更嚴重等,就是外表表現。咳嗽、氣短等,就是病徵表現。平時查考:《素問》沒有「黃帝詢問岐伯」這五個字,在「曰」字下面有「五臟風的形狀不同的是什麼」這十個字。註解,「既見」,「既」字袁刻本脫落。)岐伯回答說:肺風的表現,多汗惡風,臉色蒼白,時常咳嗽氣短,白天症狀會好些,晚上較嚴重,診斷的部位在眉毛上方,眉毛的顏色為白色。(蒼白,薄薄的白色。)

肺風病能凡有七別:一曰多汗;二曰惡風;三曰色白,謂面色白薄也;四曰嗽咳;五曰短氣;六曰晝間暮甚,以肺主太陰,故暮甚也;七曰診五色各見其部,薄澤者,五臟風之候也。白,肺色也。)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喜怒,赫者赤色,痛甚則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白話文:

肺風病一共有七種不同的表現:

  1. 多汗

  2. 怕風

  3. 面色蒼白

  4. 咳嗽

  5. 氣短

  6. 白天症狀較輕,到了傍晚症狀加重,這是因為肺屬太陰,傍晚時太陰旺盛,所以症狀加重

  7. 診斷時,檢查舌、脣、鼻、齒、耳這五個部位的顏色,發現顏色淡而濕潤,這是五臟風症的徵兆(白色代表肺)。

心風的症狀包括:多汗、怕風、急躁易怒、口脣發紅,疼痛劇烈時無法入睡,診斷時檢查口腔,可發現口腔顏色發紅。

(心風狀能有七:一曰多汗;二曰惡風;三曰焦絕,焦,熱也,絕,不通也,言熱不通也;四曰喜怒;五曰面赤色;六曰痛甚不安;七曰所部色見,口為心部也。平按:喜《素問》、《甲乙》作善,下同。《素問》赫作嚇,下無者字。痛《素問》、《甲乙》作病。則不可快《甲乙》作則言不快,《素問》作則言不可快。

白話文:

心風的症狀有七種:

  1. 多汗

  2. 怕風

  3. 焦躁煩熱,氣血不通

  4. 喜怒無常

  5. 面色發紅

  6. 疼痛難忍,無法安寧

  7. 心部所屬部位顏色異常(例如嘴脣青紫)

平氏按語:

  • 《素問》和《甲乙經》中喜字應作善字。
  • 《素問》中赫字應作嚇字,下文無者字。
  • 《素問》和《甲乙經》中痛字應作病字。
  • 則言不可快的意思是無法感到快樂。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喜悲色微蒼,嗌乾喜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肝風狀能有八:一曰多汗,二曰惡風,三曰喜悲,四曰面色微青,五曰咽乾,六曰喜怒,七曰時憎女子,八曰所部色見也。)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白話文:

肝風的症狀:

  • 容易出汗,怕風
  • 情緒不穩定,容易喜悲
  • 臉色微青
  • 嗓子乾,容易發怒
  • 有時反感女性
  • 檢查眼睛下方,顏色青綠

脾風的症狀:

  • 容易出汗,怕風
  • 身體疲倦,四肢不想動
  • 臉色淡黃
  • 不想吃東西
  • 檢查鼻子上方,顏色黃色

(脾風狀能有七:一曰多汗;二曰惡風;三曰身體怠惰;謂除頭四肢為身體也;四曰四肢不用;五曰面色微黃;六曰不味於食;七曰所部色見也。)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胕腫,腰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頤上,其色黑。〔腎風狀能有七:一曰多汗;二曰惡風;三曰面腫;四曰腰脊痛;五曰面色黑如煙炲(炲,大才反);六曰隱曲不利,謂大小便不得通利;七曰所部色見,頤上,腎部也。有本為肌上,誤也。

白話文:

脾風的症狀有七種:第一是容易流汗;第二是怕風;第三是身體無力,這裡的身體指的是除了頭部和四肢以外的部分;第四是四肢無力;第五是臉色微微泛黃;第六是吃東西沒有味道;第七是脾臟所在部位的顏色會顯露出來。

腎風的症狀,容易流汗怕風,臉龐腫脹,腰脊疼痛無法站直,臉色暗紅,肢體關節活動不利,診脈時在下巴處,顏色發黑。腎風的症狀有七種:第一是容易流汗;第二是怕風;第三是臉腫;第四是腰脊疼痛;第五是面色黑如煙燻;第六是肢體關節活動不利,指的是大小便不通暢;第七是腎臟所在部位的顏色會顯露出來,下巴是腎臟的部位。有些書籍記載是在肌肉上,是錯誤的。

平按:龐《素問》作痝。胕《素問》、《甲乙》作浮。《素問》脊上無腰字。《甲乙》色炲上有其字。頤《素問》、《甲乙》作肌。〕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隔塞不通,腹喜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瘦而䐜腹大。(胃風狀能有八:一曰頸多汗;二曰惡風;三曰不下飲食;四曰膈不通,膈中饐也;五曰腹喜滿;六曰失覆腹脹;七曰食冷則痢;八曰胃風形診,謂瘦而腹大,胃風候也。

白話文:

胃風的症狀

  • 頸部容易出汗,畏寒。
  • 不能進食。
  • 隔膜閉塞,不通暢。
  • 小腹脹滿。
  • 腹部受涼則腹脹。
  • 進食生冷食物則腹瀉。
  • 身形消瘦,但腹部脹大(胃風症狀有八點:1. 頸部多汗 2. 畏寒 3. 不能進食 4. 隔膜不通暢 5. 小腹脹滿 6. 腹部受涼則腹脹 7. 進食生冷食物則腹瀉 8. 胃風外觀表現:身形消瘦,但腹部脹大,為胃風的徵兆)

平按:診瘦而䐜腹大《素問》、《甲乙》作診形瘦而腹大,《素問》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新食竟取風為胃風。」)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先當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首風狀能有三:一曰頭面多汗,二曰惡風,三曰診候。不出者,不得遊於庭也;不內者,不得在室也。

白話文:

平按:診斷瘦弱而腹部腫大,《素問》、《甲乙經》寫作診斷形體瘦弱而腹部腫大。《素問》新校正說:「據孫思邈說:新進食後接觸風邪,引起胃風。」首風的症狀,頭面多汗惡風,如果在風邪到來之前一天接觸風邪,則病情加重,頭痛不得外出或進屋,等到風邪到來的這一天,病情稍微好轉。(首風的症狀有三種:一是頭面多汗,二是惡風,三是診候。外出是指不能在庭院中行走;進屋是指不能在室內停留。)

平按:《甲乙》頭面多汗作頭痛面多汗。《素問》先當風作當先風。《素問》、《甲乙》不可下有以字。風日,日字袁刻脫。《素問》新校正云:「孫思邈云:新沐浴竟取風為首風。」)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息惡風,衣裳濡,口乾喜渴,不能勞事。

白話文:

本經認為:

  • 《甲乙經》記載的症狀是:頭面多汗,同時伴有頭痛。
  • 《素問經》記載的症狀是:先著涼後出現頭風。
  • 《素問經》和《甲乙經》中都不應該加入「以」字。風日一詞中,「日」字是《袁刻本》中的缺字。
  • 《素問經新校正》中提到:「孫思邈說:剛洗完澡後,如果遇到風就會導致頭風。」
  • 症狀表現為:漏風的感覺,出汗較多,所以不能穿單衣。吃東西時會出汗,嚴重時全身也會出汗。怕冷,衣服會被汗水弄濕。口乾舌燥,喜歡喝水,不能做勞累的事情。

(漏風狀能有七:一曰多汗,謂重衣則汗,衣單則寒;二曰因食汗甚,病甚無汗;三曰惡風,四曰衣裳恆濕;五曰口乾;六曰喜渴,七曰不能勞事也。平按:《素問》、《甲乙》身汗息作身汗喘息,裳作常。《素問》新校正云:「孫思邈云:因醉取風為漏風,其狀惡風,多汗少氣、口乾善渴,近衣則身熱如火,臨食則汗流如雨,骨節懈惰,不欲自勞。」)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乾上來,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白話文:

漏風病的症狀有七種:

  1. 多汗:穿厚衣服會出汗,穿薄衣服會冷。

  2. 進食後出汗嚴重,病情加重後不出汗。

  3. 怕風。

  4. 衣服經常濕。

  5. 口乾。

  6. 口渴。

  7. 不能勞累。

說明:

《素問》、《甲乙》中將「身汗息」寫作「身汗喘息」,將「裳」寫作「常」。《素問》新校正雲:「孫思邈說:因醉酒而受風就是漏風,其症狀是怕風,出汗少氣、口乾多渴,靠近衣服就會全身發熱得像火一樣,臨近進食就會大汗淋漓,骨節酥軟,不願意自勞。」

漏風的症狀是:出汗很多,汗水濕透衣服,口乾舌燥,不能勞累,身體疼痛怕冷。

(泄風狀能有四:一曰多汗汙衣,二曰口乾,三曰□□皮上冷也,四曰勞則體痛寒也。平按:泄《素問》、《甲乙》作泄。口乾上來《素問》作口中乾上漬,《甲乙》作咽乾上漬。注汙衣袁刻作泄衣。三曰下原缺二字,袁刻作液涸。《素問》新校正云:「孫思邈云:新房事取風為內風,其狀惡風,汗流沾衣裳,疑此泄風乃內風也。」)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所描述的四種洩風狀如下:

  1. 一種是經常出汗到衣服都濕了。
  2. 二種是口乾。
  3. 三種是皮膚表面感到冷。
  4. 四種是在勞累後會感到身體疼痛且發冷。

參考古籍《素問》和《甲乙》,「洩」字應為「漏」或「流」的意思。在《素問》中,「口乾」被寫為「口中乾」;在《甲乙》中,則寫為「咽乾」。關於「汙衣」,袁刻本中記為「漏衣」。「三曰」下的原始文本有缺失兩個字,袁刻本中記為「液涸」。孫思邈曾指出,過度房事引發的風邪,其表現為惡風、汗流不止而浸透衣物,這可能就是所說的「內風」現象。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若有健康問題,請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

2. 諸風雜論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九第五十八《賊風》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五。

白話文:

繁體中文: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九第五十八《賊風》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五。

平按:這篇文章從篇首到篇尾,既見於《靈樞》卷九第五十八《賊風》篇,又見於《甲乙經》卷六第五。

黃帝曰:夫子言賊風邪氣之傷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離屏蔽,不出室內之中,卒然病者,非必離賊風邪氣,其故何也?(賊風者,風從衝上所勝處來,賊邪風也。離,歷也。賊邪之風夜來,人皆臥,雖是晝日,不離屏蔽室內,不歷賊風邪氣,仍有病者,其故何也?平按:室內《靈樞》、《甲乙》作室穴。非必《靈樞》作非不。

白話文:

黃帝說:您說賊風邪會傷害人,讓人生病。現在有些人沒有離開房屋的遮蔽,也沒有走出室內,卻突然生病了。這不一定是接觸到了賊風邪,原因是什麼呢?(賊風邪:風從衝上來,侵襲人體弱點形成的邪風。歷:經過。邪風在夜間來了,人都在睡覺,即使是白天,也不至於經過房屋的遮蔽,而不接觸賊風邪,但是還是有生病的人,原因是什麼呢?註:根據《靈樞》、《甲乙》的記載,室內應更正為室穴。不是:根據《靈樞》的記載,應更正為不是不。)

袁刻脫必字。)岐伯曰:此皆嘗有所傷於濕氣,藏於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時,血氣涘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痹。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

白話文:

(袁刻本脫「必」字。)岐伯說:這些都是以前曾經受到濕氣的傷害,濕氣藏在血脈中,分佈在肌肉之間,長時間殘留不去,就像有什麼東西墜落一樣,惡血在體內不散去,突然喜怒不節制,飲食不適當,寒熱交替不規律,腠理閉塞不通暢,一旦腠理打開遇到風寒的時候,血氣凝結,與以前的邪氣相互結合,就會形成寒痹。如果有熱的話就會出汗,出汗的時候受風,即使沒有遇到外來的風邪,也必然會因為受風而發作。

(人雖不離屏室之中,傷於寒濕,又因墜有惡血,寒濕惡血等邪,藏於血脈中,又因喜怒飲食寒溫失理,遂令腠理閉塞,壅而不通。若當腠開,遇於風寒,則血凝結,與先寒濕故邪相因,遂為寒痹。雖在屏蔽之中,因熱汗出,腠開受風,斯乃屏內之中加此諸病,不因賊風者。

白話文:

雖然人不離開屋舍,但若受到寒濕損傷,加上體內有瘀血,這些寒濕瘀血等病邪藏於血管中,又因為情緒、飲食、寒暖失宜,導致毛孔閉塞,不通暢。如果恰逢毛孔打開時遇到風寒,那麼血液就會凝結成塊,與先前寒濕等舊有的病邪相結合,於是形成寒痹。即使身處室內,如果因為熱汗而出汗,導致毛孔打開後受風,這也是室內環境中會產生這些疾病的原因,並非是由於外來的風邪所造成的。

平按:其開而遇風寒,《甲乙》無其開二字,遇上有適字。時血氣涘結《素問》、《甲乙》作則血氣凝結。)黃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無所遇邪氣,又無怵惕之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鬼神之事乎?(因內邪得病,病人並能自知;仍有自知不遇寒濕之邪,又無喜怒怵惕之志,有卒然為病,當是鬼神為之乎?平按:其無所遇邪氣,《甲乙》無所字。之志《靈樞》作之所志。

白話文:

平按:傷口如果被風寒所侵,在《甲乙經》中沒有「其開」兩個字,而是「遇有適」三字。當時血氣凝滯,《素問》、《甲乙經》作「則血氣凝結」。

黃帝說:現在您所說的情況,都是病人自己能夠感覺得到的。那麼,那些沒有遇到邪氣,也沒有喜怒怵惕之志,卻突然發病的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難道是鬼神作祟嗎?(因為如果因內邪而病,病人自己都能知道。但仍然有的人自知沒有遇到風寒濕邪,也沒有喜怒怵惕之志,卻突然發病,應是鬼神作祟吧?)

平按:沒有遇到邪氣,《甲乙經》沒有「所」字。之志,《靈樞經》作「之所志」。

鬼神上《靈樞》、《甲乙》有因字。注仍有袁刻作因有有。)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也,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夢慕,血氣內亂,兩氣相薄,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以下答意,非無故邪在內,亦非無怵惕之志。故有所惡,即為怒也;夢有所樂,即為喜也。

白話文:

《靈樞經》和《甲乙經》中有「因」這個字。註解中袁刻本有誤,寫成「因有有」。岐伯說:這也是有原因的。邪氣停留在體內沒有發作,這時又碰上心志上厭惡某事或有所嚮往,血氣在體內混亂,陰陽之氣相互碰撞,邪氣來源隱微,看不見也聽不到,所以像鬼神作祟(這種情況不能認為是因為體內無緣無故就有邪氣,也不是因為沒有恐懼害怕的心理。心志所厭惡的,就是憤怒;夢裡所嚮往的高興,就是喜悅)。

因此兩者相薄,故血氣亂而生病。所來微細,視聽難知,眾人謂如鬼神,非鬼神也。平按:《靈樞》、《甲乙》無夢字。薄《靈樞》作搏。)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固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黃帝曰:善。(先巫知者,巫先於人,因於鬼神,前知事也。

白話文:

兩者相傷,導致血氣混亂而生病。這種情況很細微,難以察覺,一般人認為是鬼神所致,但其實不是。

黃帝問:祝禱就能治病,原因何在?岐伯答:有遠見的巫者深知各種疾病的由來,因此能提前預防和治療。

黃帝讚揚道:說得好。因為巫者有先見之明,依靠鬼神的力量,才能預知事情的發生。

知於百病從勝克生,有從內外邪生。生病者,用針藥療之,非鬼神能生病也,鬼神但可先知而已。由祝去其巫知之病,非祝巫之鬼也。平按:祝下《甲乙》有由字。固知《靈樞》、《甲乙》作因知。其病之所從生者《甲乙》作百病之所從者。)

白話文:

我們知道疾病的發生是由於內外因素相互勝克而產生。生病了,就用針灸和藥物治療,不是鬼神造成的,鬼神只能預知疾病。讓巫祝消除由巫祝知曉的疾病,並非由巫祝的鬼神所致。

註釋:

  • 《靈樞》、《甲乙》是古代中醫典籍。
  • 因:原因。
  • 所從生:從哪裡產生。